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从经济发展背景与循环经济内涵入手,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多元资源型县域的现实选择。以辽宁省灯塔市为例,构建以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社会体系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体系框架,并指出建立工业生态链、引入静脉产业和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是完善循环经济体系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政府面对21世纪的环境和资源压力.针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的构想,2000年还把建立循环型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将该年定为“循环型社会元年”,并颁布和实施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动基本法》等6部法律,采职了一系列行动措施,标志着日本进入了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全面发展阶段。日本在推进建设循环型社会进程中,理念先进,措施具体,效果明显。其中.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是根本保障;必要的经济支持和鼓励优惠政策是重要条件;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发展静脉产业是典型示范;以政府绿色采购来启动和引导市场需求是有效手段;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职能强化和职责明晰是组织保证;加强科学研究,发挥公众和中介组织作用是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自1996年10月,德国政府《循环经济·废物管理法》颁布以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己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日本、德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目标并通过强化循环经济立法、调整税收政策、开展企业污染零排放、努力扩大废物回收等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日本国将2000年定为“循环型社会元年”。日本的“财团法人·绿色日本中心”在对日本过去10年来政策法规的实行情况进行调研、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建设循环型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控模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陈赛 《环境保护》2003,(1):10-12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种生态经济,主要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原则。自从90年代国际社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把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循环经济对环境保护立法的启示,并提出了中国借鉴发达国家有关循环经济立法模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中论述了城市消费系统可回收资源在建立循环型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根据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可回收资源的发展趋势及利用途径,提出在城市的循环经济规划、设计和建设应充分考虑对消费系统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主要模式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介绍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三种模式,即企业层面上的小循环模式,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模式和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日本循环型社会发展动向:废物的减量排放和循环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国政府与学术界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认同,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生态社会作为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日本先后颁布实施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和《废物处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废物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循环利用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青岛市为例,通过对传统型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环境问题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为了实现2008年“绿色奥运”和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目标,在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了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建设始于1954年,历经50余年,经历了公共卫生的维护及改善;环境保护治理;循环型社会建设等三个阶段,建立了以推进循环经济3R政策为原则,以各种再利用法为中心的一系列废弃物再利用制度、政策与法律。  相似文献   

10.
构建绿色城市平台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厦门市应当利用构建海湾型城市平台的契机,转变传统生产模式,打造产业生态链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了厦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