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化肥厂含氮废水的生物硝化处理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毓仁 《化工环保》1995,15(3):136-140
用维纶软性纤维作填料,进行了生物膜法三级硝化处理化肥厂含氮废水的试验,TKN的去除负荷最高可达0.377kg/m^3.d,总硝化率可达93%。三级硝化后,出水中Urea-N〈3mg/L、NH3-N〈17mg/L。若投加痕量Mg^2(50μg/L)可以促进尿素的水解 。  相似文献   

2.
制胶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制胶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气浮预处理,使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然后通过生物接触氧化和活性炭吸附处理,出水COD为92mg/L,挥发酚0.050mg/L,甲醛未检出,水质清澈透明、无色无臭。为制胶废水的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固定化光合细菌处理催化裂化与加氢废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28L柱式反应器内,沼泽红假单胞菌经软性纤维固定后,连续处理炼油厂催化裂化与加氢废水(此前已经过汽提和厌氧消化预处理)。当反应器进水COD为470mg/L、废水停留时间为70h时,出水分离出菌体后,COD小于100mg/L。建立了该处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其参数Ks=29.8mg/L,μm=0.01h-1。  相似文献   

4.
用离心萃取器处理硝基酚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慎文 《化工环保》1994,14(2):111-113
用离心萃取器处理硝基酚废水1前言硝基酚及其钠盐是染料、医药和农药的重要中间体,在它们的生产过程中排出含酚浓度达几千mg/L的废水,这些废水具有较强毒性,如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将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工厂大都采用一级溶剂萃取后接生化处理的方法处理会酚...  相似文献   

5.
炼油废水生物脱氮中间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炼油废水中氮氮的生物降解用两种工艺进行了中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正常工艺条件下,O/O工艺处理后出水中NH3-N〈25mg/L,COD〈40mg/L,油〈5mg/L;A/O工艺处理后出水中NH3-N〈20mg/L,COD〈50mg/L,油〈5mg/L,NO^3-N〈10mg/L。  相似文献   

6.
两段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甲胺磷生产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湘梅  高明华 《化工环保》1994,14(4):225-229
介绍了两段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甲胺磷生产废水的试验情况。胺化废水脱氨后与甲基氯化物废话水按比例混合并稀释后,进行两段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当进水COD300mg/L、有机磷800mg/L左右时,出水COD<200mg/L,有机磷<25mg/L。  相似文献   

7.
喷射溶气回流浮选工艺处理含油废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喷射溶气回流浮选工艺处理含油废水,替代原来的全加压溶气浮选工艺,提高了浮选过程的处理效果,增强了系统的抗负荷冲击能力,浮选出水油含量由原来的〈40mg/L降至〈20mg/L,COD由原来的〈150mg/L降至〈110mg/L。  相似文献   

8.
赖氨酸生产废水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庄镇民 《化工环保》1994,14(1):6-11
采用调节废水pH的方法,使废水中高浓度的蛋白质胶体沉淀下来,沉淀物可用来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与沉淀分离后的废水再经厌氧生化、好氧接触氧化及气浮处理后,出水COD<200mg/L、BOD<20mg/L、SS<70mg/L、色度<100倍,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
树脂吸附法处理硝基苯和硝基氯苯生产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张全兴  王勇 《化工环保》1997,17(6):323-326,345
研究了用CHA-111树脂吸附处理硝基本和硝基氯苯生产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当废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含量为639mg/L时,CHA-111树脂的工作吸附容量为126mg/mL,处理水量为190BV,处理后硝苯类化合物的浓度〈5mg/L,去除率〉99%;采用异丙醇作脱附剂;表明该树脂的吸附与脱附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含荧光渗透剂废水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彩梅  余华端 《化工环保》1998,18(3):158-160
采用氧化-混凝法处理含荧光渗透剂的有机废水,可将废水中的COD从750mg/Lb降到140-145mg/L。  相似文献   

