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森林火灾释放的含碳温室气体量的估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们很久以前就开始研究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温室效应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越工注意到森林火灾释放的痕量气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含碳温室气体。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外有关对森林火灾释放的含碳温室气体量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常用的估算方法和排放参数测定方法,总结目前已经得出的排放参数测定值和全球的森林火灾释放的含碳气体估计量。  相似文献   

2.
城市与山地森林地区夏秋季大气CO2浓度变化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与山地森林地区夏秋季大气CO2浓度变化初探蒋高明黄银晓韩兴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关键词CO2浓度;城市;森林;北京市.1引言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引起了全球科学家与政治家的关注,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改变即全球...  相似文献   

3.
引言 大气中温室气体(GHG)浓度不断升高已使气候出现可以察觉的变化。未来将导致全球气候出现进一步变化。气候变化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水资源、农业、敏感的沿海和森林生态系统。反过来,这些影响叉会对加州的经济、公共卫生、农业生产和娱乐业造成严重冲击。[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世界环境》2012,(5):93-93
美国加州即将推出“总量控制和贸易”计划。而加州的第七大城市长滩市可能会试图通过维护其39.3万棵树构成的城市森林来向被监管的温室气体排放者出售碳信用额度,以缓解其紧张的财政预算。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森林中碳的贮藏和固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级碳收支的研究为温室气体缓解的国家决策提供了一个定量的基础。对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来说,与森林相关联的碳库和碳流是国家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有8.84亿hm^2森林,估计在其活生物量中贮藏有42.1PgC,腐屑中贮29.5PgC,林产品中贮有2.9PgC。在1988年至1993年期间,碳在活生物量中的贮量减少了0.5Pg,这是由于木材采伐、火灾和其它自然干扰的结果。被干扰的森林碳库  相似文献   

6.
SF6为目前认为具有最高温室气体暖化潜势的气体,也是《京都议定书》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对气候的影响能力不可忽视。SF6气体的应用所造成的温室效应与环境污染问题,已备受全球关注,sF6减排已成为社会责任。减少sF6气体排放量,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sF6气体使用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在合理使用和管理sF6气体的同时,研究逐步减少sF6气体使用比例,减少sF6气体排放量,减少其对温室效应贡献的应对策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7.
金笙 《世界环境》1999,(2):36-39
本文论述的是一个世纪以来加拿大林业发展状况以及森林价值观的墨迹对森林立法与管理所产生的影响。中拿大的森林立法与管理经历了六个阶段:乱砍滥伐-规定采伐---保护森林-林木管理--可持续的林业管理--资源共享。回顾这六个阶段有助于我们理解加拿大森林立法与经营管理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生物除臭法的作用原理及流程,生物法对垃圾站气体、污水站气体以及饲料及养殖业气体产生的恶臭气体具有较理想的处理效果,但对一些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9.
快速气体分析仪在环境突发事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ZNOSE快速气体分析仪,对苯胺气体标准样品以及模拟实际大气样品的气体进行分析,探讨了污染事故中苯胺快速测定方法,并对快速气体分析仪在苯胺污染事故中的适用性进行评定。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苯胺气体样品具有高的灵敏度和快速响应,并对检出物具有非选择性和可变检出限。采在事先做好样品标准谱图的情况下,用ZNOSE快速气体分析仪可以在短时间内确定大气环境中的苯胺及其浓度,能满足环境污染实时监测的需求,尤其是处理环境污染事故。  相似文献   

10.
温室气体减排与污染物减排具有协同效应。本文总结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基本范围与方法 ;梳理了一般工业企业常见温室气体、重点行业企业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和种类;研究了用环境统计报表核算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行性;分析了环境统计报表核算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适用性,认为环境统计报表能够基本满足核算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需要;并从温室气体核算的角度,对完善企业环境统计报表温室气体核算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为原因造成的温室气体过量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此全球已在国际法和国内法等诸多层面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管控。在科学属性上,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的主要类型,其他类型气体都有通过全球升温潜值(GWP)换算为二氧化碳单位。在法律属性上,无论在气候变化国际法,还是在主要国家的国内法层面,尚未将温室气体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类型。碳排放交易制度是管控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制度型工具,其有效实施有赖于在科学层面对温室气体的深入探索,以及在法律层面对这类气体法律属性的有效界定。  相似文献   

