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雷燕  陈刚才  杨其文  付川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2):4695-4702
采用络氨酸修饰氯球树脂(PS-DVB)并进行后交联反应制备了氨基酸修饰的高交联吸附树脂(PSTY).研究了PSTY树脂对Cu(Ⅱ)和磺胺嘧啶(SDZ)的协同吸附性能及交互影响机制.单组分体系中,树脂对Cu(Ⅱ)的吸附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对SDZ的吸附随着pH值的增加先增后减;共存体系中,SDZ的共存微弱促进了树脂对Cu(Ⅱ)吸附,Cu(Ⅱ)的共存抑制了树脂对SDZ的吸附,且pH大于6后抑制更为明显.PSTY对Cu(Ⅱ)和SDZ的吸附等温线可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共存低浓度的SDZ使Cu(Ⅱ)的饱和吸附量略有增加,而高浓度的SDZ使其下降.Cu(Ⅱ)的增强去除主要是阴离子SDZ-与树脂的质子化基团的静电作用减弱了对Cu(Ⅱ)的静电斥力,Cu(Ⅱ)与SDZ分别与PSTY中的极性基团发生配位作用和氢键作用进行竞争吸附,但Cu(Ⅱ)的配位结合力更强,虽然吸附到树脂上的Cu(Ⅱ)还可以通过桥连作用吸附SDZ,但作用较弱,因此,共存的Cu(Ⅱ)抑制了PSTY树脂对SDZ的吸附,Cu(Ⅱ)浓度越大抑制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并比较了载La(Ⅲ)和载Fe(Ⅲ)大孔氨基膦酸型螯合树脂对饮用水中氟离子的吸附特性。氟在载La(Ⅲ)和载Fe(Ⅲ)的螯合树脂上的吸附不随pH的变化而改变,载金属螯合树脂对氟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3.78、3.55mg/g,吸附方式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代表性竞争离子不影响氟在螯合树脂上的吸附。结果表明载Fe(Ⅲ)和载La(Ⅲ)的螯合树脂是一种有前景的饮水氟去除吸附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吸附时间、电气石用量、初始溶液pH值、初始离子浓度和吸附温度等单因素试验,研究超细电气石粉对水中重金属离子Cu(Ⅱ)、Pb(Ⅱ)和Zn(Ⅱ)的吸附性能。实验发现:超细电气石粉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超细电气石粉对Cu(Ⅱ)、Pb(Ⅱ)和zn(Ⅱ)的饱和吸附量分别是18.59、133.33mg/g和15.41mg/g。超细电气石粉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随着溶液的初始pH值和电气石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超细电气石粉能够提高金属溶液的pH值。温度对超细电气石粉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较小。超细电气石粉对混合溶液中的Cu(Ⅱ)、Pb(Ⅱ)和Zn(Ⅱ)的吸附属于竞争性吸附,其选择性吸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Pb(Ⅱ),Cu(Ⅱ),Zn(Ⅱ)。  相似文献   

4.
污泥活性炭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污泥活性炭处理酸性品红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pH值、污泥活性炭投加量、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探讨了污泥活性炭处理染料废水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活性炭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随着酸性品红染料废水浓度的增加,脱色率先增大后减小,COD去除率的变化曲线与脱色率的曲线呈现相似的走势,但在脱色过程中,只有部分染料分子被吸附到污泥活性炭的结构中,另一部分脱色应归因于水溶液中的氢离子吸引染料分子中的碱性助色基团;随着污泥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脱色率逐渐增大,COD去除率一直减小;由于染料分子中的显色基团和助色基团与废水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比较明显,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均在pH为弱酸性范围内效果比较好;随水浴时间的增加,脱色率逐渐增加,COD去除率很低并一直减小;温度的升高使脱色率先增大后减小,COD去除率整体逐渐减小。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pH值取5,水浴时间取6.5 h,水浴温度取20℃,染料废水浓度取2.5 mg/L,活性炭投加量取2.5 g,其脱色率为47.73%,COD去除率为62.62%。  相似文献   

