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行走在贵州省贵安新区的月亮湖公园,实际上是踩在了一块能吸水的大海绵上。公园的绿地看似平常,但在绿地下面数米深的地方,设置了蜂窝状的蓄水池,再加上步道和广场上的生态砂基透水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2015年6月,贵安新区获批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为核心,探索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下垫面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内涝问题频现,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以北京市朝阳区某规划小区为例,应用DHI开发的MIKE软件,建立了MIKE 21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在典型降雨情况下模拟了研究区域内的积水过程。采用城市内涝ArcGIS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IKE 21模型的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较好地模拟了区域积水分布位置、深度、历时等,较ArcGIS模型的精度更高。研究成果为城市内涝灾害的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城市小区规划、道路设计、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安娜 《民防苑》2009,(4):23-24
全球气候变暖让世界越来越热,城市更是遭殃,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热岛。为了逐步解除城市中的热岛效应,美国研究人员提出了在城市中建设空中森林的设想。简单地说,就是在城市的大楼里种树。这些空中森林占地少、效率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中心城区内涝灾害频发,为减缓城市内涝灾害威胁,提出利用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减缓城市内涝。在工程措施改造时,首先,加快海绵城市和城市双修建设,从大中小3个尺度对城市开敞空间改造,建设城市蓄水及渗水空间,从源头控制排水量,减缓城市径流;建设完善的排水管网、划定合理排水分区、提高城市排水标准、设置单向排水出口,建设水闸及排水泵站,实现强降雨时期快速排水。在非工程措施方面,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建设城市内涝预测平台和内涝服务平台,增加对城市积水点的预测水平,同时提高公众参与水平,实现强降雨时期全民参与城市内涝信息发布中,管理部门快速对内涝积水点快速进行控制,最后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平台建设和城市应急防灾平台建设,通过对各项排水设施和部门的智慧化控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及时进行应急策略的制定,减缓城市内涝发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为什么要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以及如何建设展开分析,指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应不忘城镇建设初衷并能与时俱进,把握好建设内涵并找准定位,同时要因地制宜、统筹集约;另外提出在建设中还应注意增量适应、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城市适应向周边地区延伸、政府的主导作用等问题;最后探索性地给出了2020年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展望。以期能为我国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树木盘根错节的根系可以让城市土壤变得像天然海绵,可以饱吸雨水,再通过蒸腾作用,经树干输送到叶片上,透过密布的气孔释放回大气中。树木根部的网状结构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土壤保持水分,有助于防止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又减少了雨水渠和城市水处理系统的压力。而且,树叶还可捕获碳和其他空气中的污染物,因而在应对气候变化、防控城市污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综合减灾体系建设及其系统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磊 《灾害学》1998,13(3):62-66
从中国城市减灾现状分析入手,重点剖析城市减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探讨了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如何确立防灾减灾的地位.进而用系统科学思路研究城市综合减灾的体系建设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较为科学地解决了跨世纪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病"概念1何为"城市病"?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城市病"概念2"城市病"的表现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  相似文献   

9.
从福州治涝的三个阶段入手,分析快速城市化条件下内涝的形成机理、治理措施和效果,提出新形势下治涝理念,应该是采取排、渗、蓄相结合的长效措施解决问题,扩大城市透水表面比例,维持水文循环平衡,达到海绵城市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方,是国家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同时,城市是现今各种自然灾害的承载体。随着近些年自然灾害不断地增多,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成为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我国的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已经初具雏形,在城市的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近些年我国城市灾害的特点,以及世界上一些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先行国家的经验,阐述城市灾害预警系统的概念、重要性及基本构成;同时针对我国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现状、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城市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实施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金磊 《防灾博览》2013,(1):48-53
中国城市安全减灾规划设计问题分析四个直辖市的综合减灾能力据第四届直辖市安全论坛精神: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市正呈现新的特征,如城乡一体化、人口密集化、工厂园区化、道桥高架化、系统复杂化等。事故灾难已由传统行业向城市交通、建设、消防及各种运行行业及校  相似文献   

