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种间联结的研究对于人工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巨桉人工林灌木层物种之间的作用关系知之甚少。根据野外6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运用x^2检验、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研究了巨桉(Eucalyptusgrandis)人工林灌木层18个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灌木层优势种具有总体上的正联结性,但在153个种对中,具有显著正联结性的种对数约占总种对数的10%,绝大数种对表现为弱联结性或无联结性,种间关系较为松散,表明巨桉林下灌木种群具有相对独立分布的特性。研究种间关系时,种间关联结合种间相关得出的结果较好。根据分析结果将18个优势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生态种组内的种其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相似,而组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生态种组的划分能为巨桉人工林林下灌木层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祖华  李瑞霞  王晓杰  关庆伟 《生态环境》2010,19(12):2778-2782
对间伐了4年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相似系数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间伐显著提高了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生物量(P〈0.05),而对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强度和中度间伐显著增加了灌木生物量,而草本生物量在弱度和中度间伐下显著增加(P〈0.05);3种间伐强度均显著提高草本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而灌木的3种指数仅在强和中度间伐下得到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3.
低效低质人工林优化改造后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经过人工优化改造的陕西吴起县城周边的低效低质林,选取了其中的11种改造模式(即人工林林分)及1块天然次生林,进行了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2个样地共调查到55种植物,各样地林下植物种有11-23种;阿尔泰狗娃花(altaicus(Willd.)Novopokr.)、达呼里胡枝子(davuriea(Laxm.JSehi月d1.)、赖草(JPc口li”淞(GeorgOTzveL)、针茅(capillataLinn.)、毛连蒿(vestitaWall.exBess.)和委陵菜(chinensisSer.)是最常见的种。而赖草、毛连蒿、达呼里胡枝子、华北米蒿(giraldiiPamp.)、茵陈蒿(capillarisThunb.)、艾蒿(1avandulaefolia DC.)是改造后人工林林下重要值最大的优势种,植物偶见种也较多;不同样地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指数Gleason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PIE)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impsom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与前两者相反,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分析表明: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较之天然林要差,其多样性受人工林林分密度、林龄及林分组成等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亚热带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南亚热带中幼龄针阔混交林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10-11 a、7-9 a和3-5 a林龄人工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植物叶片(乔木、灌木和草本)、凋落物及土壤的碳(C)、氮(N)和磷(P)含量及计量比分析,探讨了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相互关系及其N、P养分限制。结果表明,1)针阔混交林乔木、灌木和草本叶片碳含量均值分别为502.88、472.18和438.31 mg·g-1,其叶片碳含量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叶片全氮含量均值分别为15.87、19.61和15.72 mg·g-1,叶片全磷含量均值为1-09、1.24和0.91 mg·g-1,其叶片氮和磷含量均表现为灌木〉乔木〉草本;凋落物碳、氮和磷含量均值分别为497-07、11-36和0.45 mg·g-1,凋落物氮和磷含量均低于植物。2)针阔混交林乔木叶片C/N、C/P和N/P均值分别为34.43、517-06和15.63,灌木和草本叶片C/N、C/P和N/P均值分别为26.60和28.55、438.77和507.59、16.52和17.95,而凋落物C/N、C/P和N/P为46.50、1193.26和26.17;不同林龄杉木叶片N/P均低于14,表明杉木生长受N限制;10-11 a林龄阔叶树生长受N的限制,7-9 a和3-5 a林龄阔叶树生长受P的限制,灌木和草本生长基本受P限制。3)植物叶片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N与C/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全磷含量与C/N、C/P、N/P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P〈0.01,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C/P、N/P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P〈0.01,P〈0-05)。本研究为中幼龄人工林抚育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16种室内观赏植物对甲醛净化效果及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气体密封舱熏气法模拟居室装修后的甲醛污染环境,对16种常见室内观赏植物进行甲醛熏气处理,以熏气12h后植物单位叶面积吸收甲醛的量作为指标评价了不同植物对甲醛气体的净化能力,同时测定了熏气后植物的外观形态变化和叶片的SPAD值、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及POD活性等指标。结果显示,被测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以有效吸收甲醛,单位面积吸收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瑞典常春藤(Lsodon amethystoides)、蚊净香草(Saivia spp.)、比利时杜鹃(Rhododendron hybrida)、柠檬(Citrus limon)、袖珍椰子(Chamaedorea elegans)、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冷水花(Pilea cadierei)、长寿花(Kalanchoe blossfeldiana)、‘粉冠军’(Anthurium spp.)、巢蕨(Neottopteris nidus)、吊竹梅(Zebrina pendula)、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 var.grandiflora)、百合竹(Dracaena reflex)、口红花(Aeschynanthus radicans)、孔雀竹芋(Calathea makoyana)。