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分析了现代煤化工行业存在的VOCs管控相关产业政策、标准要求与产业发展不匹配,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推进缓慢、VOCs排放量核算不准确和VOCs治理工作难开展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在LDAR工作方面,重新认识LDAR工作、源头控制和增加泄漏情况数据统计环节;在VOCs排放量核算方面,全面识别企业VOCs排放源项、准确收集VOCs核算所需参数和控制采样分析误差;在VOCs治理方面,尽快制定VOCs排放有关标准、识别VOCs管控重点和开发VOCs过程及末端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体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一种先进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控制技术,即设备管线组件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详细分析了LDAR技术在国内外的实施经验,并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于我国石化行业VOCs排放控制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是国际上通用的减少石化行业VOCs无组织排放的技术方法。在对天津市60套石化化工装置进行LDAR核查评估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相结合,建立了一个4层次24个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AHP确定指标权重,利用FCE进行模糊综合评分。以甲、乙两石化企业为例进行LDAR评估指标体系的验证,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评估结果与实际LDAR核查评估结果一致,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仪(FID)是检测设备泄漏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仪器。通过变异系数分析了FID响应因子与FID型号、被测气体种类和被测气体浓度的关系,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FID响应因子与各因素关联强度的排序为:被测气体种类FID型号被测气体浓度。响应因子应用实例的验证结果表明:对于芳烃重整装置145个接触甲苯、二甲苯两组分物料的泄漏设备,响应因子修正后的排放量计算值仅为修正前的18.68%;MTBE装置涉甲醇设备的甲醇排放量计算值修正后为修正前的3倍左右。在此基础上,就设备泄漏VOCs污染源,提出通过响应因子实现排放量精细化核算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内简讯     
用回流减压法消除泵轴密封泄漏在离心泵、齿轮泵使用中,泵轴密封超量泄漏是常遇到的故障。化工生产中使用的泵数量多,有毒、有害介质和油类的泄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污染工厂环境,影响生产安全和工人健康。为此,我们对泄漏量较大,靠常规检修不能根治的填料式泵的轴密封,进行了一些改进,其中,用回流减压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化工环保》2016,(4):395-395
2016年5月,北京同普绿洲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审查,被认定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泄漏检测与修复(L D A R)的企业之一,同普绿洲通过与全球领先企业合作,借鉴、吸收和创新,已在行业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作为环境保护部专家组成员,同普绿洲参与了《石化行业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指南》的起草工作。同普绿洲是国内少数具有三大油LDAR成功案例的第三方LDAR检测机构,已在全国组织实施完成了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北方兵器集团等大型化工集团在内的近两百万点的LDAR检测任务,得到了用户企业和地方环保系统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针对3家石油化工企业的38个循环水样进行了VOCs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石化企业循环水中主要含有烷烃、烯烃、卤代烃、芳香烃、含氧有机物等5类物质,其中卤代烃占总量的67%(w),芳香烃化合物占24%(w),烃类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量比较低,分别占4%(w)。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VOCs排放源成分谱,同时也为石化企业循环水中VOCs的管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国内简讯     
适用于氯碱厂流体输送的50KFJ-25型衬胶泵以食盐为原料的氯碱厂,难输送的污染物有盐泥白脚、酸性下水、纯碱液等。这些含固量较高的酸碱性污染物用泵运送时,泄漏十分严重。我厂最近选用上海化工装备研究所与江阴解放机械厂联合研制的50KFJ-25型衬胶泵,运送上述几种污染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转,情况良好。特点如下: (1)各种污染物流体均可用同一种泵输送,规格单一、备品备件方便,互换性好,便于管理。 (2)由于采用副叶轮密封和停车密封装置,不仅使用时和停车时都保证不漏液,而且不需加冷  相似文献   

