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考察分析北京市“白色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出目前治理“白色污染”过程存在的6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梳理国内外治理“白色污染”经验,同时提出了“源头控制、逐步替代,宣传教育、减量使用,鼓励回收、健全网络,重修法规、强化监管,奥运期间、齐抓共管”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勤,是一方地肥水美的热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绿洲,民勤人民百折不挠防风治沙,书写了一篇篇壮丽的史诗,创造了一个个惊人的奇迹。未来的民勤,沙尘暴不再肆虐,石羊河不再干涸,红崖山水库与工农业节水工程携手营造了一幅幽幽绿水绕民勤的美丽图画,风采独特的文化旅游为民勤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沙产业更见证了民勤的独特与繁荣。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石羊河流域武威、民勤绿洲为研究区域,在ArcGIS 10.0、ArcView 3.2 软件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技术支持下,采用干扰度指数、景观脆弱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破碎度等指数,并通过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风险度之间的关系,将各景观指数进行栅格叠置运算,从而构建生态风险度,在此基础上,利用GIS局部空间统计方法研究分析了绿洲区景观结构格局和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聚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 城乡用地快速扩展的同时,耕地和草地景观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优势景观类型由耕地、草地向耕地和建设用地转变;② 武威绿洲生态风险经历了从较高到中度的转变,生态风险整体趋于好转,而民勤绿洲生态风险从中/较高到较高/高变化,生态风险有所恶化;③ 武威绿洲主要为高于平均值的要素趋于聚集,表现为低生态风险小区高度聚集,且聚集度有上升的趋势,而民勤绿洲则主要为低于平均值的要素趋于聚集,高生态风险小区高度聚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面积增大、空间扩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论文引入虚拟水理论,构建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水模型,分析近33 a民勤绿洲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其他作物面积比重之比由1978年的84∶12∶4调整为2010年的25∶72∶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的下降主要是由小麦播种面积比重的快速减少所致。2)民勤绿洲农作物需水总量由1978年的2.15×108 m3增加到2010年的2.49×108 m3,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需水总量之比由1978年的88∶12变化为2010年的31∶69。3)民勤绿洲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生态节水效应在不同时段存在差异,1979—1998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于农作物需水而言,未起到节水作用;1999—2008年,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节水效果明显;2009—2010年,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导致需水量的快速增加,未起到节水作用。单位面积需水量较高的蔬菜、小麦、玉米等5种农作物面积比重之和的大小对节水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勤沙尘源区近地面降尘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借助近地面沙尘暴监测系统进行沙尘暴监测,分析民勤沙尘源区近地面降尘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民勤降尘量与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密切相关,春季3,4月沙尘高发期月降尘量分别为9.0和9.5 mg/cm2.降尘随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最大降尘出现在近地面1 m处,月降尘量为9.7 mg/cm2;降尘受下垫面条件影响较大,从荒漠区到绿洲边缘,风速减弱4.11%,总降尘量由25.0 mg/cm2减少到20.6 mg/cm2;绿洲内部受防护林作用,风速减弱30.45%,总降尘量增到24.6 mg/cm2,最大降尘量提高到近地面9 m处,与绿洲防护林冠层平均高度相吻合.风速对近地面20m内的降尘影响明显,平均降尘量2.5 mg/cm2.距地面9 m的高度范围内,降尘随持续时间变化迅速增加,降尘增量可达3.1 mg/cm2.   相似文献   

6.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能源构成中占72%.为了满足四化建设对能源的需要,本世纪末原煤产量将达到12亿吨以上.同时,为了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热能利用率,煤炭加工还要有一个大的发展.煤炭工业的发展和煤炭消费量的大幅度增长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煤炭使用(主要是燃烧)中的环境问题和煤炭生产(包括开发、加工、贮运和转换)中的环境问题.由于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加剧,特别是近年来酸雨的出现,人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白色污染形势严峻 ,交通干线、旅游景点的白色污染泛滥成灾 ,城市的白色污染屡禁不止 ,农村的白色污染日趋严重 ,影响了自然景观 ,破坏了生态环境。国家和地方为此出台了一些政策 ,但效果不理想 ,白色污染的防治对策有待进一步研究。1以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 ,实行过程控制包括白色污染的生活垃圾问题不同于水污染、大气污染 ,前者属于生活污染的范畴 ,排污行为主体是公民 ,污染源多而散 ,不容易管理 ;后者更多属于工业污染范畴 ,排污行为主体是单位 ,污染源少而集中 ,相对容易管理。由于生活垃圾问题具有这些特点 ,20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8.
人类活动是塔里木盆地南缘近几十年导致地下水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天然河道人工渠系化、平原水库建设以及枢纽工程上移,加速了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再分配,从而引起了地下水空间补给变化。山前倾斜平原的补给量不断减少,而人工绿洲区地下水补给量则随地表引水量的提高不断增加。同时以天然河道渗漏补给为主转向以渠系、田间入渗为主。山前平原区地下水补给46年减少26.2%,泉水削减37.6%,溢出带下移0.5~1.2km,进入平原荒漠区的水量减少33%;并导致土地沙漠化及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小气候环境日趋恶劣。  相似文献   

