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物活性炭工艺作为一种深度处理工艺,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了考察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制药废水的深度处理效果,研究了高效降解菌对生物活性炭工艺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高效降解菌的投加能够显著提高COD、氨氮等污染物去除效果。高效降解菌耦合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填料填充度为80%,水力停留时间为10 h的工艺条件下,对COD、NH3-N、AOX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8.2%、77.8%和84.3%,出水优于GB 8979-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2.
采用上流式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UABACF)处理PVA退浆废水,在固定水力负荷为0.076 m3/(m2·h)条件下,研究气水比对PVA、COD和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污染物去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在滤柱高度方向的沿程分布特征。气水比对COD去除率影响最大、PVA次之,对浊度去除的影响最小,在气水比为4∶1条件下,PVA、COD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66.65%、89.60%和80.25%。1.3 cm滤柱高度以下为污染物高效去除区域,系统微生物量和微生物脱氢酶活性在此高度范围内逐渐降低,而后基本保持稳定状态。生物滤池对PVA主要依靠生物吸附作用去除,生物降解部分仅占被吸附PVA的24.9%。  相似文献   

3.
一体式粉末活性炭-微滤组合工艺的除污染效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一体式粉末活性炭-微滤(PAC-MF)组合工艺对有机物、农药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量化了粉末活性炭-微滤工艺中PAC、微生物和MF分别对去除污染物的贡献.结果表明,PAC-MF组合工艺对TOC、UV254、以及THMFP和HAAF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56%、96.75%、77.64%、83%,对敌敌畏的平均去除率为95.1%,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可达98%.粉末活性炭-微滤工艺中,活性炭能够使膜的有机负荷降至膜直接过滤工艺的28.32%,膜表面的炭层对污染物有去除作用;活性炭在一次性高浓度的投加方式下,可以提高活性炭对氨氮的吸附作用,使对氨氮的去除率达44.5%.  相似文献   

4.
生物活性炭流化-泥滤耦合硝化与反硝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生物活性炭流化-泥滤耦合系统,以果壳活性炭为载体,通过连续进水试验研究了系统的硝化与反硝化特性.同时考察了生物活性炭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反应器中悬浮污泥的排除和进水条件的控制可形成生物活性炭.生物膜在活性炭上的分布受循环流体作用影响,具有独特的空间和微生物生理分布特征.在反应器COD容积负荷约2.2ks·m-3d-3和氨氮容积负荷约0.2ks·m-3d-3的进水条件下,系统对COD和氨氮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2%和70%;通过对出水的泥滤控制,可以有效地增强系统的反硝化能力;出水pH值的变化也反映出系统兼具硝化与反硝化的效能.  相似文献   

