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大量废旧电池步入“退役期”,越来越多的废旧电池成为生态环境污染的隐患。本文先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污染物主要成分,重点探讨了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并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污染治理综合措施,以期为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世界电池产量的一半来自中国内地,中国的电池消费能力居世界首位,废旧电池的随意丢弃和处置方式不当都会造成环境污染.中国的回收现状亟待改善,寻找安全科学的处理方法,使电池循环利用,有害物质无害化,并产生经济效益.调研了国内外废旧电池管理及处置现状,对处理废旧电池的成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国内外废旧电池处理处置的法律法规现状,针对中国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对废旧电池的科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申立庆 《云南环境科学》2004,23(Z1):161-161
我国每年有废弃电池近百亿只,大多数混入生活垃圾后被填埋或焚烧,成为污染地下水和大气的隐患.针对我国废旧电池处理现状,应加强对废电池的源头管理,建立废旧电池回收体系及管理体系,尽快确定一条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解决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介绍了废旧电池的污染危害,同时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做为废旧电池污染的防治对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涉及我国废旧电池循环利用产业的社区居民、金融机构、企业、高校和政府等相关主体仍处于零散状态,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结构。通过在"长株潭3+5城市群"开展实地调研,考察了废旧电池回收产业相关主体的角色困境,研究了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构建合理废旧电池回收模式及协同创新科技平台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废旧电池是个危险的污染源,它对人体、土壤、大气的威胁正逐渐为人类所重视。处理废旧电池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采用物理分选一化学处理的方法对废旧电池进行处理,对废旧电池的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量废旧电池的丢弃,既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进行了探讨,着重介绍了几种常见废旧电池的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并对我国废旧电池的回收管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日本唯一的废旧电池处理中心、处理的工艺流程以及废旧电池的处理现状。  相似文献   

9.
科技简讯     
我国采用新工艺处理废旧电池北京科技大学及有关科研单位经 2 0多年研究攻关 ,研制出国内首创的废旧电池“物理分选—化学处理”新工艺。应用这一新工艺建成的“河北省东华鑫馨废旧电池再生处理厂”目前在易县建成。这将有效解决我国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专家提供的数据证明 ,仅 1节干电池即可污染 1 2立方米的水、1立方米土壤 ,并可造成永久性公害。废旧电池无害化处理是—个世界性难题 ,目前国内外现行处理方法都存在投资大、二次污染不易解决、回收成分不充分等缺点。“物理分选—化学处理”新工艺通过对废旧电池物理分选获得铁皮…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护环境和循环利用资源,废旧电池回收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文章分析了我国废旧电池的回收现状,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废旧电池的回收模式——即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的回收模式,运用数学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生产者负责回收的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废旧电池的随意丢弃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同时其回收再利用的空间也较大。目前我国在废电池的处理和回收利用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废电池回收利用机制,成为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电化学法处理苯酚模拟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化学法处理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效率高、操作简便、与环境兼容等优点,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高级氧化技术。实验是以废旧一号干电池中的碳棒作电极,用烧杯作电解池,在室温下,通过改变支持电解质(Na2SO4)浓度、负载电压、pH值和苯酚初始浓度等影响因素,对苯酚模拟废水进行电化学处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其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支持电解质(Na2SO4)浓度为20.0g/L、负载电压为5.5V、pH值为8.0是处理苯酚模拟废水的最佳条件。最后对苯酚的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废旧聚苯乙烯塑料的处理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叙述了国内外废旧塑料处理和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 ,指出今后技术的发展方向应侧重于废旧塑料的收集和分离技术的研究开发 ,降低回收利用成本。  相似文献   

