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据好氧填埋的原理构建了填埋试验装置,设置取样装置定期采集渗滤液进行分析,测试渗滤液中氨氮和凯氏氮的浓度,分析各种形态氮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好氧填埋条件下渗滤液中氨氮和凯氏氮浓度衰减很快,降解效率分别为99.94%和98.55%。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台州市长潭水库是台州市300万市民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指标直接关系到市民的身体健康。本文选择长潭饮用水源的氨氮指标作为分析标的,开展实地调研和取样,以2014年的全年数据为基础,分析水质指标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水中氨氮的来源主要为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产物。若样品为清洁水,可直接取样分析。若样品有颜色,混浊时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后再分析。  相似文献   

4.
环境样品监测中总氮低于氨氮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慧坤 《云南环境科学》2004,23(Z1):219-220
环境样品监测中常出现的氨氮高于总氮现象,主要由从取样到数据处理过程中7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人为只能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得出上述结果,只要达到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要求,分析数据就应当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以湘江底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湘江底泥解吸氨氮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学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水溶液pH处于中性时氨氮的解析量最小,酸性或者碱性条件都能够使氨氮解析量增加;温度越高,氨氮的解吸量越大且解吸初期的速度越快,能够更快的达到解吸平衡状态;泥水比的增大虽会使上覆水的氨氮浓度升高,但单位底泥的氨氮的解析量会减小;粒径对解吸的影响是2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湘江底泥解吸氨氮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模型和扩散方程不能很好的描述底泥对氨氮的解吸过程,Elovich方程能够较好的描述解吸过程。  相似文献   

6.
以辽河流域4条河流中浑河2004--2008年入河总量监测数据为基础,统计浑河COD和氨氮入河总量变化及特征,分析污染物主要来源及所占比重,统计抚顺和沈阳两城市河段的比例。由此得出,2007年和2008年浑河COD和氨氮入河总量较前3a有所下降,但仍居于辽河流域4条河流前列,浑河COD和氨氮入河量主要来源于支流和直排市政排污口,重点污染源对总量贡献率较小,沈阳城市段由于城市污水排放量大,COD和氨氮入河总量明显高于抚顺,特别是氨氮入河量占总量的90%左右,是浑河氨氮污染的主要来源,2008年抚顺段COD入河量所占比重增加。  相似文献   

7.
李冬  刘孟浩  张瑞苗  曾辉平  张杰 《环境科学》2021,42(10):4826-4833
在东北某自来水厂,以中试滤柱开展了低温(5~6℃)高铁锰氨[Fe(Ⅱ)11.9~14.8 mg·L-1、Mn(Ⅱ)1.1~1.5 mg·L-1和NH4+-N 1.1~3.2 mg·L-1]净化工艺实验,以探究氨氮去除途径与生物滤柱的除氨性能.结果表明,滤柱在启动初期就对氨氮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可知,TNloss是由铁氧化物对氨氮吸附造成,氨氮转化为硝氮的过程是生物硝化作用.氨氮质量浓度提高过程中,由于吸附位点有限,铁氧化物对氨氮的吸附量稳定在1 mg·L-1左右,氨氮氧化去除量不断增加,其中在滤柱上部滤层的去除量远大于下部滤层,DO是限制氨氮氧化去除量进一步增加的限制因素.滤速提升过程中,铁氧化物对氨氮吸附时间缩短,吸附量有所减少,空床接触时间(empty bed contact time,EBCT)缩短,使得单位体积滤料中硝化菌硝化去除的氨氮减少,需要增加滤层厚度以提升氨氮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水中氨氮含量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按照分析方法步骤,分别对配制标准使用液、取样过程、样品测量重复性、绘制校准曲线以及测量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计算,得出测量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相似文献   