9.
守护连古城     
甘肃民勤连古城,这个全国典型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著名的沙井文化遗址、汉代武威郡治古城遗址、连城遗址、三角城遗址,古墓葬、驿铺遗址、汉明长城、烽隧等古人类文化遗迹。保护区管理局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保护了历史文化遗址与弥足珍贵的荒漠天然植被群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使独具大漠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抵御风沙,傲视风暴,守卫着身后的绿洲。汉唐古城映大漠民勤在新石器时代以至汉唐时期仍是一片水草丰美的绿洲。  相似文献   

10.
土地复垦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 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破坏与退化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因土地破坏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危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滑坡、泥石流、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人类开始对土地所遭受的破坏及其所引发的环境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土地复垦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渭干-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具有典型干旱特征的绿洲。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盐渍化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所以对干旱区盐渍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采用研究区的2001年8月6日遥感图像进行K-L和K-T变换,经过一系列波段结合.我们得到TM3、KL3、KT2波段结合是盐碱地信息提取的最佳波段结合;然后把研究区的等高线矢量图转换成DEM立体图,以及分类结果和DEM之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立体图的凹区和分类图的盐碱地基本重合在一起,从而我们得到导致该地区的盐渍化问题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中,地形因素是占在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县以建设生态经济县为栽体,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本文按县委如何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生态绿洲创业福地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就我县环境污染现状、主要问题、原因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白色污染的危害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色污染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现象,它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是成了对环境、尤其是生态环境的污染.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就需要从白色污染产生的源头进行.本文从我国的国情和现状现政策入手,客观的分析了白色污染的成因,危害与影响,并根据我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和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地质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历史和实际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地质环境变化状况及其发展规律,探讨了各种引起环境演化的因素.分析表明,自1997年以来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退化表现为地下水矿化度升高、土壤盐渍化加重、湿地天然性降低和海岸蚀退,但该地区的污染状况有所好转.引起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黄河断流、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相对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灾、油田开发及滩涂开发与围海等.  相似文献   

15.
利用遥感、土壤光谱及土壤盐分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盐渍化监测,选择2组不同特征的变量,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壤盐渍化的现状特征进行了探讨,并计算了14个盐分因子与光谱波段(405 nm,410 nm,…,890 nm)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发现,除少数光谱波段外,盐分因子与光谱波段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在此基础上,利用后向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部分盐分因子的预测模型,并对pH模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 最后在野外考察,GPS定点和土壤采样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土壤盐渍化程度及其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6.
银川平原生态系统与水资源开发的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银川平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基本格局,分析水资源的蕴藏条件和对生态系统的支撑作用,认为在银川平原生态系统与水资源开发的关联因素中,人类的开发活动具有主导作用,黄河引用水量是绿洲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球变暖、绿洲内部的盐渍化、城镇及工业污水等,对银川平原生态系统及水资源的开发均具有不利的影响,同时形成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新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勤近地面沙尘暴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近地面沙尘暴监测系统对民勤沙尘源区不同沙尘天气的气溶胶浓度进行了监测,初步分析了民勤近地面沙尘暴气溶胶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气溶胶浓度春季最高,为14.61 mg·m-3;夏季逐渐降低,为12.49 mg·m-3;秋季无沙尘暴出现,气溶胶浓度最小;冬季趋于回升,可达9.82 mg·m-3,沙尘暴气溶胶浓度季节变化与沙尘暴发生频率相一致.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沙尘气溶胶浓度表现为强沙尘暴最大,为18.80 mg·m-3;中沙尘暴次之,为13.56 mg·m-3;扬沙浮沉天气较小,只有3.07 mg·m一.随着沙漠向绿洲的过渡,沙尘暴气溶胶浓度明显降低,沙漠、绿洲边缘、绿洲3个下垫面条件下沙尘暴气溶胶浓度依次为21.07 mg·m-3、12.09 mg·m-3、6.49 mg·m-3.沙尘暴气溶胶浓度随观测高度变化遵循幂函数规律,浓度梯度变幅表现为沙尘暴高发季节大于低峰季节,沙尘暴天气大于扬沙浮尘天气,沙漠下垫面大于绿洲下垫面;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沙尘暴气溶胶浓度在41 m高度处趋于一致,表明沙尘源区的沙尘浓度在约40 m范围内受地面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西北地区百年以来绿洲兴衰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绿洲兴衰的成因和后果。结果表明:近百年来自然因素是绿洲发展和衰败的客观条件和宏观背景,人文因素才是影响绿洲兴衰过程的主导因素;人工绿洲的扩大会带来正向和逆向两方面的影响,绿洲的衰败会导致荒漠化、居民生计受到威胁、农户贫困程度加剧、下游与中上游用水矛盾凸显、人口外流等一系列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根据影响绿洲兴衰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绿洲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有利于促进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参考大量生态旅游中环境问题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生态旅游中主要的环境问题有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和物种减少等。同时对这些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出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游人、景区内服务单位和景点的自然污染。提出解决这些环境问题要做到环境技术和环境保护规定相结合,双管齐下,既对现有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和恢复,又要从源头上解决生态旅游中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房玮 《环境》2002,(8):38-39
环保产业与社会-环境应对系统 环保产业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在社会结构中也衍生出对环境问题的应对体系,即社会-环境应对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四个行动者:污染者、治理者、监管者和公众.这四个行动者围绕着环境问题而发生互动,作为这个应对体系的一部分,其中每个行动者的"行动",都会受到其他行动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