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介绍了煤矿高悬浮物高矿化度矿井水的水质特点、处理工艺、主要处理设施、运行效果和经济效益.根据某矿矿井水处理要求,首先采用预沉、澄清和过滤工艺去除矿井水中的悬浮物,然后采用超滤和反渗透工艺去除矿井水的矿化度.工程运行实践表明:工艺合理、稳定可靠、出水水质好、操作管理简单,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徐庄煤矿矿井水水质的分析,阐述了高矿化度矿井水的处理方法,并最终确定了以反渗透工艺为主的深度处理工艺及相关设计参数。矿井水经深度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3.
高矿化度矿井水已成为煤矿废水污染的难题,高矿化度矿井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已成为工矿企业的关注热点。本文通过对电渗析、反渗透及结晶零排放处理技术的对比,总结出其在矿井水处理中的最佳适用范围。并对高矿化度废水零排放新技术技术提出技术展望。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徐庄煤矿的高矿化度矿井水的水质特点及处理工艺。介绍了矿井水处理工程设计与运行效果。采用多介质过滤和活性炭过滤前处理工艺及反渗透的脱盐处理工艺。运行实践表明:工艺合理、稳定可靠、出水水质好、操作管理简单,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煤矿高矿化度矿井水的主要深度处理技术及它们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并举例说明了这些深度处理技术目前的运用现状。结合实际情况,说明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选择反渗透技术在矿井水脱盐的优势以及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煤矿高矿化度矿井水对地表环境的污染,实现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在地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将高矿化度矿井水零排放处理势在必行。根据高矿化度矿井水水质特征和处理要求,介绍了预处理、浓缩、蒸发分盐等技术现状;其中,预处理技术包括除悬浮物、除铁锰、除有机物、除硬除硅技术,浓缩技术包括膜浓缩技术和蒸发浓缩技术,结晶分盐技术包括膜法分盐及热法分盐技术。结合不同类型的高矿化度矿井水水质和现有处理技术,给出三个高矿化度矿井水零排放处理工艺案例,包括进水和出水水质、处理规模、工艺流程和运行成本等。最后,建议根据不同类型高矿化度矿井水,制定零排放处理技术标准,形成技术体系;研发高效预处理除硬技术,开发抗污堵膜材料,提高膜浓缩倍率,降低投资与运行成本;有条件的矿区开展同类型高矿化度矿井水区域联合治理,浓盐水区域联合治理,杂盐资源化区域治理,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淮南矿区矿井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淮南矿区淮河以北矿井水中含有以氯化物为主的高矿化度矿井水的水质特点,在原有净化处理设施的基础上,设计了以叠片过滤、超滤与反渗透相结合的深度处理工艺,并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该工艺各单元的技术参数及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矿井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改善出水水质,天池煤矿对矿井水处理系统进行了改造升级。该工程的矿井水净化处理采用以混凝澄清为主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采用超滤和反渗透相结合的处理工艺,从而使净化处理后的出水全部达到排放标准,深度处理后出水全部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系统的工艺选择、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和主要设备,同时对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运行实践表明,该工程所采用的工艺合理、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维修简单,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矿井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改善出水水质,天池煤矿对矿井水处理系统进行了改造升级。该工程的矿井水净化处理采用以混凝澄清为主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采用超滤和反渗透相结合的处理工艺,从而使净化处理后的出水全部达到排放标准,深度处理后出水全部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系统的工艺选择、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和主要设备,同时对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运行实践表明,该工程所采用的工艺合理、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维修简单,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煤矿矿井水主要处理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处理煤矿矿井水达标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洁净、含悬浮物、酸性和高矿化度矿井水的主要处理工艺和方法以及技术要点,为矿井水综合利用指出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矿化度矿井水脱盐技术应用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中国主要的水处理脱盐技术,包括化学药剂法、离子交换法、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并列举了各技术在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实际经验表明化学药剂法、离子交换法和蒸馏法在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中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电渗析技术脱盐效率高,适用于处理含盐量在500 mg/L~4 000mg/L的矿井水,反渗透技术脱盐效率高,应用范围广,既能够处理含盐量4 000 mg/L以下的矿井水,也能够处理含盐量10 000 mg/L的矿井水,是现阶段中国高矿化度矿井水脱盐的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常规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分质供水和终端除盐两种新方案,以实例进行了经济分析,认为“分质供水,建立矿区小型脱盐段质饮用水站,桶装供应”经济可行,这在其它特殊矿井水饮用处理中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某煤矿矿井水水质资料,结合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工艺原理,阐述了有机物相对较高的含悬浮物矿井水的处理工艺;列举了主要构筑物数量、规格及主要设备数量、材质、型号等参数;经济效益分析表明,该污水站直接运行成本约为0.668元/t。  相似文献   

