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21世纪,人类步入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就是计算机与互联网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具体到小学英语来说,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使我们的教育模式迎来了全新的变革,为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有力的保障,是教学手段的不二之选。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融合是顺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也是我们需要熟练掌握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全面分析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后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状况,分析培训迁移效果,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参加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的广州市1101期50班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32位教师进行了跟踪研究,对8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这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和能力进一步提高,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动性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意识与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充分利用科技工具进行科研与创新。但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效果有所减弱,也需要持续的多种方式的支持。最后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在中小学生当中,却出现了"痴迷电脑游戏,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的现象。因此,要改变这一局面,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作用,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成了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本人就如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作了一点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究竟怎样才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它已成为全世界教育课程改革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创新的要求。如何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整合是每一位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以小学数学教学为基础,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已经融合到语文的阅读理解教学中,它主要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最终达到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改变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时代呼唤。一、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量拓宽,从而培养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为了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教育各界人士都积极吸纳信息技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其中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电子白板、一体机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给教学带来了方便,还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但就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忽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而整合的现象,甚至一节课下来是在讲课件而不是讲语文,很多语文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针对容易忽略的"听""读""思维"等能力的训练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与产业都是社会再生产链条中的一个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责和功能,又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社会再生产协调有序发展。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其具体内容包括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产教融合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融合。它不会让职业教育与其他产业融为一体,也不会产生新的产业,它只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是一种深度合作。这种合作从理论上有两条实现途径,一是要素整合,二是契约合作。: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动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而"博客"便是这一探索之后的成果。"博客",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与评价方式的相互结合。"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出现,是提高学生基本素养的基础,也是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多样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诸多原因,存在着设备设施欠缺、设施设备落后与不配套、软件资源的匮乏、现实性实施复杂化、教育资源生成欠整理的问题。针对此,我们应该整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不断提高软件资源的智能化应用,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方便性,开放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和资源,从而促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给我们教学带来诸多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教学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当前多媒体辅助教学现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同时,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巨大变革。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教师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教师在课后应坚持进行课后回顾,总结经验教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改形式下,教师应放手给学生,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树立"生本教育"的新观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我们也都懂,但往往因为教师对学生信任不够,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充当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则听了观众与听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相似文献   

17.
"一日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但这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一价值如不费工夫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能否敏锐地发现、合理地利用这些价值,能利用到何种程度,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要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数智环境"治理体系是针对特定生态环境治理目标,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数据、技术、系统、设施、人员、机构等资源而形成的系统性治理体系,旨在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驱动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数智环境"治理体系以大气环境治理工作为切入点,构建了"数智环境——大气系统",开展了以全景指挥实现辅助决策、以大数据平台支撑实现业务协同、以统一指挥调度实现精准管控的建设实践,切实通过信息化手段助力提升生态环境科学监管和精准施策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一、构建数字化发展的历史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以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为核心内容,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从学习、教学、科研到管理的全面数字化。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这一要求,得到了教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开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力手段。因此,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笔者现就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巧用多媒体导入激趣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