14.
目前废旧电池污染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目前国内废旧锂电池回收概况及区域废旧锂电池回收的实地调研情况,了解废旧锂电池的回收再利用现状及人们对废旧锂电池的认识,分析锂电池的再利用价值.同时,结合电池品种羔异的特性,设计出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废弃锂池回收体系;通过分析锂电池工作的基本工作原理、使用特性及电池材料组成成分,提出一些延长锂电池使用寿命、增加使用周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池生产用汞量及潜在汞散失量估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含汞电池的生产与消费、单位电池含汞量的估算、电池生产用汞量及潜在汞散失量的估算3个方面,对1992~1999年我国电池生产用汞量和潜在汞散失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2~1999年期间我国电池生产用汞量先减后增再减,其中2个高峰分别为1992年的679.5t和1997年的974.3t;潜在汞散失量呈上升趋势,1999年达801.7t。因此,我国电池引起的汞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循环特性的镍氢和锂离子电池环境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郁亚娟  王翔  孙蔚鋆  黄凯  王冬 《环境工程》2012,(Z2):519-523
为了了解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在生产、使用、废弃或回收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的二次电池环境影响机制分析方法。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采用Eco-indicator99体系,综合考虑电池循环容量衰减和循环次数的影响,建立了二次电池环境影响机制分析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两种实验用二次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环境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选取的两种二次电池当中,锂离子(Li-ion)电池的环境影响明显比镍氢(Ni-MH)电池的低;2)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Li-ion电池环境影响衰减比Ni-MH电池的明显,即随着使用循环次数的增加,Li-ion电池对环境的影响会降低到更多。综合来说,所选取的Li-ion电池比Ni-MH电池更具环境可持续性。文中所提出的环境影响机制分析模型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二次电池,以期为环境友好型二次电池的开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诱发条件下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和燃烧特性,科学认识海洋工程和装备领域储能电池的安全性,为海洋工程的消防安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模拟三元锂离子电池机械滥用和热滥用场景,分别用针刺和加热方式触发锂电池热失控,对不同带电状态(0%、25%、50%、75%、100%SOC值)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中温度、电压、质量损失进行测量,对热失控后的电池进行拆解,并分析极片残余物的宏观和微观变化特征。结果 随着电池SOC值的增加,热失控反应强度增加,电池表面最高温度、温升速率和质量损失率均增大。针刺和加热触发电池热失控后极卷形态变化特征不同,分别呈“贝壳”和“月牙”形状。极片残余物的热重分析表明,50%SOC值和100%SOC值电池在针刺和加热后,极片残余物氧化分解后的质量损失比例分别为36.73%、18.75%和38.28%、30.38%。结论 三元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随电池SOC值和诱发条件的改变而变化,高SOC值时,电池热失控反应更剧烈。一定条件下,针刺比加热更易触发电池热失控,而加热触发的热失控反应速率更快。热失控后的极卷形状变化和残余物热重分析可为火灾原因调查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8.
伴随铅的长期使用,形成了铅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使用蓄积。铅在使用蓄积的现存量可一定程度的反映未来的废铅资源量。开展本研究可为废铅回收利用、保护铅矿资源提供重要信息。选择铅酸电池作为铅制品的代表产品,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对2005年北京市铅酸蓄电池的种类、数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估算了铅酸蓄电池中铅的蓄积量及其构成情况。结果表明,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在用的铅酸蓄电池中,铅的蓄积总量为28.5kt,其中,从电池类型看,起动型蓄电池占总量的88%;从产品应用场所看,机动车用电池占总量的92%。将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家和国外部分城市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北京铅的人均蓄积量为1.85kg/c,约为国外发达国家或城市的1/2到1/6。  相似文献   

19.
废铅酸电池的回收利用已成为铅酸电池行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了废铅酸电池回收制取铅合金技术及末端污染控制全过程的环境影响,并与废铅酸电池回收制铅锭再制电池材料和利用原生材料生产电池材料的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论表明废铅酸电池回收直接制取铅合金过程中铅膏熔炼和合金配制环节在各环境影响指标中的贡献较大(其中全球变暖潜值中占60%和33%,酸化潜值中占33%和54%,人体毒性潜值中占28%和57%),主要为辅助材料及能源动力带来的间接影响;利用原生材料生产电池材料过程的环境影响相对另两个过程更大,归一化的环境影响指标结果中人体毒性潜值、富营养化潜值及酸化潜值最大(分别为2.42×10~(-11)、1.26×10~(-11)和1.08×10~(-11)),其中铅原料生产的贡献比例占绝大部分.废电池回收直接制取再生铅合金与废电池回收制铅锭再制电池材料相比,环境影响表现更优,有利于形成电池生产企业的闭环循环过程,值得应用推广.未来应鼓励以废铅酸电池回收代替相应原生材料生产新电池,同时进一步减少回收过程中使用的资源能源环境影响,以带来更大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