9.
刘春平 《化工环保》2019,39(3):273-277
石化企业中间罐区VOCs排放量较大,多采用吸收、冷凝、膜分离及其组合工艺进行处理。本文采用AspenPlus软件分别对高、中、低浓度中间罐区VOCs废气应用上述3种工艺及其工艺组合的处理效果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中间罐区的VOCs经过不同组合的二级处理后,尾气VOCs质量浓度约为9~50 g/m~3,后续仍需采用深度处理工艺以满足新的国家及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同时,对比3种工艺能耗情况,冷凝法最低,膜分离法次之,吸收法最高,约为冷凝法能耗的5~10倍。以上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工况数据基本符合,证明采用Aspen Plus软件进行石化企业中间罐区VOCs治理工艺选择与流程优化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石化行业是我国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管控的重点行业,也是VOCs排放量核算最为复杂的行业。本文梳理了石化行业12类排放源项VOCs排放核算方法的适用条件,依据广东省重点石化企业VOCs治理实施情况评估所掌握的情况,以实例对比分析的方式,总结了企业在实际VOCs排放量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VOCs排放量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对现有工业VOCs处理技术进行了归类及概述,总结了各类技术中主要方法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和应用现状,包括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冷凝法等回收技术,热氧化(燃烧)法、生物降解法、低温等离子法、光催化法等非回收消除技术,以及工业上典型的VOCs集成组合治理技术。指出,集成组合治理技术的研发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内标法与外标法测定废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废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时多使用外标法。实验对比了内标法与外标法测定时存在的差异,发现大多数VOCs内标法的回收率均高于外标法,且内标法的相对标准偏差普遍小于外标法,内标法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优于外标法。内标法的标准曲线可使用更长时间,对于大量样品的测定非常有利;而外标法必须每次测定时重新绘制新曲线。故废气中VOCs测定工作推荐使用内标法定量。  相似文献   

13.
石化废水挥发性有机物逸散量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了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模型法、排放系数法、工程估算法等国内外石化废水挥发性有机物(VOCs)逸散量估算方法的主要特点及适用范围。应用排放系数法和实测法估算国内某石化厂废水收集处理系统VOCs逸散量为354.26 t/a。根据估算方法的实际应用研究,建议物料衡算法中废水油相VOCs逸散可结合油相敞口面积和油相性质,提供废水油相的排放系数;应用Water 9软件估算含油膜废水设施逸散量时,应单独估算油膜VOCs逸散量;建议排放系数法中废水收集系统排水口、检查井未密闭VOCs排放系数均确定为0.032 kg/h(每个逸散源),废水处理系统油水分离器、气浮装置按进水中石油类浓度的大小,分别提供VOCs排放系数。  相似文献   

14.
采用膜分离—变压吸附耦合工艺处理DQ催化剂载体生产过程产生的高浓度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气正己烷和非甲烷总烃的质量浓度分别为95 000~212 000 mg/m3和100 000 ~220 000 mg/m3、渗余侧压力0.25 MPa、渗透侧真空度0.09 MPa、进气流量15 Nm³/h的条件下,膜分离单元对废气中正己烷及非甲烷总烃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88%和97.29%;变压吸附单元对正己烷及非甲烷总烃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35%和99.33%;整套装置对正己烷及非甲烷总烃的平均总去除率分别为99.99%和99.98%。平均正己烷回收率达95.56%。处理后废气中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小于70 mg/ m3,达到北京市DB 11/ 447—2007 《炼油与石油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指标。  相似文献   

15.
选取了6种有代表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异丙醇、二氯甲烷、乙酸乙烯酯、正己烷、苯和四氯化碳,实测了这些VOCs在气体采样罐(SUMMA罐)中的存储稳定性。结果表明:苯、正己烷和二氯甲烷在采样罐中均较稳定,其含量在84 d的存储期内基本无变化;乙酸乙烯酯在6个VOCs中最不稳定,在普通和惰性采样罐中含量均明显下降;异丙醇和四氯化碳的稳定性与采样罐的类型有关,在普通采样罐内含量下降明显,而在惰性采样罐内则相对稳定。实际监测工作中,为提高VOCs分析的准确性,如目标分析物有含氧类(醇,酮,酯等)或含卤素类VOCs,则采样后需尽快分析,同时尽量选择惰性采样罐为采样容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