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利用设置在上海市中心城区交通主干道旁的路边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18年1—12月的连续观测数据,研究苯系物(BTEX)污染水平、变化特征以及其与CO、NO x和气象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BTEX小时均值为0.10~169.38μg/m^3,年均值为(13.66±0.14)μg/m^3,甲苯占比最高。ρ(BTEX)受污染源排放强度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大,其日变化呈单谷型,冬季值比夏季高。BTEX各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同源性,ρ(苯)/ρ(甲苯)为(0.49±0.01)。BTEX与机动车尾气主要成分CO、NOx呈正相关,与风速负相关。其值低于北京、南京、郑州、杭州和西安等城市。 相似文献
2.
车辆限行前后奥运场馆附近空气中苯系物污染特征与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好运北京\"体育赛事车辆限行前后对北京奥运场馆,即四环路健翔桥附近空气中的6种苯系物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被测空气的苯系物中甲苯所占比例最大,为32.1%~42.5%,限行后总苯系物平均质量浓度降低了近47%。车辆限行前后,苯系物呈现类似的日变化规律,在交通早、晚高峰时出现峰值。限行前苯系物处于累积状态,日最高值出现在18点,限行后苯系物处于扩散状态,日最高值出现在8点。苯系物来源解析表明,整个交通管制期间苯/甲苯浓度的比值为0.49~0.55,且各苯系物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证明被测空气中苯系物具有良好的同源性,均来自汽车尾气。限制车流量可有效降低空气中苯系物浓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了地下车库空气中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的浓度并于不同时间段采集地下车库的空气样品,研究了地下车库内苯系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实验色谱条件下,用外标法测定苯系物的准确度较高,回收率为90%~110%;②苯系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周期性,苯系物单体浓度与总量浓度随时间的分布特征相似,表现为早晨的浓度大于中午及傍晚;③苯系物总量和单体浓度远远高于室外;④地下车库苯系物浓度低于中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但检测结果表明地下车库存在苯系物的污染,长期累积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区大气环境中苯系物的污染状况及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青岛市大气环境中苯系物的污染状况和变化规律,青岛市大气中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9.20土1.21、9.80±1.18、2.62±0.256、7.09士0.71/m3/m3,年变化规律是以冬季最高,昼夜变化规律是苯在630~830和1630~1830时间内有两个峰值,与一氧化碳的变化规律相吻合,在苯系物中以苯和甲苯的相关性最好,青岛市苯系物中苯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外.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HJ 584-2010)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重新确定了方法检出限,使方法检出限更为合理;通过实验室计算出方法检测的浓度范围;改变了样品保存条件,使样品的保存周期更长,便于分析。 相似文献
6.
7.
8.
于2020年8月和11月,在中国西南某化工园区周边6个采样点采集环境空气样品,对5种典型苯系物(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对二甲苯)和7种典型卤代烃(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化碳、四氯乙烯、三溴甲烷、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进行研究,明确了区域典型苯系物和卤代烃(BSHs)的污染特征,并评估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化工园区周边环境空气中苯系物检出率均 60%,卤代烃中除三溴甲烷、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外,检出率均 50%。苯系物和卤代烃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14~11.19μg/m~3和0.30~10.86μg/m~3。BSHs的浓度夏季低于冬季,这可能与人为的季节性燃烧源有关。苯、四氯化碳和四氯乙烯超过国际WELL建筑标准v2,全年超标率分别为3.33%,8.33%和11.67%。BSHs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均为成人儿童,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总风险分别为1.87×10~(-2)和1.26×10~(-2),处于可接受水平;成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分别为1.76×10~(-3)和1.19×10~(-3),处于不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9.
光离子化检测器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快速测定空气中苯系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使用光离子化检测器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直接测定空气中mg/m3级苯系物(苯、甲苯、乙苯、邻、间、对位的二甲苯及异丙苯)的快速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00mg/m3,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方法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9~12.5%(5mg/m3),3.4~7.9%(30mg/m3),方法最低检测限达0.2~1.0mg/m3。 相似文献
10.
用活性炭吸附空气中有机物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二硫化碳解吸后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各组分线性响应良好,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灵敏度高,检出限在0.01~0.03μg/ml之间;回收率在82.4%~105.8%之间。苯、甲苯、二甲苯均未超过GB 16297—1996中规定的0.5、0.3、1.5mg/m3,也未超过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中规定的0.4、2.4、1.2mg/m3,苯乙烯浓度也远小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的一级标准3.0mg/m3,虽然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大气环境均能检测出苯系物,但都在国家相关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采用设置在上海市中心城区交通主干道旁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18年1—12月的观测数据,分析黑碳气溶胶(BC)污染特征及其与PM_(2.5)、SO_2、NO_x、CO、O_3、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和气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内,BC小时均值为(3 038±22) ng/m~3,ρ(BC)在ρ(PM_(2. 5))中占比为(11. 48±0. 12)%。日内ρ(BC)变化呈双峰型,各月份之间ρ(BC)变化不大。ρ(BC)与风速呈负相关,与PM_(2. 5)、NO_x、CO、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奎屯市6条主要交通干线3年的交通噪声监测与分析,得出各条道路车流量、车型、车速和路况的差异。使交通噪声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各交通干道交通负荷不是很重,但二侧噪声污染却比较严重,而且污染水平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3.
The City of Amman, Jordan, has been subjected to persistent increase in road traffic due to overall increase in prosperity, fast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economy, travel and tourism.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raffic noise pollution in Amman. Road traffic noise index L
10(1 h) was measured at 28 locations that cover most of the City of Amman. Noise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these 28 locations two times a day for a period of one hour during the early morning and early evening rush hours,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 barrier. The Calculation of Road Traffic Noise (CRTN) prediction model was employed to predict noise levels at the locations chosen for the study. Data required for the model include traffic volume, speed, percentage of heavy vehicles, road surface, gradient, obstructions, distance, noise path, intervening ground, effect of shielding, and angle of view.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the minimum and the maximum noise levels are 46 dB(A) and 81 dB(A) during day-time and 58 dB(A) and 71 dB(A) during night-time. The measured noise level exceeded the 62 dB(A) acceptable limit at most of the locations. The CTRN prediction model was successful in predicting noise levels at most of the locations chosen for this investigation, with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s for night-time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3—2016年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和再分析资料,提出上海地区海陆风判断标准,统计了该地区的海陆风发生规律。同时,结合地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海陆风环流对臭氧(O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地区的海陆风发生频率在3—8月份较高,与海陆温差年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海风通常开始于当地时间9:00前后,结束于20:00前后,最大风速出现在15:00前后,平均风速为3. 9 m/s;海陆风发生时O3质量浓度峰值被抬高(16μg/m3),且峰值出现时间延后;海陆风的影响可深入上海内陆青浦淀山湖地区,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程度沿海大于内陆。 相似文献
15.
2002~2006年青岛市环保局与瑞典国际开发合作署合作开发了青岛市空气环境质量管理系统,建立青岛市海上交通源大气污染排放清单是其中的一项子专题,范围涉及青岛沿岸分布的港口,重点考虑船舶停泊港口及航线过程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划分了20条航线。建立的青岛市海上交通源大气污染排放清单在开发的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EnviMan复合源大气扩散模型中得到较好应用,实现了对沿海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空间模拟测算,解析出大气污染排放清单建立年度青岛市港口、航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市区环境空气中的SO2、NOX浓度贡献分别约占8.0%、12.9%。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