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喷嘴矩形喷动床流体力学及脱硫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半干法烟气脱硫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喷嘴矩形喷动床半干法脱硫技术.在相同的静床层高度下,研究了最小喷动速度、最大喷动压降和喷动高度;在相同的Ca/S比、进气SO2浓度、进口温度、绝热饱和温差条件下,以消石灰为脱硫剂,研究了脱硫性能,并与传统柱锥形喷动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矩形喷动床拥有更好的流动性能和脱硫率,得出了实验条件下矩形喷动床的最佳操作范围.  相似文献   

2.
石灰石颗粒移动床脱硫工艺参数是影响脱硫效率和操作压降变化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工艺参数对脱硫过程的影响,基于正交实验方法,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到喷淋密度、空床气速、SO2浓度、烟气温度和床层下移速度对脱硫效率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和脱硫效率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了各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各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程度依次是空床气速>喷淋密度>SO2浓度>烟气温度>床层下移速度。喷淋密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高度显著,呈正相关;空床气速对脱硫效率的影响高度显著,呈负相关;SO2浓度和烟气温度对脱硫效率有影响但不显著,呈负相关。床层下移速度与脱硫效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工业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日本半干半湿法脱硫除尘系统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除尘示范系统的主要差别 ,研究了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在出塔烟气温度、钙硫摩尔比和循环粉煤灰返灰等方面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脱硫塔出口烟气温度为 78℃、m(循环粉煤灰返灰 )∶ m(石灰 )为 1∶ 4、n( Ca)∶ n( S) <1.2时 ,脱硫效率达 85 .1%;在 n( Ca)∶ n( S) =1.4时 ,脱硫效率可达 88.3 %。  相似文献   

4.
喷动床半干式烟气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尿素为吸收剂,在喷动床实验装置中进行半干式烟气脱硫脱硝研究,考察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尿素与污染物摩尔比、近绝热饱和温差、进口烟气温度、进口污染物浓度等主要操作条件对脱硫效率和脱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适当的操作条件下可获得85%以上的脱硫效率和70%...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内循环反应器试验装置,综合研究了内循环反应器最重要的结构参数(高径比和底隙高度)对反应器主要性能参数(液体循环流速、总平均气含率、液体混合时间和体积氧传质系数)的影响.研究发现,表观气速存在一个不利于液体循环的过渡区,在该过渡区随表观气速增加,液体循环流速增大缓慢,甚至减小,但较高的底隙高度会减弱这种效应;在一定的表观气速和高径比下,随底隙高度增加,液体混合时间、总平均气含率先增大后减小;在一定的表观气速和底隙高度下,液体混合时间随着高径比增大而增大,体积氧传质系数、总平均气含率随高径比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密相塔烟气脱硫试验装置,并对烧结烟气进行了脱硫试验研究,验证了该工艺的可行性,并研究了主要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钙硫比和近绝热饱和温度(approach to adiabatic saturation temperature,AAST)是影响脱硫效率的显著因素,循环灰浓度是保证系统脱硫效率的关键因素.在Ca/S比为1.2、密相塔出口烟气AAST=15℃、循环灰浓度为400g/m3条件下,系统能连续稳定运行,脱硫效率达92.5%以上,系统出口烟气中SO2浓度在150 mg/Nm3以下.  相似文献   

7.
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流化床烟气脱硫吸收塔塔顶和塔底结构的改进,开发出一种新的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该工艺以60~80目细砂作为主要床料,在流化气速为2~5m/s情况下,实现了绝大部分固体颗粒在脱硫塔内的内循环,从而强化了热质传递,避免了粘壁现象。考察了各种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绝热饱和温度差是影响脱硫效率的显著因素,颗粒浓度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在Ca/S为12和颗粒浓度为10kg/m3条件下,系统能连续稳定运行,脱硫效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
针对烧结烟气的特点,采用气喷旋冲脱硫技术对梅钢3号烧结机产生的烧结烟气进行烟气脱硫.结果表明,气喷旋冲脱硫系统适合处理烧结烟气,运行稳定,Ca/S为1.03时脱硫率在95%以上.介绍了气喷旋冲脱硫系统的运行情况、技术特点以及运行时的主要参数,为国内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流化床烟气脱硫吸收塔塔顶和塔底结构的改进,开发出一种新的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该工艺以60~80目细砂作为主要床料,在流化气速为2~5m/s情况下,实现了绝大部分固体颗粒在脱硫塔内的内循环,从而强化了热质传递,避免了粘壁现象。考察了各种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绝热饱和温度差是影响脱硫效率的显著因素,颗粒浓度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在Ca/S为1.2和颗粒浓度为10kg/m^3条件下,系统能连续稳定运行,脱硫效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影响臭氧在水中传质效率的三大因素:表观气速μobs、初始气泡直径d、液位高H。通过实验设计,以臭氧氧化柱式反应器中气泡的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废水COD去除率及臭氧利用率为指标,考察了这三大因素对臭氧传质效率的影响,且探讨了体系中引入搅拌对强化臭氧传质的贡献。结果表明,适当地提高表观气速μobs、初始气泡直径d及液位高H都可强化气液传质、提高废水处理效果,而对于传质控制型反应效果更为显著。在低、中表观气速下,搅拌能促使气泡均匀分散,从而提高气液传质效率;而在高表观气速下,搅拌作用的强化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对搅拌作用下反应器内流体热视图分析可知,反应器内中心气泡密度、尺寸均高于近壁面位置。n=100 r·min~(-1)时,反应器内气泡直径小且分布均匀;n=200 r·min~(-1)时,反应器内气泡破碎严重,搅拌杆有气穴生成;n=500 r·min~(-1)时,反应器中心出现明显旋流与气液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11.
用于臭氧分解的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催化剂载体外形和活性成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和其他污染物的反应对室内空气造成的二次污染。通过XPS分析说明了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反应机理。最终论述了臭氧分解的重要性以及该催化剂的高活性和长寿命。  相似文献   