5.
杨波  魏爽  田晴  李方 《环境工程》2013,31(1):30-34
采用上流式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UABACF)深度处理碱减量印染废水,在固定汽水比3∶1条件下,研究水力停留时间(HRT)对COD、UV254和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污染物降解、系统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在滤柱高度方向的沿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HRT对COD去除率影响最大、色度次之,对UV254去除影响最小,在HRT=8.90 h条件下系统对COD、色度和UV254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4%、95%和92%。试验条件下,110 cm滤柱高度以下属于污染物降解的高效区域,微生物量和单位质量活性炭脱氢酶活性在此滤柱高度范围内逐渐降低而后保持基本稳定的状态,而单位微生物量TTC-脱氢酶活性在滤柱底部至70 cm高度处逐渐上升,然后呈下降趋势至110 cm高度附近降至最低,然后出现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处理量为120m3/d的臭氧/陶瓷膜-生物活性炭(BAC)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 对工艺性能和BAC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微污染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臭氧曝气提高了溶解氧浓度,改善了后续BAC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组合工艺对氨氮和CODMn的总去除率分别约为90%和84%,其中BAC在污染物的去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合工艺和传统工艺中BAC床层共检测到36个门类的细菌.与传统BAC工艺相比,臭氧/陶瓷膜降低了后续BAC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均匀度.组合工艺BAC中存在丰度较高的亚硝化单胞菌属和硝化螺旋菌属,可能对氨氮的去除具有重要的作用.臭氧/陶瓷膜对后续BAC中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有很好的预处理和抑制作用,显著降低了其相对丰度,提高了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处理量为120m3/d的臭氧/陶瓷膜-生物活性炭(BAC)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对工艺性能和BAC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微污染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臭氧曝气提高了溶解氧浓度,改善了后续BAC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组合工艺对氨氮和CODMn的总去除率分别约为90%和84%,其中BAC在污染物的去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合工艺和传统工艺中BAC床层共检测到36个门类的细菌.与传统BAC工艺相比,臭氧/陶瓷膜降低了后续BAC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均匀度.组合工艺BAC中存在丰度较高的亚硝化单胞菌属和硝化螺旋菌属,可能对氨氮的去除具有重要的作用.臭氧/陶瓷膜对后续BAC中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有很好的预处理和抑制作用,显著降低了其相对丰度,提高了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MBR与SMBR脱氮除磷特性及膜污染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小马  赵焱  王开演  赵阳国 《环境科学》2015,36(3):1013-1020
为提高污水深度处理效能和工艺运行的稳定性,研究以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与传统膜生物反应器(MBR)为对象,对比研究其脱氮除磷特性、缺氧时间对工艺效率的影响及膜污染控制策略,同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两种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歇曝气能强化系统脱氮,使SMBR工艺去除总氮效果优于MBR,而在氨氮、总磷、COD、浊度去除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去除率分别为94%、78%、80%、97%.延长SMBR工艺缺氧时间对COD、氨氮去除无显著影响,降低了总氮、总磷的去除率,总氮去除率由61%下降到46%,总磷由74%下降到52%.采用间歇曝气和投加一定浓度的粉末活性炭(PAC)均有利于减缓膜污染.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两种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无显著差异,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和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为系统中的高丰度功能菌群,为工艺高效运行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刘俊峰  范举红  刘锐  陈吕军  张永明 《环境科学》2014,35(12):4596-4601
针对某印染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处理出水,采用处理规模为15 t·d-1的中试试验,研究了活性炭填料和悬浮填料曝气生物滤池沿程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探讨了用低价、轻质悬浮填料替代活性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进水COD和色度分别为50.2 mg·L-1和58倍时,活性炭和悬浮填料曝气生物滤池最终出水COD和色度分别为35.0 mg·L-1、18倍和44.3mg·L-1和26倍,均可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排放标准要求,但是悬浮填料曝气生物滤池达标所需沿程的高度为2 400 mm,高于活性炭曝气生物滤池的1 800 mm.悬浮填料曝气生物滤池对色度、总氮、氨氮的去除效果及沿程变化趋势与活性炭曝气生物滤池相仿,但COD去除效果不佳,主要是与其生物量少有关.因此,用悬浮填料替代活性炭在该污水厂是可行的,但仍需要对填料大小和材质进行优选,增大生物量,必要时可考虑使用活性炭和悬浮填料的组合工艺减少造价成本.  相似文献   

10.
生物沸石污水脱氮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 《环保科技》2004,10(4):42-44
探讨了生物沸石床对农村生活污水中各种形态氮及COD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沸石床对氨氮、硝氮、TN、COD均有不同程度的去除,对氨氮的去除作用尤为明显,最大可达97.07%。同时阐明生物沸石对氨氮和硝氮的去除机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生物活性碳(BAC)反应器中探究了C/N对实际生活污水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N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影响不明显,然而对NH+4-N和总氮(TN)的去除影响较显著。随C/N由3.2升高至7.2,NH+4-N的去除效率由81%升高至91%,TN的去除效率也由35%升高至68%。然而继续升高C/N至9.1,NH+4-N和TN的去除效率却分别下降至87%和51%。生物活性碳反应器处置实际污水的最佳C/N为7.2。较传统SBR活性污泥反应器,BAC反应器能够依赖活性碳实现溶解氧区域化,从而有助于反硝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小区生活污水再利用,进行以聚丙烯腈活性炭纤维(PAN-ACF)为载体的生物膜法处理小区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以生活污水中COD、NH3-N、SS、浊度、pH等为检测指标来研究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器对生活污水中COD、NH3-N、SS、浊度有非常高的去除效率,而且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以上指标出水均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中城市绿化规定的水质标准。此外,实验表明聚丙烯腈活性炭纤维(PAN-ACF)作为生物膜载体具有很好的生物亲和性。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经C3菌强化的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并与传统SBR反应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3菌强化的SBR工艺对有机物、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6%,77%和73%,与传统SBR工艺相比,提高了对有机物的降解速率,且引入C3菌有助于产生SND现象,提高脱氮的效率。经C3菌强化后,SBR系统的有机物氧化和氨氮硝化的时间明显缩短,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和降低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4.
炭管曝气膜强化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翠  杨凤林  胡绍伟  刘惠军  孟军 《环境科学》2008,29(5):1216-1220
将微孔炭管曝气膜置于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隔室内,构建一种新型复合式生物反应器(HMABR),通过MABR与ABR的耦合作用强化ABR处理污水的功能,降解其中COD、NH 4-N和TN.结果表明,将驯化好生物膜的炭管曝气膜加入反应器第3隔室后,在膜内腔气压0.025MPa, HRT=24 h,进水COD为2 000 mg/L, NH 4-N为50 mg/L的条件下,系统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出水COD、NH 4-N分别从加膜前的156 mg/L、36mg/L左右下降到45 mg/L、6mg/L左右, TN去除率达到87.66%,第3隔室挥发性脂肪酸(VFA)减少77.12%,总产气量减少30%.  相似文献   

