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根据对云南曲靖—昭通断裂带北段的大毛滩断裂上多次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探槽揭露,发现有较多的古地震遗迹,如地震断层陡坎、崩塌体、地震沟槽、堰塞塘和断裂崩积楔等。主要分布于大毛滩断裂的纸厂坝、苏田坝、大毛滩和六马场地区和木杆河断裂的手扒岩、马家坪一带。 该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以前,曾发生过四次古地震事件,地震时间间隔为 4000—7000 年;距今5000--10000 年,发生过两次古地震,时间间隔为1500—2000 年,从5000 年至有历史记载的公元 1216马湖地震,古地震的时间间隔可能是 1000—1600年(不计田坝、丁木、李子湾事件);自公元 1216 年到现今的 782 年间,共发生了四次强烈地震,平均时间间隔为 195年,但从1844年以后,地震的时间间隔为 73—57年。可以看出自公元1216年以来,该区的地震时间间隔在大大地缩短。  相似文献   

2.
海底浅层气是一种典型的海底地质现象,是诱发海底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它的存在改变了周围地层的岩土物理性质,使上伏土层强度降低,稳定性破坏,压实能力减小。当有外力介入时,气体易发生偏移,海底含气土层会发生明显沉降,上部地层可能出现塌陷,致使海底建筑物倾斜倒塌,严重影响海上工程的施工安全。通过单道地震测量方法,对珠海南部某海域开展浅地层剖面探究,了解区内浅层气地震反射特征及分布情况。区内海底地层剖面上浅层气地震反射特征主要表现为声学空白、声学幕和不规则强反射界面几种。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代表着浅层气在地层中不同的富集状态。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地学大剖面测量一直是研究深部地质的主要手段之一。地震测深和反射法的解释所取得的成果至今仍然是了解地球深部构造的主要信息。在我国东南部地区也积累了大量的地震剖面测量资料,例如马鞍山-常熟-启东爆炸地震,江西水平大爆破和汕头-长乐人工地震测深工作,并且已被引用作为研究中国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地壳分层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黔西南喀斯特地区红色风化壳的物源及元素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着大量的红色风化壳,其成因及形成机制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泥凼石林的两处红色风化壳剖面(ND和YK)为研究对象,来探讨风化剖面上覆红土的物源问题,并计算其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迁移规律,认为本研究两处风化壳上覆红土为下伏基岩原位风化形成的,而且两剖面土壤均继承各自基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由于pH、风化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元素迁移特征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在九江—黄梅长江冲积平原第四纪研究中运用浅层地震技术,于江西九江港口镇—湖北黄梅县新开镇段实测一条物探剖面,经过对横波反射、瑞雷面波、横波折射、电测深等物探资料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钻探记录进行综合研究,确定了5个地震波组,发现一组第四系断层,划分了四个主要地震地质层(Ⅱ—Ⅳ),为长江两岸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6.
苏皖交界近年来不断有地震发生,2012年7月发生了Ms4.9级地震,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其社会影响大。在此震情形势下,本文通过分析苏皖交界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活动特征、北西向断裂构造与历史破坏性地震及现代2.0级以上地震间的关系,认为苏皖交界区域沿扬州—六合—高邮—盱眙—洪泽—带被北西向的自来桥—来安断裂和无锡—宿迁断裂所夹持的区域,未来有发生Ms5.0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应关注其未来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北京平原区夏垫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古地震复发间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搜集了有关夏垫断裂钻孔测年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拟合结果显示夏垫断裂滑动速率在地段和时段上均存在差异,且在时段上的差异更加明显。前20 ka以来滑动速率相对较小(0.13~0.30 mm/a);前26 ka~20 ka,滑动速率较大(1.38~2.56mm/a),约为前20 ka以来滑动速率的9~11倍。利用潘各庄探槽、东柳河屯探槽、齐心庄探槽、大胡庄探槽、地震联合钻孔剖面及钻孔资料判定除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外,前20 ka以来夏垫断裂还存在6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约为3 000 a。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云南曲靖-昭通断裂带北段的大毛滩断裂上多次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探槽揭露,发现有较多的古地震遗迹,如地震断层陡坎、崩塌体、地震沟槽、堰塞塘和断裂崩积楔等。主要分布于大毛滩断裂的纸厂坝、苏田坝、大毛滩和六马场地区和木杆河断裂的手扒岩、马家坪一带。该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以前,曾发生过四次古地震事件,地震时间间隔为4000-7000年;距今5000-10000年,发生过两次古地震,时间间隔为1500-2000年,从5000年至有历史记载的公元1216马湖地震,古地震的时间间隔可能是1000-1600年(不计田坝、丁木、李子湾事件);自公元1216年到现今的782年间,共发生了四次强烈地震,平均时间间隔为195年,但从1844年以后,地震的时间间隔为73-57年。可以看出自公元1216年以来,该区的地震时间间隔在大大地缩短。  相似文献   

9.
介绍吉林省强震分布和特点,给出强震数据。选取两种适用于东北地震区基于基岩的GB18306—2015和东北地震区衰减关系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土层自由地表衰减关系进行对比,统计回归计算给出不同震级峰值加速度衰减曲线和反应谱,对三种模型存在的差异进行讨论和分析,为进一步开展吉林省中西部地区震害评估及预测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晋中地区东南,地震活动频繁,特别是沿晋获断裂带分布的几个小型断陷盆地,相继发生了多次震群活动。晋获断裂是太行山隆起区上的一条主要活动断裂,地震活动频繁,具有一定不均匀性,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断裂带不同区段的新构造活动的差异,它与近东西向太原——石家庄横向构造带相交。这里对沿晋获断裂带上分布的几个断陷盆地的震群活动做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利用荣昌地区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该区s波分裂参数,使用获得的s波分裂参数研究汶川地震对荣昌地区介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后快波偏振方向无显著改变,均与区域范围内断裂及断层走向相关性较好;随着汶川地震的临震,延迟时间增大,而震后大约1年多的时间内,S波分裂的快、慢波延迟时间维持在较小的水平,之后延迟时间出现恢复性增...  相似文献   

