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地壳形变与地震》是学科性的地震学术刊物。其主要任务是反映地壳形变测量学、地球重力学研究、地壳形变场和地球重力场及现代地壳运动与地震关系的科研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学术交流,为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刊登该学科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综合探索方面在理论上、实践上有一定创造性或实用性的学术论文;本学科观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茅山地区监测网1983—1986年水准复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垂直形变场的构造特征及其现今应力状态,认为:茅山地区的垂直形变受控于该区断裂构造和地貌形态;其现今主压应力为北西西—南东东向.  相似文献   

3.
<正> 地震地质研究已经证明,用大面积精密水准资料分析,研究现代构造活动是可信的,其研究程度取决于施测周期,资料精度以及处理方法。如果研究区构造背景比较清楚,就可以用地壳形变资料研究现代活动以至地震活动的特征。晋冀蒙交界地区由于所处的特殊构造位置,一直为地震部门重点研究和监测,认为是具  相似文献   

4.
星载SAR差分干涉测量提取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Ms=8.0)的形变信息进行了提取,并开展了研究,利用地震前后ALOS/PALSAR数据,进行重复轨道差分干涉处理,得到了震前—震后的干涉条纹图和形变结果图。由雷达视向形变图可知,此次地震造成了隆起形变,最大形变出现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最大雷达视向形变量超过了90 cm,形变范围较大,川西的大部分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结合川西的地质和地型构造情况,根据地震同震形变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形变特征和震源构造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地壳垂直形变场与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时期的地壳垂直形变速度,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垂直演变特征,结合1965~2005年中国大陆地区M≥7级的大震,研究了垂直形变演变与强震活跃时间段和相对平静时段的关系。并且依据1951~1990年中国大陆垂直形变速率图计算分析了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研究了高梯度带与大震的分布关系。中国大陆垂直形变速度的演变表明,在中国大陆出现NWW向的上升带和下降带相间分布,而且以上升为主,西部呈现“南升北降”等形变特点时,中国大陆的大震活动也相对活跃,当大面积下降变化为主,尤其是青藏高原表现为下降时,大震相对平静。M≥7级的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水准网控制的高梯度带上,发生在不同高梯度带的交汇部位,转折部位、或者局部变化较突出的附近地带。  相似文献   

6.
构违地貌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构造地貌类型及其特征由各种形式的地壳构造活动所控制。沂沭断裂带是一条典型的构造地貌带。本文试将沂沭断裂带的构造地貌划分为地堑地垒式构造、蛇曲形水系、断陷盆地、断层三角面和断层陡崖、断褶山及玄武岩火山地貌等六种类型。构造地貌与地震的关系密切,研究这种关系,将对地震危险区段标志的寻找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测量仪器和观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应用大地测量方法已能对短期内地壳活动进行检测,进而发现可能的地震前兆过程,并研究地震的成因,进行有一定可信度的预报。因此,大地形变测量日益受到大地测量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重视。我国开展大地形变测量始于1963年,当时为了监测新丰江水库地区的地壳变形,布  相似文献   

8.
分析地震预报已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根据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新进展,作者认为创建地震预报的应用基础学科是当务之急。一种可能的选择是,在现今地球动力学、动力大地测量学(地壳形变学)、实时大地构造学及系统科学、非线性动力学等前沿学科的交叉部位上,逐步建立板内现今地壳运动动力学(或板内现今构造微动态动力学、或板内地壳形变系统动力学)。它既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预测的应用基础,又是立脚于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对它的意义、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作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一批建议着手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地质地貌、考古、地壳形变和地震等资料,对茅山断裂带新构造和现代构造运动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具有继承性、差异性(分段性)、间歇性(周期性)以及以张、压交替运动方式为特征。现代构造运动以现代地壳的垂直运动为主,且具有距现代时间越近,垂直位移速率越大的趋势。最后,探讨了茅山断裂带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建设江苏地区高精度地壳形变监测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建设江苏地区高精度地壳形变监测网方案。旨在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和实施 ,掌握江苏及其邻近区域的块体运动及块内地壳形变的现状与活动趋势 ,进而为地震预报服务 ,为省内重点工程的选址、施工运行服务。  相似文献   

11.
利用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结合长水准测量成果,重点分析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垂直形变特征及本区中强地震前异常形态。结果表明:沂沭带附近的地壳形变明显受新构造活动的控制,断层的最大垂直运动速率为050mm/a,沂沭带断层垂直运动平均速率合成值约为034mm/a,现今总体活动水平较低;沂沭带北段及北西向断裂近期呈反向运动,南段呈继承性构造运动,部分测点在本区中等及中强地震前异常较典型,主要异常形态为“U”或“N”型。  相似文献   

12.
<正> 长江葛洲坝于1981年6月关闸蓄水。为研究这一大型水库蓄水后的地形变规律,本文用坝区附近的水平形变网资料对该区形变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作一探讨。一、形变资料处理测边网如图1。本文选用1980年10月、1981年11月和1983年5月三期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这三期资料中,第一期为蓄水前施测,后两期为蓄水后施测。三期资料均采用同型激光  相似文献   

