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随着沿海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近岸海洋环境受到广泛的人类活动影响,部分港口疏浚物中积累了大量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疏浚物的传统处置方法包括海上倾倒、吹填工程和陆地填埋。疏浚物海洋倾倒量多年来居高不下,而我国目前对污染疏浚物的处置因技术方法尚不成熟,还未形成相关标准规范,这给疏浚物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带来较大挑战。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疏浚物处置方法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介绍了疏浚物特别是污染疏浚物的特殊处置方式,可为我国疏浚物的处置技术和管理方案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疏浚物海洋倾倒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中,疏浚物占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向海洋倾倒疏浚物的活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每年大约有5000—7000万m~3疏浚物倾倒。港口、航道的疏浚物中一般含有多种有害物质,给海洋环境、海洋生物资源、渔业生产造成直接危害。例如,1982年至1984年,烟台港务局在担子岛附近海域倾倒疏浚物近300万m~3,结果使适宜海参生存的养殖区沙质海底被淤泥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其他国家制定疏浚物海洋处置管理控制标准的成功经验,在分析我国海洋沉积物污染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疏浚物海洋倾倒分类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程序等,构建了我国疏浚物海洋倾倒的评价程序.该评价程序加快了我国海洋倾废管理的国际化进程,填补了我国疏浚物海洋倾倒评价程序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  相似文献   

4.
1989年8月22日至23日海洋倾废专家组全体成员在大连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 与会期间,倾废专家组组长周家义教授介绍了当前国际上有关疏浚物的分类方法和处置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报告了一年来对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疏浚物沾污状况的调查结果。经专家们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采用“溶出法”对我国各海区的疏浚物进行分类,拟定1990年第一季度提交疏浚物分类原则和倾倒指南。  相似文献   

5.
1991年,我国共签发海洋倾倒许可证330份,其中,普通许可证326份、特别许可证4份。批准废弃物倾倒总量4912.3万m3,其中,三类疏浚物4894.6万m3、粉煤灰11万m3、三类工业废物6.7万t、火葬骨灰650kg(417合)、试验油类500L。废弃物种类主要是港口、码头和航道工程疏浚物、电厂粉煤灰、三类工业废物等。 各海区倾倒情况: 渤、黄海海区,签发普通许可证80份、特别许可证3份,批准疏浚物倾倒量1051万m3、海上试验油类400L。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加,废弃物的安全处置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环境议题之一。日本废弃物管理起步较早,管理体系较为完善。根据废物来源,日本将废弃物分为产业废弃物和一般废弃物。本文研究了日本产业废弃物和一般废弃物的产生及处置现状、废弃物管理法律体系、废弃物管理制度及废弃物处置技术标准,通过对比我国固体废物的管理现状,提出加强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设施管理、提高环境违法案件违法成本、完善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标准体系等固体废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海上钻井废弃物集中处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广宇  白鹤  曹兴涛  郭兵  陈宇 《环境工程》2016,34(12):129-132
针对海上钻井废弃物,从来源及危害出发,介绍了海上钻井废弃物的集中贮存特点,概述了钻井废弃物集中处置一般流程,分析了钻井废弃物集中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法,整理了目前常见的钻井油泥/岩屑环保处置技术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子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正向产业化方向稳步推进。本文概括了电子废弃物的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处理电子废弃物的现状。遵照循环经济理念,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在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立法、回收利用体系及处理处置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电子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置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电子废弃物管理体系,发展研究电子废弃物无害化处置技术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水槽内模拟底开门驳船定点瞬时倾倒后的疏浚物,观察了倾倒后的疏浚物云团的沉降过程,确定了表征云团在沉降过程中与周围水体掺混性质的重要参数——掺混系数α。利用废物云团沉降过程的数学模型,对在大连湾疏浚物预选区倾倒的疏浚物的沉降过程进行了预测,给出了疏浚物云团在沉降碰底时的稀释倍数、云团半径以及云团停止沉降时在海底的扩展范围和偏离倾倒点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现状剖析和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我国水泥工业废弃物协同处置取得长足进步,一批水泥窑废弃物协同处置企业稳步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废弃物处置能力。