不同植物在甲醛熏气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害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香石竹、瑞典常春藤、蚊净香草、袖珍椰子、冷水花、巢蕨等对甲醛的综合净化能力和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选择贵州典型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海拔、坡向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分布、种群习性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结构随海拔的升高,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比例逐渐降低,一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是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一年生草本和灌木为辅的植物群落结构类型。(2)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中,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莠竹(Microstegium nudum)种群分别为不同海拔样点的优势种群,优势种群和次优种群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3)喀斯特山地草地不同海拔间的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均在0~0.25之间,属于极不相似水平,海拔梯度间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同时坡向对于植物群落相似性的影响较小,海拔是影响群落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等参数,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种各竹林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物种优势度、物种均匀度和植物区系成分在3种竹林中都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 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的排序是拐棍竹林〉冷箭竹林〉短锥玉山竹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现出拐棍竹林〉短锥玉山竹林〉冷箭竹林的变化格局;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冷箭竹林大于拐棍竹林和短锥玉山竹林,而拐棍竹林与短锥玉山竹林相差不大;群落均匀度两指数(Jsw和Jsi)均表现为短锥玉山竹林〉拐棍竹林〉冷箭竹林. 不同竹林各层次的α-多样性,无论是乔木层、灌木层,还是草本植物层,在3种竹林之间均具有不同的变化. 拐棍竹林、冷箭竹林和短锥玉山竹林的植物科属地理分布格局较为相似(P〉0.05),都以温带地理成分为主,具有与卧龙自然保护区整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相同模式,但就植物种类而言,3种竹林的差异极其显著(P〈0.05);同时,各竹林中乔木层优势树木的重要值、灌木层植物的平均数量,以及草本层植物的平均盖度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 3种竹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β-多样性)很低,具有各自的组成物种和群落结构(P〈0.05),这与不同竹种的生物学特性、海拔分布范围和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 本研究结果可为竹林分布的制图、退化生境的恢复、地震灾害受损栖息地的重建以及圈养大熊猫食物基地的建设等提供参考资料. 图3 表5 参32  相似文献   

8.
三种类型森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相同立地条件下海南天然次生林、桉树和马占相思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进行调查,通过比较,灌木植物的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均匀度Pielou指数为:天然次生林>桉树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方差分析前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后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而草本植物的变化趋势为:桉树人工林>天然次生林>马占相思人工林,方差分析结果前二者间除均匀度Pielou指数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多样性指数间差异极显著,后二者间差异不显著.灌木植物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天然次生林>桉树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草本植物的变化趋势为:桉树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天然次生林.  相似文献   

9.
铜尾矿区9种优势植物体内重金属和氮磷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宏  沈章军  陈政  安宗胜  孙庆业 《生态环境》2011,(10):1478-1484
以杨山冲铜尾矿废弃地人工覆土上生长的9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植物对尾矿基质中重金属和氮磷的吸收特性以及与基质理化性质之间的关联。土壤样品采集时沿基质垂直方向分为4层:A层(覆土层0~5 cm)、B层(覆土层5~20 cm)、C层(尾砂层20~25 cm)、D层(尾砂层25~40 cm),植物样品采集时草本植物分地上和地下2部分、木本植物分根、茎和叶3部分采集。结果表明:随着9种植物生长,A层和B层基质理化性质得到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A层中w(总氮)、w(氨氮)、w(硝氮)、w(有效磷)和w(有机质)显著高于C、D层(P〈0.05),B层中w(有效态Cu)、w(有效态Zn)显著低于A、C、D层(P〈0.05)。9种优势植物对Cu、Pb、Zn的吸收和积累能力具有明显差异性,其中草本植物以根系积累为主,木本植物以叶片积累为主。草本植物对尾矿基质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耐性,其中毛叶荩草(Arthraxon prionodes)根系中Cu、Pb、Zn的富集量均最大,耐性表现最突出,是较为理想的铜尾矿基质的修复物种。另外,本研究还发现,9种植物体内氮磷质量分数也各不相同,其中木本植物叶中氮磷质量分数均大于根、茎。木本植物体内w(总氮)与w(总磷)、w(Cu)、w(Zn)相关性较好,草本植物体内w(Cu)、w(Pb)、w(Zn)之间相关性较好,表明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建利  沈蕊  施雯  柳小康  欧晓昆 《生态环境》2010,26(6):1272-1277
选择金沙江干流及支流小江干热河谷典型草地,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其上游、中游、下游以及支流干热河谷草地植物分布特征、群落结构、种群习性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结构自上游至下游,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的比例逐渐增加,灌木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比例逐渐减少;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群落是以多年生草本为主灌木为辅的群落结构类型;支流小江干热河谷群落中,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植物种类比例相同,一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比例较低。(2)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草地群落中,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为优势种群,次优种群随地理环境的改变而不同。(3)金沙江干热河谷存在种群扩散通道作用,但种群扩散通道作用受扩散距离的影响。(4)金沙江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种群的扩散、定居受到经向、纬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庐山植物园11种植物的根际土壤氮磷有效性和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有新  何春林  丁园  黄强 《生态环境》2013,(8):1297-1302