13.
甘青地震区震源优势分布在10-30公里深处的中地壳.NWW,NNW,近E-W和NE向四组地震条带交织成网,以前二者为主,呈菱形格局.NWW向地震条带受深断裂和地壳深度变异带控制;NNW向地震条带受壳内新构造断裂活动控制.它们构成的菱形网络与现代隆起和盆地构成的条-块状构造和地貌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苏南地区的水准资料进行动态平差,给出苏南地区垂直形变图。论述了该区的垂直形变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认为两次溧阳中强地震所在地的直溪桥——桠溪港凹陷,近五十年来呈反向上升活动,可能是这两次地震的前兆。由于目前此凹陷仍在强烈上升,从中长期预报的角度来看,溧阳老震区仍可能是未来发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15.
地形变观测结果表明,葛州坝水库西南部邻近的断层与破碎帝在水库蓄水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形变。本文根据实测资料,计算分析了区域应变场与应变误差,探讨了断层区域的变形机制,指出断层上的形变与坝库区域的地形变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水库蓄水使邻近断层上的应力状态有所改变,断层上的形变是坝库近区形变在邻近构造边界上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2020,(3)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是监测地表形变的有效方法,而地表形变是三维形变,因水平方向形变信息的不敏感性,通过DInSAR视线向形变难以获得准确的三维形变信息。综合GPS水平形变精度高、DInSAR垂向精度高和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研究融合GPS与DInSAR获取区域地表三维形变。首先介绍GPS水平形变、DInSAR垂向形变与三维视线向形变以及三维视线向转化为三维形变的理论基础;然后以雄安新区为例,开展三维视线向形变与DInSAR视线向形变的比较,两者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偏差;其次针对短时形变监测和长期地表形变监测的需求,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GPS、DInSAR形变结果,分别构建了基于SAR重访周期和一年间隔的DInSAR视线向形变校正模型,并以实测GPS、DInSAR结果进行模型可靠性验证;最后将三维视线向形变转化为水平方向形变和垂向形变,该三维形变在保证精度的基础上保留了SAR数据的高空间分辨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SAR重访周期时间间隔来说,DInSAR视线向形变与三维视线向形变差异较小,仅存在1 mm的校正,说明对于短时期来说,水平方向的形变微小。对于1年时间间隔来说,DInSAR校正后的视线向形变与三维视线向形变的平均偏差为0.34 mm,均方根误差为0.49 mm,其误差均小于校正前的DInSAR形变。  相似文献   

17.
<正> 在形变资料处理过程中,现在广泛采用秩亏自由网平差。众所周知,这一平差方法是以图形的重心作为参照基准,因而成功地消除了误差传递。然而,唯其如此,又产生了新问题,即重心偏离所带来的误差。平差图形的参照重心是用误差方程中未知数的近似值来确定的。对形变网进行平差时,通常是按照惯用方法,取第一期成果作为以后各期相应未知数的近似值。在一个形变区域  相似文献   

18.
甘青地震区强烈而频发的地震活动信息,反映出NWW向和NNW向活动性构造现今活动的特点.NWW向和NNW向两组构造组成本区现代条-块状地貌和构造格局.由它们构成的复合构造类型主要有:一是条-块构造;二是弧型弯曲构造.野外与实验证实,在NE-NEE向挤压力作用下,条-块钝角区内侧或弧型构造中反S型断裂弯曲段内侧,是孕震与发震的特殊构造部位.Ms≥6级地震活动均系该特殊构造部位的应力应变积累(孕震)与快速释放(发震)的地壳动态调整的结果,受统一的强震构造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19.
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前出现的与该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现象。地震是地壳运动中岩石应力应变不断积累、增加,当其超过岩石破裂强度时所发生的岩体突然破裂。所以,地震的孕育总是伴随有一个应力应变长时期积累的过程,当这个过程中应力强度增长到接近岩石破裂强度时,岩石中出现小的破裂,且其数量和长度随应力的增长而增大,并因此而导致岩石体积变形,于是在地表就能观测到地壳形变。例如,1966年邢台地震前,震区内某水准点的高程变化有明显的震前异常,从1964年底开始,一反其历年来长趋势下降的常态,而以每年100毫米的速度急剧上升,至震前又转为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断层形变剖面资料分析泾阳口镇-关山断裂活动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分析泾阳地震台1986~2005年跨口镇一关山断层定点形变观测资料,指出形变剖面各点的运动特征:1995年前泾阳台N1A测线资料基本上呈线性变化,1995~1997年该测线形变资料呈现较大的波动性异常,1998年1月5日陕西泾阳发生4.8级地震,靠近断层的点位发生了阶跃式变化,之后各点位运动渐趋于平缓.其后结合断层位错模型引起的地表形变特征,分析得出该形变变化主要由地裂和断裂活动共同引起;不考虑地震引起的异常时段,分析1986~1994以及1999~2005形变年变化量,可看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后利用1986~1994形变速率进行断层蠕滑段或地裂速率及深度反演.从反演结果可以看出,基准点N1比较稳定,3号点附近的地裂较浅,底部几十米,以垂直下滑为主,兼有张裂活动;5、6号点之间的断层活动深度在1 km左右.该断层上盘仍在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