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导读】每次地震之后,一种名叫“生命三角救生法”的理论都会以各种形式在中文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近日,随着云南盈江、日本东北部接连发生地震.关于“生命三角”的信息又开始在论坛、微博上传播开来。“生命三角救生法”的流行,表明了人们对于地震自救的关注,但众多证据表明,在地震中寻找“生命三角”并非合理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海花 《安全与健康》2004,(21):51-51
如何在地震、滑坡.人为灾害突然降临时尽快发现被困埋在废墟下的人员、挽救生命?近日,四川地震局减灾救助所和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研制成功的国内首套“地震救助生命定位技术系统”.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3.
每次地震之后,一种名叫"生命三角救生法"的理论都会以各种形式在中文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近日,随着云南盈江、日本东北部接连发生地震,关于"生命三角"的信息又开始在论坛、微博上传播开来。"生命三角救生法"的流行,表明了人们对于地震自救的关注,但众多证据表明,在地震中寻找"生命三角"并非合理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杨文芬 《安全》2008,29(6):26-28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地震最大烈度达11度,短短几分钟,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救援行动。先后有十余万名解放军、武警官兵到达灾区进行救援。此外,活跃在救灾现场的还有各地消防官兵、地震搜救队员、医疗服务队、民间志愿者等。  相似文献   

5.
来到汉旺镇,便看到了更多的废墟和房屋上奇形怪状的裂纹。地震几乎将这个美丽的小镇摧毁。小镇的钟楼在大地剧烈的抖动中顽强地屹立了下来,而它的指针,却永远地停留在了地震发生的那一刹那:14时28分。这时候距地震发生已一月有余,大部分救援队伍已经从小镇撤离。然而,对于灾区那些表情依然悲伤的群众来说,救援人员身上那橄榄色的绿、火焰般的红也许永远无法从记忆里抹去。灰白的废墟里,绿和红点缀其间,来回跳动,为这个遭受浩劫的小镇带来了生命的色彩。四川华蓥山广能集团(以下简称广能集团)救护大队作为众多救援队伍中的一支,为了拯救那些废墟下的生命,同样也竭尽全力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有时,生命之花在得到拯救后再次绽放。而有时,解救出来的只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的努力以及所付出的一切,都被深深镌刻在了这片土地上。  相似文献   

6.
当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与科技极大地改变了这个星球,一些人渐渐淡忘了在自然面前的渺小。重大自然灾害不时发生,显露出其狂野桀骜的本性,人类真切感受到自然的巨大威力和人类生命的脆弱。面对现有技术无法准确预测地质灾害,面对人力不可扭转的地裂山崩的现实,我们的确有些无奈。地震发生一般很突然,之前的征兆一般人也很难察觉。而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发达国家也难以预测。那么,当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在"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的两小时内,温家宝总理就赶赴灾区,把救灾指挥部设立在地震现场;24小时之内,成都就集结了2万部队官兵.于是,生命奇迹在地震灾区一个接一个出现.  相似文献   

8.
汶川特大地震,最令人揪心的是孩子们的校舍,整幢教学楼轰然坍塌,化为瓦砾,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被吞噬其中。面对一幕幕惨景,人们在无比悲痛中进行反思,血的教训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在制订应对地震的政策时,重点应放在减灾上;二是应关注公共建筑,增加其防震烈度。  相似文献   

9.
田建超:子承父业再出发在奔赴四川地震灾区的平煤救援队伍中,有一位肩背生命探测仪和人体搜寻仪的队员,他就是田建超。凑巧的是,田建超的父亲也曾是救护大队的一名队员,在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时,曾前去参加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近年来,连续发生了多次强烈地震,使人民生命和财产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当前,我国不少地区都有震情,因此,如何避免或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于地表建筑物和人员的防震抗震问题,不少单位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不少有效的措施。但是,对于地下矿山在地震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却很少有人注意。为了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  相似文献   

