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含油污泥是指在油气开采、集输、污水处理过程中,原油或成品油因混入泥土或其它介质而导致油分不能直接回收利用而形成的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多种形态混合物,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将会对生产区域和周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含油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将成为含油污泥处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详细分析各种含油污泥无害化主要处理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物理化学法、生物处理法、回注、调剖技术、含油污泥开发为橡胶填料剂技术以及电化学法、微波干化法和超声波法的主要特点以及适用性,为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的选择、未来油污染土壤修复与相关标准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罗飞  贺利乐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4):1754-1761
为提高生物反应器法处理含油污泥的降解效率,对生物反应器内铜绿假单胞菌NY3降解含油污泥的工艺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了生物反应器内气-液-固三相流场动力学模型和群体平衡模型(PBM),结合FLUENT软件对反应器内气泡直径分布和搅拌转速进行仿真.研究发现,直径在6mm以下的气泡占比为85%,能有效增加反应体系溶解氧浓度,并模拟出反应器最佳离底悬浮转速为150r/min.利用氧守恒原理建立了曝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模型,并通过设计实验确定最佳接菌量为15.23%,温度为32.56℃,指导最终降解过程的工艺参数选择.通过设定最佳工作参数值,用多功能生物反应器对6kg含油污泥进行降解实验,反应9d后石油烃降解率高达86.20%,含油率为1.46%.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反应器法降解含油污泥周期短、效率高,为处理含油污泥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进行低浓度含油污泥生物处理的试验,说明生物处理技术对低浓度含油污泥处理的可行性,为以后生物处理技术在含油量较低的污泥无害化处理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石油工业生产的特征固体废物——含油污泥,是一种由石油烃、水、固体颗粒物和其他物质(如重金属)组成的固态/半固态复合物,因毒性和易燃性被归入危险废物管理。我国含油污泥年产量高达500万t,其中含有15%~50%的石油烃。含油污泥的处理要兼顾无害化和资源化。基于其组成、性质和危害,介绍了含油污泥的油品资源化分离法(离心、溶剂萃取、热解)和无害化剩余含油残渣处理法(焚烧、固化、生物处理)等国内外常用的处理方法。大体上,含油污泥的处理思路为,首先预处理降低含水率、提高含油率,再经油品分离法回收含油污泥中的石油烃,最后无害化处理剩余含油残渣。讨论了各方法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孙正贵 《环境工程》2008,26(3):88-91
为经济有效的处理胜利油田滨一污水站产生的含油污泥,采用了生物处理技术。在面积为2400m2的预制床中,采取了添加外源石油降解菌剂和生物刺激污泥中土著菌两种手段处理含油污泥。对初始含油量为126g/kg的污泥,经过230d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阶段含油污泥中石油烃总量、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和污泥基本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外源石油降解菌和采取适当措施刺激污泥中土著微生物均能大幅降低污泥中的石油污染物含量、改善污泥的理化性质、降低其生物毒性。  相似文献   