11.
闫茜  王立章  李鹏  田娟  芦兆青 《化工环保》2013,33(6):545-548
以瞬时电流效率和电耗为衡量标准,对填充活性炭、涂膜活性炭和石英砂3种填料的废水处理三维电极体系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的瞬时电流效率最高、电耗最低;3种填料对苯酚的选择性氧化系数依次为0.63,0.57,0.46,表明3种填料对苯酚的降解能力依次降低;在初始苯酚质量浓度为600mg/L、Na2SO4质量分数为3%、电流为1A、进水流量为0.60L/h的条件下,以活性炭作为填料,苯酚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80.52%。  相似文献   

12.
微波催化氧化法处理富马酸废水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在活性炭与Fenton试剂存在下,用微波辐射处理多次铁碳微电解处理后的富马酸废水,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在100mL水样中,活性炭用量为1.0g、双氧水用量为1.0mL、废水pH为3、微波加热时间为10min、辐射功率为350W的条件下,可以使富马酸废水的COD从300mg/L降至96.6mg/L。  相似文献   

13.
建筑涂料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混凝沉淀-芬顿试剂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工艺对建筑涂料生产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用硫酸铝作混凝剂,投加量为500mg/L:芬顿试剂法处理的废水pH为6.0,H2O2/COD值为4.0,FeSO4投加量为1540mg/L,氧化反应时间大于4h;活性炭投加量为0.2g/L时,处理后出水COD小于100mg/L。  相似文献   

14.
微波催化氧化法处理甲基橙废水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采用微波催化氧化法处理模拟甲基橙废水,考察了微波功率、辐射时间、H2O2用量、活性炭用量对甲基橙去除率的影响。在微波功率630w、辐射时间9min、H2O2用量10mL/L,活性炭用量10g/L的条件下,甲基橙的去除率达到90%左右,并对实际染料废水、炼焦废水、炼油废水、餐饮废水进行了处理,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泥法A/O生物脱氮工艺处理腈纶废水和炼油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昭文 《化工环保》1998,18(1):41-47
采用泥法A/O生物脱氮工艺处理腈纶废水和炼油废水,出水中COD〈100mg/L,NH3-N〈15mg/L。但进水中油〉20mg/L,NH3-N〉700mg/L或SCN^-〉70mg/L时,将对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介绍了1年来的运行情况,探讨了系统受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活性炭/H2O2催化氧化-絮凝法预处理化工有机废水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用活性炭作催化剂、H2O2作氧化剂催化氧化预处理高浓度化工有机废水,考察了各种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H2O2加入量为0.8mL/L、活性炭与H2O2质量比为0.7、废水pH为4的条件下,反应120min后,调废水pH至8,加入絮凝剂聚合氯化铝进行絮凝沉淀,废水COD去除率达70%以上,色度去除率达80%以上。通过色谱-质谱仪对处理前后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活性炭/H2O2催化氧化-絮凝法预处理化工有机废水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以Ti板为阴极、Ti/IrO2-Ta2O5电极为阳极,采用三维电极法处理六硝基茋生产废水。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电解电压8 V,电解时间4 h,极板间距5 mm,初始废水COD=3 120 mg/L,m(玻璃珠)∶m(活性炭)=1∶3(选定活性炭的质量为5.0 g),ρ(硫酸钠)=500 mg/L。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废水COD去除率为36.5%。  相似文献   

18.
颗粒状污泥活性炭流化床吸附处理含铜矿山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祥云  朱泮民 《化工环保》2013,33(4):312-315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原料,通过高温热解制备了颗粒状污泥活性炭吸附剂。在自制的流化床吸附装置上研究了该吸附剂对含铜矿山废水的吸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废水pH6、吸附剂加入量15g/L、废水循环流量6.0L/min、吸附时间120min的最佳吸附条件下,废水中Cu2+去除率达98.2%。  相似文献   

19.
铁屑微电解法深度处理油田钻井污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化学混凝-铁屑微电解法深度处理钻井污水。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铁屑与活性炭的质量比为0.5,反应时间为2h,污水pH为1.0,温度为常温,反应后用石灰乳调节污水pH至12。处理后钻井污水COD可由原水的8065mg/L降至430mg/L,COD去除率大于94%,色度去除率达100%,达到国家综合污水三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