11.
话说春运     
世界真奇妙,不变的是日月星辰,多变的是人类的生死存亡,地震、海啸、火灾、瓦斯矿难、交通事故,每年这些灾难性的灾难不知夺走了地球上多少人的性命。人们或许会怪罪于地球的万有引力,把人类拴在地球上打磨似的连轴转,在自然灾难突然降临的瞬间生生灭灭,无可抗拒。这就注定了地球上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共同撑起地球上空的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今年4月的芦山地震,每一次都让我们倍感生命的弱小。这两次地震都没有事先的预警,地震发生的顷刻间,人们猝不及防。无论是准确的逃生还是灾后迅速的救援,我们都期待预警技术的发达,帮助我们把握珍贵的逃生时间,但在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今天,人们只有束手无策吗?相比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在组织救援工作方面有显著改善。但值得思考之处也依然存在:如何能让处于地震多发带的居民拥有自救设备?自建房屋是否应提出明确的安全要求?面对拥堵的生命通道,是否该明确民间救援的规则?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真正做到位了吗?全民的逃生及自救互救能力怎样呢?灾后的救援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各方力量而不慌乱呢?需要强调的是,安全是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而所有为了确保安全所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相似文献   

13.
<正>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消防部队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在抗震救灾特别是抢救受灾群众生命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9年5月1日施行的《消防法》(主席令第6号)第37条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这赋予了消防部队更加全面的应急救  相似文献   

14.
职安课堂     
《现代职业安全》2006,(8):87-87
一直以为地震这样的事离自己很远,却不曾想前不久就亲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地震风波”。尽管后来得知这次地震发生在北京周边的城市文安,并且在当地也没有造成什么大破坏,但是当时发生的瞬间确实有这样的感觉——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无助!事后与同事谈起,大家感慨尽管宇宙飞船已经进入太空,但是对于地球本身,还有很多秘密是人类无法破译的,譬如对地震的准确预测。从古代中国张衡的“地动仪”,到现今各种各样的地震预测装置,无一不是希望能准确预测地震以减少人员财产的损失,然而,时至今日,这还是人类无法攻克的一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建筑物爆破拆除地震效应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介绍了控制判断地震效应的几个经验公式。总结了防范控制建筑物地震效应的对策。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地震效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东太平洋发生特大地震。由于日本抗震技术领先世界,其建筑和桥梁破坏所造成的生命损失较小。但是,地震诱发的海啸将日本东北部分地区彻底摧毁,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后续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相似文献   

17.
<正>2月6日凌晨,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地震,多地建筑被夷为平地,震感遍及亚欧非多洲。地震,自古以来频繁发生,无国界且很难预测,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的一种自然现象。《淮南子》中记载:“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这是古人遭受地震灾害的真实写照。而地震仪在人类对抗地震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震仪是一种监测地震灾害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由于古人对地震现象缺乏科学认识,往往将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然而,  相似文献   

18.
唐山市古冶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交界处,属于地震多发区,加之开滦130多年地下煤炭开采导致地质构造复杂,防震救灾工作十分繁重、形势十分严峻。据中国地震台网数据,2015年以来,古冶区发生地震16次,最大的一次为2020年7月12日5.1级地震(古冶区卑家店镇)。一直以来,古冶区委、区政府坚持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  相似文献   

19.
声音     
《安防科技》2013,(5):10-10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芦山县和宝兴县受灾最为严重。顷刻间,地动山摇,生命陨落、家庭破碎,数十万人遭受灾难。生离死别如此猝不及防,在我们的记忆中再次刻下一道难愈的伤痕。地震预警、网络谣言、民间救援、红会事件……一系列的问题,再次凸显在社会公众面前,引起社会媒体广泛关注。只有平平安安的中国梦,才能给生命以尊严,给牺牲以敬意。  相似文献   

20.
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不仅对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以及科学研究、居民维权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作用,而且,在突发灾害救援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唐山大震后的救援工作中,城建档案的作用就十分显著:地震使整个城市面目全非,但由于找到了各种地形图,救灾指挥部得以从容调动救灾人员、空投救灾物资,挽救了千千万万的生命:地震造成整个城市供水中断,但由于找到了全市给水管网图以及水厂的设计档案.仅用了两个月就使供水能力达到震前的77.6%,基本解决了群众的生活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而如果没有这些档案,救援工作的难度是不难想象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保护城建档案的安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城建档案馆作为一个城市保管重要城建档案资料的基地,地位十分重要,安全工作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