15.
生物活性炭法处理ABS树脂生产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负载经驯化后微生物的活性炭与未负载微生物的空白活性炭处理ABS凝聚干燥工段废水,研究生物活性炭系统中存在的生物再生作用.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能够高效分解转化ABS废水中的有机腈类及芳香类污染物,其处理出水的COD、TOC及Org-N的去除率均达到80%以上,并且废水中的有机氮主要分解转化为NH3-N,其NH3-N转化率高达65%.生物活性炭表面繁殖了大量的长杆菌、钟形虫及少量的球菌,活性炭能够为微生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并保护微生物避免受有毒难降解污染物的抑制作用,同时活性炭表面生长的微生物能够对活性炭进行生物再生,使其长期保持高效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微波催化氧化法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微波-活性炭-Fenton催化氧化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OD和氨氮去除率随活性炭用量、微波辐射时间和微波功率增加而增加;随Fe2+用量和H2O2用量增加,COD和氨氮去除率先增加而后下降;随pH值增加,氨氮去除率显著增加,COD去除率变化不明显.在微波功率为300W,pH值为8,活性炭9g/L,Fe2+用量为0.02mol/L,H2O2用量为7mL/L,辐射时间6min条件下,垃圾渗滤液中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68.22%和78.08%,SS去除率达到78.55%,浑浊度去除率达到99.02%,颜色由黑褐色去除为接近无色,BOD5/COD由0.21提高到0.45;研究比较了不同处理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微波催化氧化对垃圾渗滤液中COD和氨氮去除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7.
用课题组研究开发的纳米复合聚氨酯大孔载体固定化微生物SBR脱氮.SBR一个运行周期按进水5 min,曝气2.5 h,沉淀l h,排水30min的方式连续进行.系统稳定后,考察其脱氮效率,结果表明,进水COD为30~l00mg/L,经过一个周期,出水COD达到饮用水一级标准;进水NH4+-N的浓度为4.5~24.2mg....  相似文献   

18.
试验分析了间歇流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种群、数量以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探讨了芦苇根系周围存在的不同种类微生物,以及所构成的间歇流人工湿地特有的生态系统对污水中COD、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有9种,不同菌属的微生物的存在与溶解氧浓度有关;各菌种微生物的数量受温度影响较大;ABR与两级湿地联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夏季COD、NH4+-N、TP的去除效果较好,而冬季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Effect of media heigh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optimum media height of carbon oxidation and nitrification in a down-flow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was determin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eterotrophic and nitrifying populations through studying the changes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ammonia concentration at different media height was go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 a down flow BAF with granular media, the active layer of nitrifiere was deeper than heterotrophs in BAF. And the optimum media height for the removal of SS, CODcr and NH4^+ -N was 40 cm,60cm and 80 cm respectively.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SS, CODcr and NH4^+ -N was 79.1%, 63.9% and 96.4% respectively under theinfluent CODcr and NH4^+ -N of 122.1 mgCODcr/L and 14.84 mgNH4^+ -N/L, the influent flux of 15.8 L/h, air to liauid ratio of 3 : 1.  相似文献   

20.
微波/活性炭强化过硫酸盐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微波(MW)-活性炭(AC)强化过硫酸盐(PS)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不同因素对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影响,比较不同组合工艺对渗滤液处理的效果及活性炭的多次使用情况.结果表明,COD和氨氮(NH4+-N)的去除率随着AC用量、PS用量(S2O82-:12COD0)、MW功率和辐射时间的增加而增大,pH值对COD的去除影响不明显, NH4+-N在碱性条件下得到更理想的去除效果;在活性炭用量为10g/L,PS用量为S2O82-:12COD0=1.2,pH=9,MW功率和辐射时间分别为500W和10min时,垃圾渗滤液中的COD和NH4+-N去除率分别为78.2%和67.2%,BOD5/COD由0.17增至0.38;不同工艺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显示,MW-AC-PS工艺对垃圾渗滤液中COD和氨氮去除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且MW、AC和PS之间存在协同效应,MW热效应显著;活性炭四次实验后,COD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61.2%和4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