12.
使用吉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台网的观测数据,采用HypoDD方法对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10日发生在吉林松原宁江地区259次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结果显示,定位后地震序列分布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断裂与扶余-肇东断裂交汇处,无明显的优势方向,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7~11km。精定位的结果不能确定松原宁江地震的发震构造,结合李君对该地区震源机制解的相关研究,认为第二松花江断裂为松原宁江地震的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13.
利用塔里木盆地前期构造成果及三维地震资料,指出塔河地区断裂平面样式分为弧形走滑断裂、平行走滑断裂、"X"形共轭剪切断裂,以及左行右阶走滑断裂样式;剖面断裂样式主要可以划分为挤压型、过渡类型以及走滑型。研究表明,古生界下构造亚层的构造变形主要是加里东中期至晚期,特别是中奥陶世晚期在北昆仑洋、阿尔金洋闭合的背景下,盆地北部边界大规模剪切挤压作用控制的,并形成以挤压翻转构造、大型走滑断裂为标志的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晋中地区东南,地震活动频繁,特别是沿晋获断裂带分布的几个小型断陷盆地,相继发生了多次震群活动。晋获断裂是太行山隆起区上的一条主要活动断裂,地震活动频繁,具有一定不均匀性,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断裂带不同区段的新构造活动的差异,它与近东西向太原——石家庄横向构造带相交.这里对沿晋获断裂带上分布的几个断陷盆地的震群活动做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酒西盆地位于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和北祁连断裂相交的三角地区,对研究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酒西盆地红柳峡剖面和火烧沟剖面始新统火烧沟组砂岩碎屑组分类型、形态及石英阴极发光特征,发现大量岩屑、长石和石英颗粒具有明显的变质岩来源特征,认为火烧沟组物源为变质岩。结合酒西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及盆地NW向古水流特征,通过系统分析该盆地周缘可提供物源的高点(阿尔金山、祁连山)区域岩性特征,认为酒西盆地火烧沟组物源来自阿尔金山,推测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的断距应>450km。  相似文献   

16.
安徽北部涡河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涡河断裂整体走向310°左右,全长约190 km,断裂在卫星影像图和区域重、磁异常图上均有明显显示,是安徽北部一条重要的第四纪活动断裂。本文通过采用高精度重力测量法和激发极化电测深法,对研究区进行物探勘测工作,确定了断裂的大致位置及产出状态,认为涡河断裂埋深150 m左右,断层宽度约为150~200 m,倾角近直立,具正断层性质。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情况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涡河断裂第四纪以来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是一条影响范围较广、规模较大的断裂。通过分析涡河断裂与近EW向横向构造的关系,将断裂分成北、中、南三段;结合地震空区理论分析认为南段未来发生Ms5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最大,其最大震级在5.5级与6级之间。  相似文献   

17.
2019年8月20日,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连续发生两次有感地震.为研究本次地震的控震断裂及琼南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综合分析了琼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和主要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近EW向九所-水断裂在琼南地区起主要控震作用,沿断裂带小型地震频繁而密集发生.震中周边的NW向乐东-田独断裂较其他方向断裂活动时代最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总结的地质构造新成果为基础,结合江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记录,对江西省新构造格局、地震活动特点和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地震震中分布与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北东向的幕阜山—罗霄山地震活动带和怀玉山—武夷山—九连山地震活动带的南部。进一步理清了江西省主要的破坏性发震断裂和主要发震地区的构造环境,为优化地震区划、地震监测和防震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AD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声学观测原理,用2004年虎门洪季大潮期间的水流、泥沙观测资料,分析ADP应用于悬沙浓度观测的可行性,经过声强信号校正和浓度拟合分析,得到虎门深槽C站悬沙浓度的估测式。结果显示,悬沙浓度垂线拟合程度高于同层拟合,总体能达到精度要求。进一步对C站的浓度分析表明,尽管泥沙颗粒较细,浓度大小和垂线分布的变化仍然明显滞后于水流,不同涨落时段浓度剖面滞后规律不一样,上、下水层浓度时间变化也不尽相同,特别是转流时段下层浓度增加,浓度值在高高潮后的落憩附近达到了周期内最大。因此对潮汐河口悬沙运动的深入分析和模拟研究必须考虑泥沙运动的滞后因素和转流时紊动结构的变化才能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20.
北京平原夏垫断裂沉积旋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夏垫断裂下降盘(上盘)第四纪堆积物逐层分析和对比,定性的分析出夏垫断裂下降盘(上盘)距地表10 m范围内,各层的沉积环境和相应的沉积韵律特征。研究发现:由探槽所揭露的地层可以分为7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由上部的细粒层和下部的粗粒层组成,粒度上细下粗;细粒层均为含碳粘土和粉砂质粘土,具有湖相沉积的特点,其沉积环境多为还原环境或弱还原环境;粗粒层一般为细砂、粗砂层,具有快速堆积的特点,其沉积环境多为氧化环境或弱氧化环境;分析认为,断塞沉积所显示的韵律性结构是地震周期性活动的结果,这一研究是揭示夏垫断裂的古地震事件,反演古地震活动并预测其未来行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