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毒气泄漏事故的疏散通知效率,研究疏散通知传播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以"3.29"液氯泄漏事故为典型案例,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参与疏散的人员展开疏散通知情况调查,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验证。结果表明:在疏散通知过程中多种通知方式同时使用,村委会干部、民警和消防队员的通知更能促使公众选择疏散行动;人员接到通知后并不是立即采取疏散行动,通常会基于他人的行动和环境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可以忽略性别、年龄、教育程度3因素的影响,而环境和视觉因素以及疏散通知的内容对于疏散准备时间有显著影响。合理选用疏散通知方式、提高通知内容的质量有助于疏散通知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高校突发火灾时人员疏散行为及心理,在参照其他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设计大学生疏散行为及心理特征调查问卷,并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采用皮尔森卡方检验对应急个体特性、应急意识、应急经验、应急疏散条件与应急疏散心理及行为反应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取11组存在显著相关变量组。结果表明:男生在突发火灾时更冷静、自主,更愿意帮助他人;应急疏散心理及行为与消防安全关注程度、应急疏散设施及环境呈明显的正相关。因此可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专业的消防教育及演练、完善疏散引导设施、增强安全出口的导向性等提高学生的应急疏散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重大毒气泄漏事故的后果影响及相关疏散区域进行分析,构建基于GIS的重大毒气泄漏事故区域疏散分析系统,对区域疏散分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进行分析,对系统总体结构和数据结构进行设计,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扩散模拟,对事故影响区域以及区域疏散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混合通知方式下的疏散效率最高,毒气泄漏事故发生后应尽早通知周边居民疏散。  相似文献   

4.
在参照了商场、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疏散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设计了地铁乘客疏散行为特征调查问卷,并在北京地铁1、2、5号线客流较大的东单站、西直门站及天通苑站获取了551份调查问卷。针对突发状态下的地铁出行乘客特性与疏散行为的相关性问题,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法进行了综合分析,获取了10组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变量组及14组存在一定相关性的变量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铁出行乘客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与使用地铁出行的频率是影响人员疏散的显著相关因素,而性别与身体状况是人员疏散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对人群疏散预期目标快速预测,分析预期目标与多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疏散仿真模拟和随机森林相结合的预测模型。首先,构建人群疏散三维模型;其次,分析影响疏散的关键因素;最后,基于随机森林构建预测模型,开展预测变量的重要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对预期目标进行快速预测,预测准确度达到94%;基于变量重要性分析发现,人员数量对疏散的影响显著,且小群体的存在对疏散也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人群安全疏散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毒气泄漏事故居民疏散心理行为特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在毒气泄漏事故中居民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发生过毒气泄漏事故的某化工企业,采用问卷法对其周边居民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独立性分析,从而得出居民在疏散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行为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应急疏散管理预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地铁人员疏散心理行为特征,选择某地铁A号线上客流量较大的B站,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站内出行的乘客随机进行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对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其显著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铁人员疏散心理行为特征与性别、文化程度、安全知识、是否携带行李因素显著相关;绝大部分乘客心理素质较好;在地铁突发事件时,女性不如男性理智,文化程度低的人员更容易产生恐慌心理,接受过专门安全教育的乘客更能够选择正确的安全出口,携带行李乘客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8.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6”事故人员疏散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选择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的氯气泄漏爆炸事故,运用问卷和访谈对当时的人员疏散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疏散人员事先的中毒或疏散经历有助于缩短疏散准备时间,而心理顾虑对疏散准备有不利影响。基于调查分析结果,提出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通知主体与通知方式,合理利用疏散人员的从众心理,开展疏散演习和宣传教育活动,消除疏散人员的心理顾虑等措施提高疏散行动效率;并认为此次事故中的部分人员不疏散、不选择政府设立的避难所作为疏散目的地、疏散时喜好选择最熟悉的路径、疏散中途返家以及疏散过程中以步行方式撤离为主等现象值得今后开展区域疏散分析时注意。  相似文献   

9.
人员疏散既有疏散运动,也有行为和心理反应,因此对同一人群在疏散前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可以有效地对第3类人员(一般人员)和第2类人员(参加疏散演习和试验人员)的问卷结果进行对比,更准确地分析人员疏散时的心理行为特征.在某高校教学楼进行模拟疏散演习试验,用火灾报警器做疏散警报,重复8次.在演习前5天和演习结束时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出口发生堵塞时,67%的人在第1份问卷中选择其他出口,而演习结束时的问卷中,这个选择的人数降至35%.这说明很多人往往会高估自己在面临危机时的反应.担任过一定社会职务的人比一般人群更倾向于独立证实火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发挥商场工作人员在火灾风险下的疏导作用,提高疏散效率。引入火灾安全意识、行为选择动机、火灾认知能力为中介变量,研究商场工作人员自我效能感与火灾时的有利行为、不利行为之间的关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西安市某大型商场212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运用Amos24.