6.
炼油厂含油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门别类地阐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含油污泥的一些处理处置技术.按回收原油方法分,含油污泥处理技术包括了热处理技术、溶剂萃取技术、冻融技术;按含油污泥的综合利用技术分,包括了含油污泥的建材利用、燃料制作、焦化处理以及作为其它工业原料利用;按含油污泥处理处置方法,生物法、焚烧、稳定化/固化、填埋等方法.介绍了这些方法的技术原理与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7.
污泥处理新技术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污泥处理的新技术,如微波脉冲杀菌、超声波预处理污泥技术,着重介绍了生物处理技术中的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对几种国外污泥处理技术的重要新实践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生物降解含油污泥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测定桩西采油厂含油污泥组份含量及特点 ,筛选出适合处理桩西厂的含油污泥生物处理技术 ,研究了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各项参数。并通过现场实验 ,进一步优化各项参数 ,提出了含油污泥处理工艺及实施方案。含油污泥经上述工艺处理后 ,油泥中烃类含量达到国标GB4284 -84(含油<3000mg/kg)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含油污泥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含油污泥的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是石油烃、沉积物、重金属和水的复杂混合物,对周围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且处理难度大,一直是困扰油田的一大难题。目前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3种: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由于生物处理法具有节约能源、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成为最具应用潜力的含油污泥处理方法之一。论文介绍了含油污泥的危害及处理方法,简要分析了目前几种处理方法的特点,综述了4种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探讨了含油污泥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生物降解含油污泥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测定桩西采油厂含油污泥组份含量及特点,筛选出适合处理桩西厂的含油污泥生物处理技术,研究了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各项参数。并通过现场实验,进一步优化各项参数,提出了含油污泥处理工艺及实施方案。含油污泥经上述工艺处理后,油泥中烃类含量达到国标GB4284-84(含油<3000mg/k)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察提供氧分子以外的其它电子受体时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采用批式试验方法研究了活性污泥在供给硝酸盐、亚硝酸盐、EDTA铁盐或硝酸盐+EDTA铁盐条件下对苯的降解效果,探讨了这些电子受体对缺氧和厌氧微生物降解苯的影响以及这些电子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①在供给硝酸盐时,苯的生物降解作用、硝酸盐还原和亚硝酸盐暂时累积现象同时出现;②当供给亚硝酸盐时,苯的生物降解作用不明显;③在供给EDTA铁盐为电子受体时,苯的生物降解作用明显,亚铁盐浓度逐渐升高;④当同时供给硝酸盐和EDTA铁盐时,苯的生物降解作用明显.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亚硝酸盐和亚铁盐累积现象.这表明,同时供给硝酸盐和EDTA铁盐时,伴随苯的降解首先硝酸盐和铁盐还原产生亚硝酸盐和亚铁盐,随后亚硝酸盐将亚铁盐氧化为铁盐.氧化产生的铁盐又继续作为苯降解的电子受体来降解苯;铁离子和亚铁离子之间构成的氧化还原循环,从而促进了苯的缺氧降解和硝酸盐还原.  相似文献   

12.
试验分别接种普通活性污泥、酵母浸粉和土壤三种不同的方法用SBR反应器培养真菌,使其成为活性污泥中的优势菌群,为纤维素乙醇发酵提供新的糖化途径。试验观察发现接种土壤上清液培养真菌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污泥中的酵母菌菌落数达到4.83×105个/mg污泥,分别是普通活性污泥和酵母浸粉的69倍和3.47倍;而丝状菌菌落数可达到4.6×104个/mg污泥,分别是上述两种方法的16倍和7.7倍。采用土壤培养的污泥絮体较大、不规则、松散,菌丝很长,呈单体手状分布,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率较高,分别达到80%和30%。实验还从微生物动力学参数耗氧速率间接指示真菌数量的百分比在三种情况下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3.
以草炭为生物基质,与陈化油泥按质量比1:1混合,采用现场土耕法研究草炭对陈化油泥强化生物降解的影响。经过26个月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草炭能显著提高陈化油泥的生物修复效果。陈化油泥中总石油烃(TPH)的降解率为38.9%;其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盐碱浓度显著降低(pH由8.7降至6.9,全盐量由20.3g/kg降至7.3g/kg),有机质浓度增加17.3%,有效态氮、有效态磷、有效态钾营养元素浓度显著增加;与陈化油泥自然衰减结果相比,草炭强化生物修复能提高微生物数量和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Adding organic amendments to stimulate the biodegradation of pesticides is a subject of ongoing interest. The effect of sewage sludge on the bioremediation of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 and hexachlorocyclohexane(HCH) contaminated soil was investigated in bench scale experiments,and intermittent aeration strategy was also used in this study to form an anaerobic–aerobic cycle. Bioremediation of DDT and HCH was enhanced with the addition of sewage sludge and the intermittent aeration. The removal rates of HCH and DDT were raised by 16.8%–80.8% in 10 days. Sewage sludge increased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from 6.2 to218 g/kg,and it could also introduce efficient degradation microbes to soil,including Pseudomonas sp.,Bacillus sp. and Sphingomonas sp. The unaerated phase enhanced the anaerobic dechlorination of DDT and HCH,and anaerobic removal rates of β-HCH,o,p′-DDT and p,p′-DDT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removal rates,but the content of α-HCH declined more in the aerobic phase.  相似文献   

