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两性(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修饰磁化炭分别以质量分数0、1%和2%加入嘉陵江流域(川渝段)内苍溪(CX)、南部(NB)、嘉陵(JL)和合川(HC)沿岸土中,考察各混合土样对Cu2+的等温吸附和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混合土样对Cu2+的最大吸附量为58.36 mmol/kg~366.85 mmol/kg,添加等量两性磁...  相似文献   

2.
通过添加质量比1%的生物炭(空心莲子草制备)、生物炭负载两性黏土两种材料改良川东北地区嘉陵江、渠江和涪江沿岸土壤,探索环境因素对改良土壤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各改良河岸土样pH值为5、离子强度为0.05 mol/L、温度40℃时对Cu2+的吸附量达到最高,最大吸附量(qm)为85.38 mmol/kg~257...  相似文献   

3.
采用无机酸和有机酸改性莲子草生物炭,分析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对生物炭吸附抗生素的影响,并在最佳环境条件下对比不同生物炭对抗生素的等温吸附特征.结果显示:生物炭对抗生素的吸附量均随pH值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最适pH值为6;生物炭对抗生素的吸附量随着温度升高和离子强度的降低而升高.相同平衡浓度下,生物炭对3种抗生素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对抗生素的最大吸附量在2.11 mmol/kg~4.78 mmol/kg范围内,吸附能力依次表现为有机-无机复合改性>无机改性>未改性,抗生素被吸附量大小依次为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  相似文献   

4.
以花生秸秆与农村污水污泥为原料,在不同热解温度、热解时间、秸秆和污泥配比条件下制备生物炭,并对制得的生物炭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通过吸附试验考察生物炭对重金属离子Cu2+、Pb2+、Cr6+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热解温度为400℃、热解时间为4h时,纯秸秆制备的生物炭为最佳,该条件下生物炭的产率为3591%,灰分为2849%,制得的生物炭对Cu2+、Pb2+、Cr6+的吸附量分别为2138mg/g、1765mg/g、2107mg/g。  相似文献   

5.
生物炭在土壤中的老化及其吸附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生物炭在土壤中的老化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和结构表征在土壤中发生变化是其老化机制,生物炭的特性、土壤特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共同影响着生物炭的老化。总结了老化生物炭在土壤中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生物炭在老化过程中理化性质和结构表征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炭-土壤体系对重金属的吸附,并且吸附能力因老化方式和重金属不同而存在差异。提出了开展多种重金属共存条件下老化生物炭的吸附效果和机理研究、针对生物炭田间实际老化过程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行为开展季节性和多年长期观测研究,以及对生物炭修复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在生物炭老化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开展综合、长期的跟踪研究与评估等展望。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生物炭制备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物炭修复与改良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提出了开展生物炭在实际矿区污染场地的长期性与稳定性行为研究,以及探讨生物炭与不同土壤改良剂的优化组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水文地质条件、地貌环境和地球化学环境等3个方面,综述了岩溶环境对多环芳烃(PAHs)迁移转化的影响。针对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包括不同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岩溶系统的对比研究、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岩溶系统快速流和慢速流对PAHs迁移的贡献、碳酸盐岩与PAHs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有机质对PAHs迁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特殊风场条件对太湖蓝藻水华迁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温、微风气象条件下,适宜蓝藻水华形成。在特殊非均一风场的驱动下,太湖蓝藻水华迁移过程与被均匀风场驱动有所不同。选取太湖典型风向进行分析,并采用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对表面非均一风场条件下的风生流流场及水质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特殊非均一风场的驱动下,当太湖蓝藻浓度较高时,容易在西部湖区特别在竺山湖、梅梁湾湾内、岸边及湾口聚集,形成水华暴发,这有助于研究太湖污染物及蓝藻水华的输移及空间分布和机理。  相似文献   

9.
以黄葛榕落叶中可溶性有机质(DOM)和不可溶性有机质(NDOM)为研究对象,分析用DOM、NDOM和DOM+NDOM改良碱性(Al-P)、中性(Ne-P)和酸性紫色土(Ac-P)后,土中Cu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各改良紫色土中离子交换态Cu含量均明显降低,碳酸盐结合态Cu含量基本保持不变,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Cu含量均逐渐增加。老化后,供试改良紫色土中Cu表现为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离子交换态的趋势,Cu迁移能力整体降低,降低幅度为44.22%~68.99%。  相似文献   

10.
11.
The concentrations of lead, cadmium and copper in roadside soil and plants in Elazig, Turkey were investigate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distances of 0, 25 and 50 m from the roadside. The concentrations of lead, cadmium and copper were measured by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FAAS). A slotted tube atom trap (STAT) was used to increase the sensitivity of lead and cadmium in FAAS. Lead concentrations in soil samples varied from 1.3 to 45 mg kg−1 while mean lead levels in plants ranged from120 ng g−1 for grape in point-4 to 866 ng g−1 for apple leaves in point-2. Lead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considerable contamination in both soil and plants affected from traffic intensity. Overall level of Cd in soil samples lies between 78 and 527 ng/g while cadmium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vegetations varied in the range of 0.8–98.0 ng g−1. Concentrations of copper in soil and plant samples were found in the range of 11.1–27.9 mg kg−1 for soil and 0.8–5.6 mg kg−1 for plants. 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 (SRM) was used to find the accuracy of the results of soil analyses.  相似文献   

12.
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统计学相结合,以土壤Cu含量为研究对象,选取常用的反距离权重(IDW)法、径向基函数(RBF)法、普通克里格(OK)法、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插值(EBK)及带障碍的核插值(KIB)法进行建模,用平均误差(ME)、标准化平均误差(MSE)、均方根误差(RMSE)及同一系数(AC)对各方法的性能进行定量评价,分析5种插值方法对复杂地形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方法的预测精度有一定差异,KIB法预测结果的RMSE最小,AC值最高,更适用于复杂地形,能基于研究区实际情况产生详细、合理的预测图,具有较好的精度和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当前针对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及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归纳了纳米材料、生物炭和表面活性剂等新兴修复材料的优缺点及应用情况。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开展联合修复技术、复合材料修复技术及土壤修复技术风险防范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珠海码头作为调查船舶防污漆使用影响的对象,分析了珠海周边海域码头内表层沉积物与海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以Cu元素为讨论重点,对其进行污染程度与潜在生态危害的评估。结果表明,码头内表层沉积物中Cu含量明显高于码头外沉积物,离市区较近的香洲码头和金沙滩码头内沉积物受到中等至较高程度的Cu污染,海岛东澳岛码头海水易流通,因此受污染程度较低。使用Ha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进行评估的结果为低潜在生态危害,但码头内海水中Cu元素含量已高于生态安全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