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2006-2010年深圳市8个环境监测点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和O3的监测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技术综合评价了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分析了大气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发展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年来,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在逐步改善,各种污染物浓度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发现,盐田区和龙岗区监测点的大气环境质量较差,而华侨城的大气环境质量较好,2006-2010年大气环境环境质量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持续改善的趋蛰.  相似文献   

2.
主成分分析法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在阐述主成分分析法原理的同时,对秦皇岛市海滨浴场的水质状况做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处理环境数据客观性强,并能够反映评价区内主要污染特征.一、主成分分析法应用的一般原理和步骤1.主成分分析法应用的一般原理设有p个污染指标,对n个监测点来说,共有n×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徐州铜山区清华中学附近2013年2~12月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为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提取了两种主成分t1和t2,二者的方差总贡献率为69.12%,主成分t1的贡献率为52.23%。根据各主成分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与t1有较大相关性的是颗粒污染物PM10和PM2.5,对研究区大气环境质量贡献率最大,其次是NO2、CO和SO2;与t2相关系数较大的是O3,对大气环境质量的贡献率最小。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近年来沈阳市大气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后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反映控制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文章在广泛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沈阳市2002-2009年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沈阳市在工业高速发展、经济迅猛增长和社会繁荣进步对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压力的条件下,经过对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环保力度的加大等一系列措施,大气环境质量已得到历史性改善;首要污染物为PM10,污染物指数排序为PM10>NO2>SO2,SO2污染也不容忽视,NO2污染控制仍需加强;沈阳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中以稳步提高为特征,以相应的环境管理力度加大和环保资金总体增加为保证;文章揭示的沈阳市大气环境质量好转为东北老工业区域中其他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和区域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太湖为样区,选取2003~2010年26个测站的9项水质参数,按年分组,分别对参数年均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均大于85%,且第1主成分所包含的水质参数均相同.因此,用第1主成分来反映太湖水质状况.根据测站点位置,使用ArcGIS创建泰森多边形,以相应泰森多边形所占太湖湖区的面积比例为权重,计算站点第1主成分的面积比例加权值作为新的水质评价指标,并进行克里格插值研究水质时空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6.
主成份分析法在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介绍了主成份分析法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基本原理,并对某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与其它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主成份分析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主成分分析研究大亚湾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大亚湾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第一主成分以温度、盐度和NO3-N为特征,第二主成分以DO和SiO3-Si为特征,第三个主成分物理意义为无机氮的来源与循环过程的量度,第四个主成分主要表现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其解释原始数据的方差分别为25.53%、21.64%、15.91%和10.50%.在空间特征研究中,3号和8号站点为第一类,位于养殖区附近,其余站点为第二类,表明养殖区与非养殖区的生态环境的差异.在季节特征研究中,大亚湾为明显干湿季节特征.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能描述大亚湾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9.
李冬英 《福建环境》1996,13(3):19-20
利用了多元统计理论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以12个要素对我省11个城市环境质量进行深层次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往往受到人们的忽视.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南京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了解南京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为环境保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本文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南京市2007年到2011年问环境质量.通过综合得分分析得出南京市环境质量逐年好转,而且环境质量整体优化速率逐年加快,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大气污染和工业污染是在不同领域影响南京市环境质量的主导因素,主要归因于南京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私家车使用量大,河流污染现象严重及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所致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气污染物PM_(2.5)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危害,威胁着人类健康。根据西安市13个监测区2013年1月1日—4月26日的PM_(2.5)质量浓度数据,得出西安市PM_(2.5)的浓度呈冬季高、春季低的特点。结合西安市的海拔数据、气象资料,并引入污染系数,分析得出了西安市13个监测区PM_(2.5)的浓度有以下规律:从西到东递减;分布与海拔高度和风向特点相一致;与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均呈现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是很高。这为PM_(2.5)的针对性治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区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4年2月1日—2015年1月31日福州市区6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CO、SO_2、NO_2、O_3、PM_(2.5)、PM_(10)逐时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了福州市区大气污染物污染水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区首要污染物为PM_(10),且SO_2、CO污染程度极低,6个站点质量浓度超标率均未超过10%,其中鼓山站的空气质量最优,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概率超过了50%。在污染物质量浓度日变化曲线中发现,只有O_3呈单峰形态,峰值出现在14:00左右,通过对污染物的"周末效应"分析,发现CO、PM_(2.5)工作日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周末。  相似文献   

13.
根据岩溶区特殊的水文水资源特点,从水质和水量安全的角度选取评价指标,运用熵权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毕节市水资源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毕节市水资源安全的驱动因素主要为水资源自身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和水环境因素。2004—2013年毕节市水资源安全状况总体相对较好,2008年后水资源安全状况较平稳且略有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2011年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数为0.82,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值,这主要是由于水资源总量少(枯水年),而工业耗水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较高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主分量分析法用于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相互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主分量分析法,建立一个度量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综合指标,根据该综合指标的大小,可以进行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相互比较.通过实例分析并与统计评分评价结果比较表明,该法具有显著辨别不同富营养程度的变异性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集宁市环境监测站1996—2000年对集宁市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指出污染原因,提出具体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临河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 ,空气环境污染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就其污染现状与治理提出一些分析与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PM2.5在地球表面上的变化是连续的,但由于地面海拔起伏和站点分布的相对稀疏,直接内插法很难顾及这种情况。文章运用反距离权重(IDW)、Kriging、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法(EBK)、多元回归+残差内插的综合空间化手段,对北京市2015年1月的PM2.5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多元回归+残差内插方法空间化更优,且PM2.5存在显著的正局部空间自相关,中度以上污染主要分布在北京市东南部和房山区。时间上,PM2.5质量浓度逐时均值呈"W"型。3 h尺度上,PM2.5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正相关,与能见度、大气压和风速负相关,与温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应用于淮南矿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主成分方法分析淮南矿区23个地下水样的7个水样指标,提取出4个主成分,应用聚类分析对该4个主成分的得分进行聚类。在此基础上,将主成分得分与其对应的特征值相乘,得到水质综合评价指数。聚类分析后水样划分为5类,对每一类的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取平均值,从而确定水质等级。  相似文献   

19.
许昌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玉环  方恒 《环境工程》2002,20(2):69-71
“九五”期间 ,许昌市环境空气监测主要因子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降尘和硫酸盐化速率。市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排序依次为 :降尘量 ,总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其季变化规律一般为冬 >春 >秋 >夏。主要污染物年变化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降尘量。“九五”期间均为波动下降趋势 ,除降尘量下降明显外 ,其余 3项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王延涛  刘高  康胜  毛深秋  崔凯 《地球与环境》2005,33(Z1):380-384
秦峪滑坡是国道212线上最严重的滑坡之一,以前对其研究程度较浅,认识深度不够,导致该滑坡至今未得到有效治理。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在大量现场调研、现场测试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对该滑坡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表明,秦峪滑坡是一个在断裂带基础上发育的一个多层次、多期次大型滑坡群组合体。同时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角度,恢复演化时序,建立了滑坡的时空格局,并进而探讨其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获得了秦峪滑坡客观的本质认识,为国道212线秦峪滑坡的治理以及拟建兰州—海口高速公路的选线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