9.
严锋  袁林江  王洋  赵嘉琪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2):4602-4609
在Anammox-UASB反应器中研究了亚硝氮停供及恢复供给后不同进水亚硝氮/氨氮比(R_I)对Anammox系统脱氮的影响,对Anammox系统停供亚硝氮培养后的污泥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nammox反应器在长期停供亚硝氮培养后,微生物多样性增加,氨氧化菌(Nitrosomonas)和Anammox菌都大量增殖,这两种微生物通过协同作用使得部分氨氮得以去除,NH_4~+-N最大去除速率可达68.77 mg·L~(-1)·d~(-1),出水p H低于进水.反应器恢复亚硝氮供给后,脱氮效果快速恢复.Anammox反应器中存在的氨氮"超量去除"现象是由氨氧化菌作用引起的,氨氧化菌活性易受亚硝氮浓度抑制.氨氮"超量去除"量占氨氮总去除量的百分比与R_I呈负相关关系.当R_I为0.17时,氨氮"超量去除"量占氨氮总去除量的百分比高达68.83%;当R_I增加到1.30∶1后,氨氮"超量去除"现象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0.
通过静态摇床试验研究了天然斜发沸石对氨氮的吸附特性,以及沸石投加量和外加金属阳离子对其快速吸附氨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沸石对氨氮的等温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其最大吸附量为12.903mgg;沸石粒径减小,有利于沸石对氨氮的交换吸附,不同粒径沸石对氨氮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过程;斜发沸石中与氨氮进行离子交换的阳离子主要为Na+,其次为Ca2+,随着吸附氨氮浓度的升高或吸附时间的延长,Na+与NH4+吸附去除量的比值呈下降趋势,而Ca2+的比值呈上升趋势。沸石投加量与氨氮去除率和沸石释放至水中的总金属阳离子浓度成正比,随着投加量增加Na+与NH4+吸附去除量的比值由1.222增至1.383;溶液中分别加入40mgL的K+,Na+,Ca2+,Mg2+4种离子,对沸石吸附氨氮产生抑制作用的强弱顺序为K+Ca2+Na+Mg2+。  相似文献   

11.
总氮测定中消解损失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氮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无机氮和有机氮的总和,按理说总氮的值应大于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之和,但实际检测工作中有时会出现总氮的测定结果小于这三氮的总和。为此通过对不同浓度的氨氮样品进行总氮的测定,并根据消解过程的化学方程式分析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从而得到: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总氮过程中,氨氮会以氨气形式挥发损失,导致总氮测定值偏低,而且氨氮的含量越高,总氮在消解过程中的损失越多。此外,在此基础上,对总氮测定过程中各因素进行改进探讨,通过对比实验最终得出:在取样时确保测定结果在标准曲线范围内的前提下,使氨氮的含量在40μg以下再消解测定总氮,是较好的解决总氮测定中消解损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天然沸石吸附低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浙江某地天然沸石吸附废水中低浓度氨氮,研究了pH、天然沸石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分析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并进行了动态吸附和脱附研究。结果表明,pH对天然沸石吸附有较大影响,吸附的最佳pH为8.0;随着天然沸石投加量的增加,氨氮的去除率逐渐增大,但吸附量随之减小。Freundlich方程比Langmuir方程更好地描述氨氮在天然沸石上的吸附行为,且此吸附是优惠吸附。假二级方程很好地拟合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吸附速率常数k2随着天然沸石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大。装填105g天然沸石吸附柱处理含氨氮20mg/L废水的水量为15L,出水氨氮浓度小于5mg/L。用含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作为脱附剂,脱附率为95.5%。  相似文献   

13.
大气氮沉降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水库水体外源氮输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以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为研究区,在库区周围设置6个采样点,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期间采集并分析大气氮干沉降样品,探讨无机氮干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水库水体外源氮输入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库区无机氮干沉降量为16.30kg/(hm2·a),其中氨氮占比77%,硝氮占比23%,两者比值的变化范围为2.09(1月)~7.65(7月);氨氮沉降量在季节上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性,硝氮、氨氮沉降量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性;气象要素(温度、气压、风向、相对湿度和水汽压)是影响氨氮沉降量的重要因素;无机氮沉降量占河流总氮入库量的7.28%,氨氮沉降量占河流氨氮入库量的38.10%;水库水体氮浓度对无机氮沉降响应的净增量为0.06mg/(L·a);库区氮沉降的削减策略须以农业减排为主,未来水库的水质保护需要重点考虑农业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对钠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过程中涉及到的空白、试剂、方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实验用水对空白值没有影响,而试剂配制和样品预处理方法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大;用于中和蒸馏液中过量硼酸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用量与溶液中氨氮的含量和取样体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纳米TiO2催化臭氧化对松花江水中氨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以负载于陶粒、硅胶、沸石表面的纳米TiO2作为催化剂时,催化臭氧化松花江水过程中氨氮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单独臭氧化过程中,氨氮浓度先升高后下降,反应30 min后的氨氮浓度与初始浓度相近.在以TiO2/陶粒、TiO2/硅胶为催化剂的催化臭氧化过程中,氨氮浓度也是先升高后下降,但反应过程中氨氮的平均浓度要高于单独臭氧化过程.以TiO2/沸石为催化剂时,催化臭氧化过程中氨氮浓度先下降,然后略有升高,继而又下降,30 min时对氨氮的去除率接近80%.单独臭氧化和催化臭氧化过程中,增大臭氧投量,氨氮浓度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提前,并且反应过程中氨氮浓度平均值降低.增大催化剂TiO2/陶粒、TiO2/硅胶的投量,催化臭氧化过程中氨氮浓度平均值升高.增大TiO2/沸石投量,有利于氨氮的去除,但投量增大到50g以上时,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很小.温度从10℃升高到30℃,对TiO2/陶粒、TiO2/硅胶催化臭氧化过程中氨氮浓度的变化影响不大.而以TiO2/沸石为催化剂时,温度升高有利于催化臭氧化过程中氨氮的去除.  相似文献   

