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基尼系数、碎化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2006—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经济时空异质性特征,并用R/S法探索其时空异质性演进趋势。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前期逐年拉大,后期波动明显,而相对差异前期则逐年缩小,后期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布前期由集中趋向分散,后期受疫情影响有集中趋势,集聚程度一直很高;上中下游间(区间)差异明显大于上中下游内(区内)差异,两者变化趋势一致;上中下游间(区间)差异对总差异贡献较大且呈下降趋势,上中下游内(区内)差异对总差异贡献相对较小且呈上升趋势。在现有条件下流域内旅游经济差异总体呈逐年缩小趋势,且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受新冠疫情影响,2022—2027年流域内旅游经济差距将会拉大,且复杂多变,极不规则,具有较强的反持久性;2028—2037年流域内旅游经济差距将会逐年缩小,演变趋势比较规则,且具有较强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均GDP泰尔指数和集中指数,测度甘南州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和集中程度,从综合经济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要素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选取15个单项指标构建甘南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1年和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界面,对甘南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样本,运用锡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研究了2009—2013年经济区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自经济区成立以来,总体上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在逐年缩小,旅游市场集中度呈现出地域扩展态势,旅游地理集中度虽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各地旅游总收入空间偏离主要取决于其内生的增长动力,部分城市旅游业单极化发展,旅游经济地区间不平衡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选取1996-2010年云南省16个市州的旅游总收入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累计比重等方法分析云南旅游总收入的总体差异,探讨近15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在地带间、地带内和市州际的差异及其变动演进.研究表明,时间上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呈现绝对差异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在小幅增长后逐步收敛的特征;空间上,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差异明显但不平衡特征正在逐步缩小.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共同导致,地带间差异已有所缓和;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南和滇中地区是地带内差异的最重要来源;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发展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的时空差异及其变动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滨海11个省(市)1995--2011年17年间入境旅游资料为基础,从旅游流流量、旅游流客源地空间结构和旅游流目的地空间结构方面研究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结果显示,滨海省(市)入境旅游流流量一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滨海省(市)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的地理集中指数处于31—34.5之间,总体趋势减小;入境游客密度指数说明滨海地区入境旅游流目的地呈现明显的非均衡态势,整体上是从中心向两翼递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以武陵山片区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探析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特征与演变规律,并借助GWR模型对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绝对差异逐年上升,而相对差异波动下降的演变趋势。(2)2014—2018年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区数量下降,并呈西北和东北部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3)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A级以上景点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公路密度、3星级以上宾馆数是影响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武汉木兰天池景区的实地考察及调查、搜集资料,获得各种材料数据;在此基础上设置评价要素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经过一致性检验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各指标在不同区域单元上的隶属度,对景区内各区域单元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木兰天池景区的旅游资源处于中高级次,较高级次的资源缺乏,需要整体协调开发,进一步发掘旅游资源潜力,科学、合理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从而缓解水资源压力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本文选取工业用水量、工业就业人数、工业固定资本和工业废水治理费用作为投入指标,以工业增加值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作为期望与非期望产出指标。首先利用EBM模型计算长江经济带2008—2017年工业用水效率,其次利用泰尔指数来分析工业用水效率的区域差距,最后利用面板Tobit模型来分析影响不同地区工业用水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用水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不同地区效率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技术水平、水资源禀赋和政府环境管制力度对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用水效率都有一定影响,但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9.