12.
有关热带森林克伐的报告表明,发生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森林砍伐的潜在原因格局深沉含湖不清,由于人们对特定背影下因子间的互作规律难以调查,所以跨国统计分析揭示不出这睦避。在这中情况下,对热带森林砍伐的定性比较研究应付 十分有用。利用这恶性循环 资料,依据一系列属性,我们对拥有热带森林的国家进行分类占了多利用布尔代数,探讨国家之间在森林砍伐过程中的相似性,建立具有相似过程的国家组合。这项分析说明非洲和南美  相似文献   

13.
姚莹 《环境保护》2014,(18):55-57
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减排形势严峻,如何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本文基于对我们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其他法规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制的分析研究,以及对2014年9月9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有关温室气体条款的解读,对正在经历第三次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温室气体的规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在石油企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保证清单的可靠准确。介绍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确定、核算方法和活动水平数据收集等。通过对油田油气开采处理各环节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石油企业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能掌握准确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有效实施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相似文献   

15.
对于高温气体除尘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的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高温气体除尘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诸多类型的高温气体除尘技术,为日后高温气体除尘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水平发展提供宝贵建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化生产日渐增多,高温除尘技术的发展尚不够成熟,难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大气颗粒物排放标准。本篇文章主要对高温气体除尘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同时对陶瓷过滤气体除尘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对金属微孔、颗粒层、旋风以及静电等高温气体除尘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外填埋气体的利用情况介绍和国内现有填埋气体利用途径的比较,得出沈阳市填埋气体适于发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区域层面的森林碳收支估算研究有利于为整体层面持续固碳增汇的森林经营提供科学参考,评估森林碳汇对减少区域内碳排放的贡献。采用温室气体清单估算法,对2000、2005和2010年贵州省森林碳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贵州省森林碳汇从15.380×106增长到22.447×106、24.314×106 t CO2,呈稳定增长趋势,占全省碳排放量的6.73%~10.35%。贵州省尚有161.70×104 hm2宜林地,如果能用于发展碳汇林业,每年可吸收CO2达2.379×106 t,30年内将吸收CO2达71.370×106 t。贵州省正处于碳排放增长阶段,相对于森林碳汇而言,全区域碳减排工作任重道远,森林碳汇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作者在2001年9月6日全国政协主办的“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上发言的节选。本文从森要认证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认证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关系、认证对森林经营的潜在影响、认证的环境、经济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准确监测空气中有害气体的研究前景广阔。当前采用的有害气体监测模型存在监测准确率较低、资源消耗较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有害气体监测模型。随机选择6种不同类型的文物作为实验样本,对破坏这些文物的有害气体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有害气体特征提取的方式得到博物馆展厅的有害气体特征,完成对博物馆展厅空气中有害气体的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物联网的有害气体监测模型可以准确的监测出博物馆展厅中的有害气体。  相似文献   

20.
森林对径流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5,自引:4,他引:55  
论文简要回顾了森林水文学的研究历史,并重点介绍了在森林水文学研究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森林集水区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这一研究方法的特点,并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去除森林可以使径流量增加,但森林与水的关系极其复杂,森林对径流量的影响因地域、森林类型以及森林管理方式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评价森林对流域径流量的影响时应全面考虑,分析各地区之间的差别,一个地区所得的结果不能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的普遍规律而在其它条件不同的地区加以应用。今后应加强合作研究,特别是利用网络研究对比不同集水区之间的结果来探讨森林对径流的影响,同时重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