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火灾安全意识、行为选择动机、火灾认知能力对商场工作人员发生火灾时的行为产生影响,这3个中介变量对商场工作人员发生火灾时的有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对不利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火灾认知能力对商场工作人员发生火灾时的有利行为影响最大,行为选择动机对商场工作人员发生火灾时的不利行为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商场火灾安全疏散管理提供有效依据,对商场火灾疏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从更微观角度分析人群疏散过程中疏散行为及路网设计对疏散效果的影响,基于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4·6”爆炸着火重大事故,构建多智能体人群应急疏散模型,模拟人群中个体群组、惯性、就近、从众、信息传播的行为决策及相互交互影响。结果表明:群组行为会严重影响应急疏散效果,在疏散路网两端避难所附近会出现明显拥堵现象,在疏散路网设计和避难所选择时,应尽可能避免出现极端汇流路段或节点;在应急培训中,应告知群众减少群组行为。研究结果可为人群应急疏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安全氛围对人群应急疏散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一致性理论和“刺激—态度—行为”理论,构建包含安全氛围、应急疏散认知、应急疏散态度以及人群应急疏散行为的中介模型,并依据232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安全氛围对人群应急疏散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急疏散认知和应急疏散态度在安全氛围影响人群应急疏散行为的过程中均发挥正向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恐慌状态对地铁应急疏散的影响,分析了恐慌状态下的人群行为特征及地铁疏散过程中人群恐慌的影响因素,构建恐慌条件下的人群疏散模型,并将此模型运用Anylogic仿真软件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恐慌在一定程度上会延长疏散时间,恐慌状态下人群的疏散行为更符合实际情况,对地铁应急疏散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是模拟分析地铁火灾时不同行为特点中青年人群对疏散标识的决策反应。方法采用构建地铁站台火灾时烟气蔓延的三维空间模型,在中青年人群中进行应急疏散的仿真实验,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v14.0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到性别、成长环境和专业背景等不同人员行为特点与疏散标识决策反应的相关性,并对疏散标识的字体、图案特性进行选优。得出结论,性别、成长环境和专业背景与人员对不同疏散标识的决策反应有一定的相关性。图形为主要设计元素的疏散标识是地铁站台火灾烟气条件下疏散人员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安全风险感知对非适应性应急疏散行为的影响机制,提升应急疏散的安全性,进而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包含风险感知、心理韧性、安全氛围、群体恐慌和非适应性应急疏散行为5个变量的理论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5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应用AMOS软件搭建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感知对发生突发事件后人的非适应性应急疏散行为产生主要正向作用,群体恐慌通过调节作用提高风险感知,也会对人的非适应性应急疏散行为产生相应正向影响;安全氛围和心理韧性通过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会,对人的非适应性应急疏散行为产生一定负向影响;可通过加强安全氛围建设、安全知识科普、提高现场管理人员能力等方法,减少突发事件中非适应性应急疏散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地铁疏散中乘客帮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通过对武汉市地铁站乘客疏散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从普通乘客特征、特殊群体特征、安全认知、疏散环境和恐慌心理5个维度出发,构建地铁乘客疏散帮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普通乘客特征、特殊群体特征、安全认知对帮助行为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其中安全认知对乘客是否提供帮助行为的影响最大;恐慌心理、疏散环境对帮助行为具有直接负向影响,其中恐慌心理影响较大;安全认知还通过中介变量普通乘客特征、特殊群体特征、疏散环境和恐慌心理对帮助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突发火灾下人员的疏散心理及行为,开展火灾状况下人员应激反应与疏散安全意识的问卷调查。问卷从人员基本特征、疏散安全意识、疏散心理及行为(恐慌、竞争、折返、从众、冒险等)等方面进行设计,对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分析了性别、年龄、疏散教育培训程度等与疏散心理和行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突发火灾下,疏散过程中多数人将表现出明显的竞争(约69%)、避让(约62%)、合理的冒险认知(约85%)、恐慌(约90%)和"自私"行为(约71%)。在性别方面,女性比男性更愿意相信疏散指示标识,也更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在疏散教育培训影响方面,疏散培训频率越高,人员疏散意识越好;在是否会发生折返方面,84%的人表示火场中存在家人时会折返,而75%的人则表示存在贵重物品时将不会折返。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可控的人群疏散实验来分析紧急情况下的人群疏散规律。实验选取了建筑物出口位置、出口宽度设置作为实验变量开展。主要关注的参数有疏散时间和疏散速度。疏散人群在实验中自行选择认为最合适的路线。实验结果指出,在紧急情况下出口的距离和宽度共同影响了疏散的整体效率和疏散过程中的拥挤程度。女性的疏散行为值得关注,并且行人在疏散过程中,是分阶段决策疏散路径的,在仿真模型中可通过局部路径规划算法实现。疏散场景的布局对疏散效率的提高有较大影响,单纯增加局部出口的宽度以及缩短疏散路径对于提高整体疏散效率帮助不大。本研究成果对疏散模型的改进以及建筑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防止气矿开采及运行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对社会公众造成影响,确保突发情况下快速有序有效地将受到影响的社会公众转移或疏散至安全地带,最大限度保护群众的安全,通过对山区井场周边人群疏散的现场实验,获取山区环境下人群疏散的行为特征、疏散时间、运动速度等数据,为山区地形条件下大规模人群疏散模拟计算提供基础性实验数据,并为井喷事故发生时人员应急疏散组织和管理提供参考。本文及后续文章将报道气矿井场周边人群疏散演练的实验研究。这里,主要对实验方案包括疏散人群、疏散路径及测试方案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地铁出行已成为居民出行的重要途径,但地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地铁站火灾和消防安全的问题。地铁换乘站是一种人流量大、空间复杂的地下空间,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困难,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重大灾害性事故。开展了火灾情况下某城市地铁换乘站内大规模人群疏散特征研究,选取某个地铁换乘站作为计算仿真案例,对地铁换乘站内的建筑环境进行调查,确定出该地铁换乘站内的待疏散人数、疏散人群特点及疏散通道限制条件;运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Pathfinder分别对高峰时期和列车满载这2种不同疏散规模进行了仿真模拟,在16个火灾场景下分析了地铁换乘站火灾情况下大规模人群疏散的瓶颈,获取了火灾情况下某城市地铁换乘站内大规模人群的疏散时间;并根据疏散瓶颈,优化了人员疏散的路径,缩短了总疏散时间,发现在高峰情况下,人员疏散基本满足地铁设计规范的6 min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