5.
铜离子和孔雀绿在磷酸酯化改性豆壳上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一种功能基为磷酸羟基的酯化豆壳阳离子吸附剂的固相制备技术,研究了铜离子和孔雀绿在改性豆壳上的吸附行为.采用静态批次试验研究了不同实验参数(p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质浓度和吸附时间)对铜和染料吸附的影响.铜离子和孔雀绿分别在pH≥3.0和6.0时达到最大吸附值.对于浓度为100 mg·L-1的铜溶液,5.0 g·L-1及以上的改性豆壳能去除91%以上的铜;改性豆壳用量≥2.0 g·L-1时,能去除浓度为250 mg·L-1的溶液中95%以上的孔雀绿.改性豆壳对铜离子和孔雀绿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最大吸附能力分别为31.55 mg·g-1和178.57 mg·g-1.对铜离子和孔雀绿的吸附分别在75 min和7 h达到吸附平衡,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能分别描述铜离子和孔雀绿在改性豆壳上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液相还原法将纳米零价铁(nZVI)均匀负载在纳米活性氧化铝(γ-Al2O3)表面和孔道内壁上,制备出磁性纳米零价铁/活性氧化铝复合材料(nZVI/γ-Al2O3)并对其进行了表征,模拟了5种典型重金属离子Zn(Ⅱ)、Cu(Ⅱ)、Cd(Ⅱ)、Cr(Ⅲ)、Mn(Ⅱ)在nZVI/γ-Al2O3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并研究了多元重金属离子体系中竞争吸附和协同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磁性纳米零价铁负载在纳米活性氧化铝上,不仅克服了因体积效应和表面界面效应所导致的nZVI颗粒团聚,而且使nZVI仍处于稳定的高表面能状态.nZVI/γ-Al2O3复合材料兼具高表面积、高还原性和高表面活性,其对Zn(Ⅱ)、Cu(Ⅱ)、Cd(Ⅱ)、Cr(Ⅲ)、Mn(Ⅱ)离子表现出了良好的吸附性能,单一重金属离子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53.0、74.9、114.7、99.1、42.9 mg·g-1.在多元重金属离子体系中5种重金属离子存在竞争吸附和协同吸附作用.当pH为6.67,吸附剂投加量为0.5 g·L-1,各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为10 mg·L-1时,300 min内Cr(Ⅲ)、Cu(Ⅱ)、Zn(Ⅱ)、Mn(Ⅱ)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9.9%、99.9%、99.9%、81.7%,处理后Cr(Ⅲ)、Cu(Ⅱ)、Zn(Ⅱ)平衡浓度均低于检出限,Mn(Ⅱ)和Cd(Ⅱ)平衡浓度分别为1.9 mg·L-1和6.4 mg·L-1;在多元体系下Zn(Ⅱ)与其他金属离子存在协同吸附,但Cd(Ⅱ)与其他重金属离子存在竞争吸附,其去除率仅为37.7%.因此,nZVI/γ-Al2O3复合吸附材料用于去除废水中典型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有机改性镁铝层状氢氧化物对酸性橙Ⅱ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以十二烷基硫酸根为层间阴离子的有机改性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SDS),对其进行XRD、FT-IR表征,并研究其对水中阴离子染料酸性橙Ⅱ的吸附特性,探讨了吸附剂投加量、初始pH值、染料浓度、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酸性橙Ⅱ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DHs-SDS对酸性橙Ⅱ染料废水具有明显的脱色效果,25℃下,0.2 g·L-1和0.4 g·L-1的LDHs-SDS对浓度为100 mg·L-1和200mg·L-1染料的脱色率可分别达到97.41%和97.13%.在pH为3~11之间,吸附效果良好;吸附在2h内完成;LDHs-SDS对酸性橙Ⅱ的饱和吸附量为486.44 mg·g-1.吸附规律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吸附反应为吸热反应,且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阴离子染料去除方面,LDHs-SDS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真菌和细菌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及再生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行了真菌和细菌共培养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和吸附脱色能力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青霉菌G-1首先对偶氮染料S-119、蒽醌染料艳紫KN-B(C.I.Reactive violet 22)水溶液中染料进行快速吸附去除,菌丝对同种染料的吸附速度随菌丝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吸附染料的G-1菌丝在与细菌的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降解,脱色速度受培养液中葡萄和氮源浓度影响较大,从吸附速率和完全脱色时间综合评价,以葡萄糖浓度为5g/L、酒石酸铵为20m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对染料的吸附脱色效果最好,吸附在菌丝上的艳紫KN-B脱色后菌丝吸附脱色能力得到再生,菌丝对100mg/L的艳紫KN-B染料水溶液可重复处理4次。青霉菌G-1对酸性染料废水处理3h,色度去除率为75.9%,吸附染料的菌丝在与细菌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对试验所用染料废水,菌丝的处理能力获得1次再生。  相似文献   

9.
藻类对偶氮染料的降解及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研究普通小球藻( Chlorella vulgaris) 、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斜生栅藻(Scenedes nusobliquus) 对偶氮染料的降解作用,筛选出优势藻种并优化降解条件;对单偶氮染料进行了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相关关系(QSBR) 研究.3 种藻均能利用偶氮染料为其生长的唯一 C、 N 源,使染料脱色,蛋白核小球藻具有更强的脱色能力;且藻在无 N 环境中的脱色率明显高于无 C 和正常环境;pH 值对染料脱色影响较大,最佳pH值为中性;不同结构的单偶氮染料生物降解性相差很大,脱色率为9.1 % (89.9 % , QSBR 研究表明, 偶氮键的最低未占据轨道能量是控制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而脱色率与染料的分子量无关.  相似文献   

10.
就复级性固定床电解槽(BPBC)对水溶性染料的电解脱色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BPBC通过电氧化还原作用可以破坏偶氮,蒽醌,三芳甲烷,杂蒽类,酞菁和金属络合类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发色共轭体系使染料降解脱色。BPBC电解可使酞菁染料和金属络合物染料分子结构中的配价链离解并去除螯合态重金属(铜或铬)还具有脱氮作用,同时染料的分子结构及其空间构型对其电解行为的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