旅游季节性波动是旅游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命题。选取四川省旅游总收入作为分析指标,采用年度季节强度指数(R)与月季指数(Zt)揭示旅游总收入的年度季节集中性与月度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R值整体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指标随季节变化明显,且按一定规律分布;Zt值指示3月、6月、8月、9月、10月、12月为旅游旺季,其余月份为淡季。研究结论为四川旅游经济的淡旺季问题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进一步合理修订全国节日放假办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将层次分析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以我国西北五省区为例,构建了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整体上还处于高碳发展阶段。2007—2011年,陕西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09%;宁夏速度最慢,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0.64%。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难度较大,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先进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及植树造林、加强绿化等措施,促进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快速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收集2005—2016年中国339个地市的旅游总收入,利用基尼系数、水平梯度、首位度等指标分析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丰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交通区位等因素的不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随着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但依然较大。(2)东、中、西3大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呈减小趋势,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最小,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大,东部和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结构明显改善,中部地区改善幅度较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除个别省区外,各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减小,许多省区的区域旅游差异进入合理范围内。首位城市基本是省会城市,且大部分省区首位城市没有发生变化,二城市首位度和四城市首位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促销政策视角探究贵州旅游网络关注度动态演变、空间差异对制定旅游促销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利用百度指数数据,采用引力模型、季节集中度指数和引入旅游舒适度、出游半径及阻尼系数参考值,对贵州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原因进行研究,并采用IPA模型分析网络关注度与促销政策的匹配效应。结果发现:(1)贵州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年际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月度分布集中在4—10月。(2)门票和过路费优惠促销政策显著拉高了年际网络关注度。旅游旺季促销加剧了季节性,淡季“大力”促销有“平衡”季节性作用。(3)贵州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异呈现“本省、周边省份和经济发达省份关注度高”的特征,1500km半径内距离阻力是主要影响因素,1500—3500km半径范围外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要因素,优惠促销政策首次推出有明显促进效应,连续推出对经济发达省份会产生疲劳效应。(4)IPA矩阵的优势区分布于本省和周边经济发达省份,改进区以周边不发达省份和个别经济发达省份为主,机会区以偏远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为主,意外区分布于距离稍远的经济发达省份。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成功对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合作意义重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2000—2019年西北五省(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探讨其区域合作路径。结果表明:①西北五省(区)中各省(区)的入境旅游发展极不均衡,客流分散;整体入境旅游的客源和客流稳定,更具竞争优势。②西北五省(区)整体入境旅游处于起步阶段,适合采取“增长极”和“点—轴”相结合的路径。③当入境旅游迈入成长阶段时,高级别“增长极”采用“梯度网络”路径不断开拓和外延市场,低级别“增长极”则运用“点—轴”路径辐射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薛宝琪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1):1047-1049
近年来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出境旅游消费已成为中国公民的一个消费新热点。采用总旅游倾向、国家潜在旅行生成指数和人均旅游消费支出3个指标,比较分析了中国与其他14个出境旅游消费大国在出境旅游发展上的差异和差距。结论认为,出境旅游对中国总人口的渗透程度还很低,仍属于出境旅游低产客能力国家;中国出境旅游消费正处于转型期,旅游高消费仍是出境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负荷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德州市1996-2005年工业“三废”排放量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德州市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关系模型,分析了期内经济与环境负荷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德州经济与环境仍然处于“两难”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调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旅游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以乌鲁木齐为靶区,用多元统计方法构建评价模型,研究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状态.得出2007-2012年间乌鲁木齐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发展综合效益呈上升态势,协调度C值处于不平稳状态,旅游经济发展的下行走势仍较明显;协调发展度D表现为稳定上升趋势,近年来旅游经济进入到相对快速发展阶段,但城市环境改善并没有跟上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划分三级空间单元,采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探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多尺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结果显示:(1)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0年,93.29%的城市已步入老龄化;(2)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不均衡分布现象较为显著;(3)人口老龄化具有省内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次之、省间差异最小的特征;(4)八大综合经济区内的南部、东部沿海地区及大西北地区省间差异不断扩大,东北、黄河中游地区省间差异逐渐缩小,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间差异变化趋势并不稳定;(5)2000—2020年间广东省均为人口老龄化省内差异最大的省份,且对总差异的贡献率最大;(6)绝大部分地级单元老龄化差异为正关联,HH类型不断扩张,LL类型向南延伸,HL和LH类型分布较为散落;(7)Kernel密度估计曲线显示,2000—2020年间中国各城市人口老龄化差异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急剧加速了经济活动时空压缩的趋势,使一些经济活动在规模经济的推动力下向空间集聚.以国际化旅游研究为切入点,运用统计学知识,结合我国旅游业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利用GIS定性与定量的方法从我国31个省(区、市)的空间数据入手整体分析了国际旅游业的地域空间集聚趋势,通过引入物理模型计算集聚综合指数,并划分出三个集聚水平不同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国际旅游总体聚集趋势在持续下降,国际旅游空间结构趋向平衡,但大尺度宏观区域上仍然体现出较强的集聚力.  相似文献   

19.
贺亚锋  韩增林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0):880-883,F0004
以县域(含县、县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多指标分析法对2000—2009年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现波动变化趋势。从空间上看,以2005年和2009年两个断面,研究发现中原经济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大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格局。县域经济发展综合程度的高水平、中高水平县(市)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的河南省中部、西北部地区、江苏省徐州市、山西省长治市和晋城市的大部分;中低水平和低水平的县(市)呈环状不规则分布于高水平、中高水平县(市)的外围地区。即河南省的南部、东部、东北部和西南部,安徽的淮北、亳州和阜阳,湖北的襄阳以及山东的菏泽等地。  相似文献   

20.
选取1990-2005年山东省17地市的GDP、人口数据,运用加权变异系数、Theil指数等指标分析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其结论为:自1990年代以来,全省总体差距趋于上升,经济活动日益向发达地区集中;三大地带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趋于增加,人均GDP的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呈现出“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