12.
温永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1,23(1):27-27,31
分析了人造毛皮生产中恶臭气体的来源、特点,提出了水吸收与碱吸收相结合的处理工艺。试运转结果表明, 该工艺合理,操作管理简单,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周青  黄晓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24(4):201-203,221
采用叶圆片法研究了模拟 Pb- Cd胁迫污染对 5种树木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Pb- Cd胁迫 ( Pb70 0 m g·L-1 ,Cd2 0 m g/ L)使 5种树木的叶绿素含量、质膜透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叶片内 Pb和 Cd的富集量均产生明显变化。经 Sm- G ly-VB6处理的 5种树木 ,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幅明显减小 ,说明 Sm- G ly- VB6对重金属伤害植物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体式膜-生物活性炭法处理高盐度有机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在膜-生物反应器内投加粉末活性炭处理Cl^-含量高达12300mg/L的难降解高盐度有机废水,能够有效地形成生物炭活性污泥,提高处理效果,使CODCr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48%和97.10%,出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为处理高盐度有机废水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生物膜电极法处理高浓度苯胺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靖  许炉生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5(5):308-309,311
对生物膜电极法处理高浓度苯胺废水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停留时间 2 4h,初始浓度为 2 0 0 0 mg/L时 ,苯胺的去除率达73 % ,平均降解速率 60 .3 7mg/(L· h)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根据实验结果 ,对电极生物膜的降解机理及其特性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垃圾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搞好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课题,介绍了库区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并根据库区生活垃圾的特性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对三峡库区生活垃圾的综合治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建议三峡库区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系统地将城区生活垃圾的管理、收集、运输和处理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重点介绍了准好氧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和CBS(Cental Bilolgical System)城市生活垃圾高效菌种堆肥技术,秭归、巴东等烧煤区生活垃圾含无机物成分较高,建议选用准好氧填埋技术;涪陵、开县、忠县等燃气区生活垃圾有机物成分较高,已具备一定的资源化价值,高效菌种CBS堆肥技术在燃气区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污水土地处理磷迁移转化模拟模型与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污水土地处理条件下磷的迁移转化模拟试验”为基础,根据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理,提出了定量模拟离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联合模型。联合模型包括水运动模型和溶质运动模型两部分,综合考虑离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和沉淀等过程。在传统的溶质运动模型基础上添加化学转化项形成了具有磷的反应特点的溶质运动模型。通过实测值与计算位的比较,验证了联合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萃取法预处理间二硝基苯生产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间二硝基苯生产废水中含有邻硝基苯磺酸和对硝基横酸,采用三辛胺-煤油作萃取剂对其进行萃取处理,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经过三级萃取,废水的COD去除率达95%以上,硝基物去除率达98%以上,萃取剂用NaOH水溶液处理后可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9.
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比较研究了刚果红脱色、滤纸崩解等几种纤维素分解菌筛选方法,并从腐木、腐竹、腐叶等样品中筛选获得4株高效纤维意降解菌,其中细菌1株(嗜纤维菌属),真菌3株(木霉菌属)。该细菌可在4d内将滤纸平板完全降解为枯质。通过改变酶解条件,确定Z—2为进一步优化对象,并进行了相应的单因子优化实验,初步确定其量佳产酶条件为:培养温度30℃,初始pH4.5,不含尿素,GLC和纤维意含量分别为0.4%和0.6%。  相似文献   

20.
锐劲特在菜地生态系统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了青菜、土壤中锐劲特及其代谢物的气相色谱毛细管柱残留分析的方法。对锐劲特及其降解产物在菜地生态系统中的残留动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锐劲特在青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情况,锐劲特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7.88d,在青菜中的降解半衰期为2.58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