12.
层次分析法在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对城市承受地震灾害的能力进行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其薄弱环节,是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影响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设定多层次指标体系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AHP)用于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体系中,其中考虑了信息不全的AHP和不确定的AHP,该方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在比原问题简单得多的层次上逐步分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技术的海绵城市内涝灾害数值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20,(2)
研究基于GIS技术的海绵城市内涝灾害数值的可视化技术,为城市内涝灾害预防和控制提供可靠分析依据。通过GIS技术采集海绵城市河道、排水口、管网等建模数据后,采用基于GIS技术的海绵城市内涝灾害分析模型对某场暴雨进行实测,通过同频率放大方法,获取不同重现期暴雨的设计降雨过程线,依据过程线以及SWAT模型获取不同重现期的洪峰过程以及积水淹没情况(深度、区域),并通过GIS可视化显示洪峰过程以及积水淹没情况(深度、区域)。可视化模拟结果显示,以安徽六安市为例,采用GIS技术对单个栅格的高程值与建筑物在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加值进行DEM修正后,六安市内涝积水深度更清晰、准确度;随着重现期的延长,暴雨强度、淹没水位高度、淹没面积、最大积水深度也逐渐增加;从六安市暴雨内涝不同重现期淹没场景中可以看出,随着重现期的延长,淹没区域在六安市3D图中的范围越来越大;5年和25年一遇的洪水淹没区范围很小,但60年一遇的洪水淹没区在六安市北面范围很广,且在西南临界区域分布也较广。  相似文献   

14.
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过后,这座城市的恢复,是在原地呢,还是在异地呢?制定重建规划时,首先要考虑这一问题。这是城市建设历史性的重大选择。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大地震,使冀东工业重镇唐山毁于一旦。新唐山建设的选址,一开始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设想:一种是,将原有的城市放弃,异地进行建设;另一种是,立足于原有城市,在原地进行建设。 放弃唐山,异地建设,就是把原来市内的企事业单位全部迁出去,划归原唐山地区所属各县分别进行建设。这种设想主要考虑:唐山市区地下有活动断裂带,存在引发大地震的危险性;这次大地震给唐山造成的破坏极其严重,就地  相似文献   

15.
正地铁就是以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简称"地铁"。近年来,随着地铁建设的飞速发展,乘坐地铁出行成为都市人的首选,也让地铁面临超负荷运载的尴尬局面,由此引发的地铁事故也屡见不鲜。为了地铁运行的安全,纽约、伦敦、东京、墨尔本、布达佩斯等五大城市率先出台了缓解地铁压力的妙招。  相似文献   

16.
正步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几乎每个人在一天的某一时刻都是一个步行者。然而,粗放式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向郊区的蔓延,催生了过度依赖机动车的交通模式,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包括道路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土地资源浪费、居民生活成本上涨、社区归属感丧失等。这种"以车为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城市内涝脆弱性指标体系。利用2010、2012、2016、2017年共4期西安市统计年鉴数据提取了西安市城市内涝脆弱性指标,使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提出城市内涝脆弱度指数,并综合分析评价了西安市城市内涝的脆弱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和社会状态对城市内涝的脆弱性起决定性作用,外在压力和后期响应作用次之。其中,水面面积、排水管网密度、坡度、暴雨强度是对城市内涝脆弱度影响最大的因子,均大于10%;建成区面积、暴雨次数、人口、从业人数、投入资金、绿化率、GDP、防洪堤长度对城市内涝脆弱度的影响一般,影响力在2%-9%之间;年降雨量、年降雨天数、道路长度对城市内涝脆弱度影响较小,均小于2%。西安市4期的城市内涝脆弱度指数均为较低水平,说明西安市的城市内涝脆弱度指标平稳,灾害风险小,比较适宜人居。西安市城市内涝脆弱性评价,对区域城市管理、灾害预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走进绿色,拥抱森林,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市,是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潮流。绿色城市意味着污染全部控制、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城市需要合理的规划布局、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良好的环境质量。绿色是城市最好的"名片",拥有绿色城市,就是拥有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城市管理与安全管理的综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寻求科学、合理、高效的创新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课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影响城市公共安全因素及灾害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公共安全管理理论及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体系,并从网络化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文化层面及法制层面等多个层面具体阐述了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保障现代化城市火灾风险防控的扎实基础,需要理清消防安全面临的问题、守住底线、不断健全消防管理机制、构建领导责任体系、创新火灾防控管理模式、提高火灾应急与救援能力。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一进程中需要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特别是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工作,这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消防安全技术服务成为城市消防安全管理新动力。党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工作,大大提高消防安全救援效率、减少火灾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