15.
活性污泥厌氧Fe(Ⅲ)还原氨氧化现象初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祥  林兴  杨朋兵  黄勇  刘恒蔚 《环境科学》2016,37(8):3114-3119
采用常规化学分析和微生物群落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监测技术,探究了厌氧条件下活性污泥中Fe(Ⅲ)还原氨氧化(Feammox)反应的存在及微生物群落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当反应器运行至第24 d时NH_4~+发生转化,同时检测到NO_3~-和Fe(Ⅱ)的生成,表明活性污泥中存在着Fe(Ⅲ)还原NH_4~+氧化反应,产物主要为NO_3~-和Fe(Ⅱ),并伴随少量N_2生成.经过84d培养,氨氮最大转化量达29.85 mg·L~(-1),转化率为59.7%,出水NO_3~-最高值达24.56 mg·L~(-1).活性污泥中Feammox为产酸过程,体系中p H值下降.整个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条带分布发生变化,参与活性污泥中Feammox反应的部分群落在培养过程获得保留,部分优势菌群获得富集.  相似文献   

16.
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制模拟生活污水,利用SBR反应器,研究了系统内分别投加细土和厌氧颗粒对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能促进好氧颗粒的形成,投加细土的反应器运行3周后得到粒径0.4~0.5 mm的颗粒,投加厌氧颗粒的反应器15 d后即获得平均粒径0.8 mm的颗粒,而空白试验运行1个月后颗粒化启动成功,平均粒径仅为0.3 mm。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培养出的好氧颗粒结构致密,孔隙率高,颗粒外表面存在大量杆菌和丝状菌。  相似文献   

17.
To reduce excess sludge, a Tubificidae reactor was combined with an integrated oxidation ditch with vertical circle (IODVC), and a new integrated system was develope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 pilot-scale of this integrated system was tested to investigate the sludge reduction with Tubificidae and the impact on effluent quality and sludge production. The dominant worm was Branchnria Sowerbyi in the Tubificidae reactor after inoculation of Branchnria Sowerbyi and Limnodrilns sp., and the maximal volume density of wet Tubificidae in vessels of the Tubificidae reactor was 17600 g/m3. Two operational modes, treating the excess sludge (first mode) and the returned sludge (second mode) of IODVC by the Tubificidae reactor, 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cess sludge reduction rate was 46.4% in the first mode, and the average sludge yield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was 6.19×10-5 kg SS/kg COD in the second mode. Though the sludge returned to IODVC via the Tubificidae reactor, it had little impact on the effluent quality and the slud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ODVC. No new type of recalcitrant substance in the supernatant was discharged into the environment when the sludge was treated by Tubificida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no significant changes occurred on the viscosity, specific resistance, and the floc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sludge.  相似文献   

18.
EGSB是在UASB反应器基础上发展的新型砂氧反应器,目前的研究较少。厌氧污泥及膨胀污泥床是EGSB反应器启动的基础,笔者通过具体实验.探讨了EGSB反应器接种污泥的选择、培养过程,分析了影响膨胀污泥床形成及稳定的因素,包括接种污泥本身的原因以及反应器布水方式的影响,并在实验中进行了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潘碌亭  王键  罗华飞 《环境科学》2009,30(11):3324-3328
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以高浓度羧甲基纤维素(CMC)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中温条件下UASB反应器的启动、颗粒污泥特性和废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接种颗粒污泥与消化污泥的混合泥进行培养,并逐步提高进水CMC废水浓度,运行80 d后,可实现UASB反应器的启动;当进水COD值达到4 000 mg/L,容积负荷6.86 kg/(m3.d),COD去除率在80%以上;反应器内污泥实现颗粒化,且颗粒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