通过比较不同种源植物的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活性的差异及根际效应,探讨不同种源植物对庐山酸性山地土壤的环境适应性。在庐山植物园内选择引种多年的11种不同种源的常绿树种,在生长季节中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测定有机碳含量、碱解氮及有效磷含量、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并分析各树种根际土壤氮磷养分及酶活性的根际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之间的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P〈0.01)、有效磷(P〈0.05)和碱解氮(P〈0.01)存在明显差异,而脲酶没有差异。(2)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磷有效性和酶活性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大部分树种根际土壤有效磷及酸性磷酸酶存在一定的根际效应(R/S〉1),例如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桂南木莲Manglietia chingii及云南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yunnanensis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红花木莲、桂南木莲、巴东木莲Manglietia patungensis、红茴香Illicium henryi及红皮糙果茶Camellia crapnelliana与乡土树种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解氮和脲酶差异不明显,有的甚至出现脲酶的根际负效应(R/S〈1),如巴东木莲和红花木莲等树种根际土壤低于非根际土壤(P〈0.05)。(3)不同种源树种影响下的土壤有效磷和酸性磷酸酶的根际效应(R/S比值)明显,原产西南地区的树种如桂南木莲、云南拟单性木兰和巴东木莲与华南地区的红花木莲、红茴香等土壤有效磷的根际效应(R/S〉1.5)比原产华东亚热带地区的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和云锦杜鹃更明显,相应的酸性磷酸酶的根际效应也较高。土壤脲酶和碱解氮的根际效应却不明显。(4)土壤有机碳与碱解氮、有效磷和酸性磷酸酶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碱解氮与有效磷(P〈0.01)和酸性磷酸酶(P〈0.05)具显著正相关关系,酸性磷酸酶与pH值(P〈0.05)显著负相关,说明根际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对根际微区的理化环境及根际土壤养分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三江平原湿地典型植物群落氮的积累与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江平原湿地典型植物群落氮的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小叶章(Calamagrostics angustifolia)、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和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群落地上器官氮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根的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枯落物的氮含量表现为乌拉苔草群落〉小叶章群落〉毛苔草群落(p〈0.01)。小叶章、乌拉苔草和毛苔草群落不同部分的氮积累量和积累速率(VN)季节变化明显,三者地上器官、枯落物的氮积累量和VN表现为乌拉苔草群落〉小叶章群落〉毛苔草群落;三者根的氮积累量表现为小叶章群落〉毛苔草群落〉乌拉苔草群落,VN表现为毛苔草群落〉小叶章群落〉乌拉苔草群落。小叶章、乌拉苔草和毛苔草群落不同部分的氮分配比在各时期差异明显,根是重要的氮储库,其分配比高达(87.76±2.55)%、(79.84±7.53)%和(89.25±5.49)%;地上部分的氮分配比均以叶最高,茎较低;地上与地下的氮分配比呈相反变化规律,反映了其在氮供给方面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野外典型样方调查结果,以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群落外貌特征、群落垂直结构特征、群落多样性几项指标,分析山东半岛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肤木Rhuschinensis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盐肤木群落共出现种子植物66种,隶属于32科57属。在盐肤木群落属的区系组成中,群落植物主要由温带区系和热带区系成分组成,其中温带植物属占显著优势,其次为热带分布属,说明该群落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并具有过渡特征。群落层次分明,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个层次,各层次的优势种依次为盐肤木和赤松Pinusdensiflora、麻栎Quercusacutissima、披针叶苔草Carexlanceolata。盐肤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低均匀度导致物种丰富度最高的草本层具有最低的物种多样性。调查显示盐肤木幼苗幼树多,自我更新良好,群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通过对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揭示了昆嵛山盐肤木群落的自然生态规律,为保护和开发利用盐肤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平怀  郝宗娣*  杨勋  张森  时杰 《生态环境》2012,(8):1429-1433
采用一次培养的方式研究硝态氮(NaNO3)、氨态氮(NH4Cl)、有机氮(尿素)及硝铵混合氮(NH4NO3)(氮浓度17.6 mmol.L-1)对新分离的两株热带淡水微藻——网状空星藻Coelastrum reticulatum及栅藻Scenedesums sp.生长情况及总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株微藻在不同氮源影响下生长状况不同,并且造成最终的干质量、总脂含量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2种藻添加NaNO3和NH4Cl情况下分别获得了最高的生物量((0.72±0.08)g.L-1和(0.80±0.03)g.L-1)和最高总脂含量((38.35±1.32)%和(30.24±3.13)%)。最终二者在添加NaNO3的情况下单位体积总脂产量最高,分别为199.26 mg.L-1和190.76 mg.L-1,均可作为生物柴油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水源地藻类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利用前期分离获得的溶藻菌Streptomyces sp.HJC-D1研究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强化污染水源水除藻以及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水体叶绿素a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66±5.35)%和(80.94±4.36)%,NH4+—N的平均去除率为(77.76±2.83)%和(72.36±3.18)%,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平均去除率为(24.99±1.52)%和(18.74±1.38)%;不同曝气条件的影响研究发现,曝气/停曝时间比2:4、曝气量60 L.h-1工况下,系统CODMn和NH4+—N去除率均有所提高,相比对照组NO3-—N积累更为明显;水力停留时间(HRT)变化对系统NH4+—N、CODMn等的去除影响不大,但缩短HRT时叶绿素a去除率有所降低;分析反应器内填料表面微生物相发现,试验组填料表面有溶藻菌富集,推测对照组除藻主要通过填料对藻类的吸附去除,而试验组则是藻类吸附在填料表面后通过溶藻微生物实现藻类去除。  相似文献   

16.