基于此,介绍了我国协同处置行业整体状况,分析了行业发展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最后提出了协调水泥窑协同处置与其他危险废物处置设施之间的发展、建立和完善监管管理制度体系、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与处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立法、回收利用体系及处理处置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电子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置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电子废弃物管理体系,发展研究电子废弃物无害化处置技术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领域的拓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也产生了更多的生活废弃物,它们同时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因而,经济发展与生活废弃物似乎成了一对孪生姐妹,成为人们关注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的一个焦点。人们在试图通过科学手段,将生活废弃物处置后变成对环境无害,但收效不大且处置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开始将目光转向限制生活废弃物产生,并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活废弃物,即将其本身看成可再生利用的资源,来处置生活废弃物。虽然它的成本在现有的处置方法中属最高,但由于它在宏观上实现了资源、环境、生活废弃物的良性…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信息     
废弃物排海处置的前景 近来,学术界对于利用海洋作为废弃物处置场所的问题,议论纷纷,莫衷一是。1986年夏季在一次世界海洋远景的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认为在海岸附近地区可能因此遭到污染的威胁。但由于海洋对废弃物的容量较大,在废弃物排海处置时,如果不会影响地下水的质量,一般讲来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欧盟针对建筑废弃物拥有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在基本实现建筑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的基础上进入了资源化战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本文分析了欧盟各成员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现状,梳理了欧盟关于建筑废弃物管理的代表性法规,并从预防、再利用、资源化、简单处置四个方面阐述了欧盟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转型升级的促进工作。最后,结合我国建筑废弃物管理的现实情况,总结出欧盟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完善建筑废弃物的统计机制,明确资源化的技术发展路径,引导资源化企业进行产业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水泥企业协同处置废弃物成为目前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生态友好型城市十分有效的途径。针对这一新型的生产技术,通过介绍并对比分析中日水泥企业协同处置废弃物现状发现,我国废弃物产量大,但协同处置的方法发展缓慢,在协同处置废弃物种类、替代燃料水平、水泥窑固废利用水平、法律法规、政府管理、企业意识等方面与日本有很大的差距,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技术发展、加大科研力度、完善管理体系等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为活动产生温室气体的来源之一是城市废弃物处理。参考《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结合城市废弃物处置状况,研究新疆2010年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表明:2010年新疆城市废弃物处置过程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3 570 230.74 t(eq.CO2),其中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是重点排放源,排放量约为2 744 006.79 t,废弃物焚烧处置过程排放量最少,仅为179.67 t,废水处置过程排放量为826 044.28 t。研究结果为新疆碳减排工作提供依据,并为其他城市的碳排放清单核算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信息     
危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 生物工程前景 美国国家环保局危险废弃物工程研究所的一篇论文中,谈到目前有许多在研究发展中的生物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治理被污染了的危险废弃物处置场所。这些生物工程技术利用特殊的生物体,使有机化学污染物降解,从而减轻其毒害作用。这种新处理技术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主要原因是废弃物土地填埋处置受到了限制,同时传统的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我国疏浚物海洋倾倒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自从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颁布之后,仍缺乏切实可行的法律实施细则。本文针对我国疏浚物海洋倾倒的现状,讨论了几种国外疏浚物分类方法。中国疏浚物分类标准的制定必须符合国情,必须要有沿海主要港口疏浚物实测数据为依托,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海洋倾废历史和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海洋倾废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认为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建国前的不定期倾废;建国后由单一疏浚物倾倒向多种工业废弃物倾倒和海洋倾废走向法制管理的阶段。此外,本文还针对我国海洋开发的特殊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对海洋倾废采取全方位、多层次、走捷径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