16.
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的氨氮吸附-解吸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估算辽河吸附态氨氮入海通量,采用平衡吸附-解吸法研究了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解吸等温式;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饱和吸附量较大,分别为3 643.82和2 693.71 mg/kg,相当于粗砂的8.04和5.94倍;西辽河冲泻质泥沙黏粒和粉粒所携载的吸附态氨氮的入海通量分别为170.10和164.52 mg/kg. 占沉积物氨氮吸附总量的14.99%;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解吸比例较小,分别为30.66%和42.04%,入海后可分别为上覆水提供氨氮52.15和69.16 mg/kg;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所吸附的氨氮是氮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黏粒和粉粒级沉积物的腐殖质含量远远高于粗沙,在其所形成的团聚体结构中存在的孔隙填充方式——氨氮吸附是导致黏粒和粉粒级沉积物饱和吸附量较大、解吸比例较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生活污水水质对处理工艺的选择、设计参数的选取以及稳定运行十分重要。运用SPSS软件,对四川某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为期一年的进水指标(水量、COD、氨氮、总磷、pH、SS)进行方差和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进水量、氨氮和SS在月份和季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总磷和pH仅在月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COD在季度和月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进水量和氨氮之间呈负相关,氨氮和总磷、COD和总磷之间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显著。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污水处理厂设计、工艺选择及运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镧改性粉煤灰合成沸石的同步脱氨除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火电厂固废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采用改良水热法研制合成了低成本的P型沸石,对其进行了稀土镧改性处理,以强化其脱氮除磷能力.实验研究了改性镧离子浓度、投加量、pH值对同步去除氨氮和磷的影响;运用XRD和SEM分析技术对合成沸石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改性镧离子浓度0.5%、pH值为4~8、投加量为10g/L时,改性后的合成沸石对氨氮和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95%以上.改性后的合成沸石对氨氮及磷的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伪二级方程.Langmuir方程能更好地描述氨氮及磷在改性合成沸石上的等温吸附行为,氨氮和磷的Langmuir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94,1.65mg/g.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生活污水处理厂氨氮去除效果,采用折点加氯法处理二级生化出水,通过试验分析了氨氮去除效果和主要研究因素。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5 mg/L、pH 5.5~6.7、反应时间30 min、次氯酸钠投加量59.3 mg/L的条件下,折点加氯法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出水氨氮浓度可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次氯酸钠药剂成本为0.53元/t。  相似文献   

20.
西辽河流域沙土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小型回填式土柱动态吸附实验方法研究了西辽河流域沙土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沙土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最优模型为Langmuir吸附方程;西辽河流域沙土对氨氮的饱和吸附量在573.81~3 666.16 mg/kg之间,平均为1 733.83 mg/kg。吸附分配系数k在3.13~524.55之间,平均为93.47;沙土对氨氮的吸附方式以化学吸附为主,解吸可逆性较弱。被吸附的氨氮解吸淋失的环境风险较小;沙土氨氮饱和吸附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和粗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影响程度顺序为: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粗粘粒含量;不同利用结构沙土的氨氮饱和吸附量:林地(2 053.87 mg/kg)>农田(1 990.40 mg/kg)>草地(1 356.37 mg/kg)>沙荒地(813.30 mg/kg);农田、林地和草地结构由于土壤有机质和团聚体含量较高,对氨氮的固持能力较强,氨氮流失的环境风险较小,沙荒地结构对氨氮的固持能力最弱。氨氮流失的环境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