对富营养化水体常见浮游植物进行了分离和培养,测定了其磷脂脂肪酸(PLFA)。同时,检测了惠州西湖浮游植物的磷脂脂肪酸;结合惠州西湖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磷脂脂肪酸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结合PLFA与细胞丰度和生物量的分析,α-亚麻酸(18:3ω3)的质量浓度与蓝藻(除湖丝藻外)呈正相关;二十碳四烯酸ARA(20:4ω6)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2:6ω3)的质量浓度与硅藻呈正相关;二十碳五烯酸EPA(20:5ω3)和16:3ω3的质量浓度与绿藻呈正相关等,其中16:3ω3为绿藻门独有的脂肪酸。这些均与室内实验得到的结果相符合。本研究表明,磷脂脂肪酸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来分析浮游植物组成,它将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湖南省绥宁县黄桑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1)可将黄桑自然保护区的滩地、撂荒地和山坡地划分为3种群落类型:鱼腥草-蕨群丛、早熟禾-井栏边草群丛和杉木+马尾松-三尖杉+水苏-莎草+地稔群丛;2)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为:Patrick丰富度指数(R)、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的大小顺序为:山坡地(S,D,H)撂荒地(S,D,H)滩地(S,D,H),Pielou均匀度指数(E)的大小顺序为:潍地(E)撂荒地(E)山坡地(E);3)3种样地之间的物种Czekanowski相似性系数(CC)较低,在0.0001~0.356 8之间,样地内的物种相似性指数(CC)沿滩地→撂荒地→山坡地的顺序递减;(4)相关分析表明:S、D、H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E与S、D、H呈显著负相关(P0.05).生境条件差异是物种多样性差异形成的直接原因.表3,参16.  相似文献   

18.
2012年7月-2012年12月,采用LI—COR-8100测定了柳树、圆柏和杏树3种北京绿化树木的土壤呼吸速率,并分析了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树种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柳树3.53μmol/(m2·s),圆柏2.68μmol(m2·s),杏树2.38μmol/(m2·s);3种树木土壤呼吸速率呈现相似的月动态,与温度呈极显著指数相关,而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8月柳树和圆柏的土壤呼吸显著高于杏树;9月柳树的土壤呼吸显著高于圆柏和杏树;10—11月3种树木之间差异性不显著。8—9月土壤呼吸速率和温度、树木胸径、总碳、总氮、有机碳及硝态氮显著相关,而与碳氮比、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8—9月间3种树木的土壤呼吸主要受到树木胸径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模型解释率为42.0%(p=0.001)。  相似文献   

19.
夏宗良  薛瑞丽  武轲  周朋  吴建宇 《生态环境》2010,19(5):1078-1081
采用60mg·m-3SO2气体处理玉米(Zea Mays.L)幼苗,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和定量测定,分析了高抗自交系齐139和敏感自交系昌7-2在活性氧代谢上的差异。结果表明:SO2胁迫处理3h后,高抗系齐139幼苗叶片积累了较高的O2-和H2O2,12h后被迅速清除而趋于平衡;而高感系昌7-2叶片在胁迫早期产生的O2-和H2O2较少,后期有大量的O2-和H2O2积累,导致细胞损伤。抗氧化酶SOD和CAT在抗性系中显著升高,而敏感系中增幅不显著。这一研究表明不同抗性系中活性氧代谢的差异可能与其对SO2的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