14.
由于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显著高于海水,因此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RO)系统面临比海水淡化RO系统更加严重的污堵问题。为了有效预测和控制RO膜的污堵,需要对RO系统进水污堵潜势进行全面评价。从颗粒物/胶体污堵、无机结垢、有机污堵和生物污堵4个方面,分析了目前RO系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常用的进水污堵潜势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特点。针对颗粒物/胶体污堵和无机结垢,实际工程中的潜势评价与控制方法已经相对成熟。然而,目前污水再生处理RO系统的工程设计中尚无针对有机污堵和生物污堵的指标。现有研究表明,在污水再生处理RO系统中,当进水ρ(DOC)<4 mg/L时,RO膜的污堵速率显著降低,可将该数值作为RO系统进水水质设计的参考。除有机物总量外,还应综合考虑有机物分子量和亲疏水性-酸碱性等组分特性,大分子、疏水中性和酸性物质更容易沉积于RO膜面导致污堵。在生物污堵方面,现有的针对进水生物量和生物膜生长速率(BFR)的指标均不能有效反映进水的生物污堵潜势,因此,生物污堵的预防和控制,仍是未来RO系统污堵防控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中小规模反渗透(RO)系统处理高硬度水时往往采用投加阻垢剂、降低回收率来减少碳酸钙在膜上结垢的风险,该系统操作参数主要是阻垢剂投加量和系统回收率。目前许多反渗透系统是凭借经验或生产厂家的建议来确定这2个参数,缺少科学、快速的求解方法。就这2个参数的确定提出了便捷办法。  相似文献   

16.
膜法处理淮南矿区矿井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淮南矿业集团公司淮河以北矿区矿井水的水质特点,通过膜法处理矿井水试验,研究采用超滤、反渗透及纳滤处理矿井水的效果及工艺参数等,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提出叠片过滤+超滤+反渗透是矿井水深度处理经济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叶舟  王敏 《环境工程》2011,29(6):128-131
采用超滤/反渗透双膜法工艺处理浙江绍兴某纺织企业的印染废水并回用,工程实践结果表明系统运行良好。经过该工艺处理后,出水COD及色度几乎检测不出,电导率小于22μS/cm,浊度小于0.1NTU,COD去除效率达到99%以上,色度及浊度的去除率均接近100%,对盐分的去除率在99%以上,总回用率达到85%。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能满足印染企业分级回用要求,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8.
膜污堵是阻碍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RO)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突出问题。前期研究表明,RO系统常用的氯消毒预处理会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分泌特性发生显著改变,从而引起严重的生物污堵。为优化污水再生处理RO系统的预处理工艺选择,该研究全面考察了紫外线消毒对再生水中细菌的生长、群落结构和分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线剂量为20,40,80 mJ/cm2时,对膜生物反应器出水中细菌的灭活率分别可达1log、3log、4log。紫外消毒后,存活细菌再培养时其生长迟滞期变长,稳定期细菌数量在紫外线剂量为40,80 mJ/cm2时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8.6%和19.2%。高紫外线剂量下(40,80 mJ/cm2),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詹森菌属相对丰度有所增加。分泌特性方面,细菌胞外多聚物含量随紫外线剂量升高先减少后增多,且其中大分子物质增多,并表现出更强的RO膜污堵潜势。  相似文献   

19.
程文  柴绪春  耿震 《环境工程》2011,29(1):92-94
介绍东海县生活垃圾填埋场概况、填埋作业及渗滤液处理设计。设计中,根据填埋场有限的库容及国内一些垃圾填埋场填埋作业的不足,因地制宜,优化了填埋覆盖方式,提高填埋场利用率。渗滤液处理采用MBR+NF+RO组合工艺,技术先进、出水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认真分析、总结国内外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应用了土壤学、微生物学、采矿学、农林学、环境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排土场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林木生长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排土场植被特征和植被恢复措施。排土场以保护为主。并通过比较不同生境、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对主要复垦植被的影响,以及主要复垦植被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平庄矿区露天煤矿人工植被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