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风险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太湖流域及其一级水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2005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分类图等为基础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变化、转移矩阵、GIS叠加分析、土地利用综合转换速率、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风险效应系数等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太湖流域及其不同一级水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在计算相关中间参数的基础上,从景观尺度计算得到了太湖流域及其不同一级水生态功能区景观生态风险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太湖流域及其不同一级水生态功能区景观生态风险差异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分析了各区景观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效应关系,从而为流域不同水生态功能区差异化水生态保护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综合利用空间信息获取和分析技术是提取广州城市建筑物信息的有力手段,对遥感影像数据SPOT5进行图像处理,根据影像特征和广州实际情况设定分类原则进行目视解译分类成高、中、低层三类建筑物;在GIS中按分类编码建立高度类别和功能类别统一的图层属性数据表;最后分配各地块中不同类型建筑物的权重,加权求得建筑物占地面积.  相似文献   

3.
基于APACK的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研究区2001年Landsat7ETM+遥感影像资料,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手段,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APACK分别从景观生态类型面积统计、景观水平指数、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及斑块类型间水平指数定量化分析了2001年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研究区1987年和1994年的景观格局指数进一步探讨了关于格局指数间的相关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景观具有典型的“基质-廊道-斑块”结构特征;②研究区景观具有较高破碎化、较低多样性及粗糙质地特征,景观稳定性差;③各景观格局指数相互之间并不完全独立,有些指数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辽河三角洲地区实际情况分别对该地区1988、1998、2008年3期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解译,系统地获取地区景观格局状况,分析动态变化特征,并运用CA-Markov模型对未来湿地景观格局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1988-2008年辽河三角洲地区湿地景观格局随时间变化明显。具体表现在自然景观类型面积不断减小,人为景观类型面积不断增大;近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剧烈,内陆地区景观格局变化趋于稳定;同时通过CA-Markov模型对2018年景观格局进行预测可以发现景观格局未来将继续向人为驱动方向发展,人类活动将对该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长汀县植被覆盖度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江洪  王钦敏  汪小钦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1):126-132,166
遥感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关键在于:一是植被指数的选择,二是植被指数转换方法。针对中国南方多山的特点,论文提出了能较好地削弱影像中山体阴影、土壤背景、岩石、建筑用地等地物对植被覆盖度信息干扰的复合植被指数V BSI;在植被指数转换方法上,采用混合像元法,对福建省长汀县1994年和2003年的遥感影像进行了植被覆盖度的估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VBSI进行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影像阴影信息的干扰作用可以被削减为NDV I的50%,基于VBSI的混合像元法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总体精度达到80%以上;动态监测表明,从1994至2003年研究区高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150.47km2,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提高了4.9个百分点,据调查,这与近年来长汀县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景观类型与景观格局演变对洪泽湖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Landsat序列遥感影像数据解译进行了景观类型分类,分析了2008—2018年洪泽湖16个监测点位水质数据变化特征,从流域尺度研究了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演变对湖区水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洪泽湖区主要水质风险指标为总氮(TN)和总磷(TP),淮安南区域TN和TP浓度较高.2000年之前洪泽湖流域内景观类型主要为旱地(43.3%),2000年后主要景观类型逐渐转变为水田(37.7%)和建设用地(23.6%).建设用地、水田、入湖河流、围圩和围网养殖面积与湖区TN和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林地和草地面积与TN和T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围圩养殖面积对TN浓度变异解释度最高,建设用地面积对TP浓度变异解释度最高,分别为47.6%和43.2%.近20年洪泽湖流域景观破碎度增大,斑块密度指数(PD)和蔓延度指数(CONTAG)与湖区TN、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建设用地、围网和围圩养殖面积增加以及景观破碎化增强与湖区TN和TP浓度上升密切相关.减少围圩和围网养殖的面积比例,控制建设用地和水田规模,降低生态空间景观破碎度,是维护和修复洪泽湖水质安全和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7.
景观格局的改变会对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对其格局进行优化调控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重要手段。研究以怀来县为例,通过解译判读1993、2003和2013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发现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呈上升趋势,结合各景观类型在地形位上的分布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整体连通性指数(d IIC)和可能连通性指数(d PC)评价结果表明河流交汇处及水库周边等区域对景观连通性重要值最大,然后划分了景观生态维持区、景观生态恢复区、景观生态功能强化区和景观生态功能保护区,为该地区景观生态优化提供指导借鉴。  相似文献   

8.
景观格局的改变会对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对其格局进行优化调控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重要手段。研究以怀来县为例,通过解译判读1993、2003和2013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发现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呈上升趋势,结合各景观类型在地形位上的分布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整体连通性指数(dIIC)和可能连通性指数(dPC)评价结果表明河流交汇处及水库周边等区域对景观连通性重要值最大,然后划分了景观生态维持区、景观生态恢复区、景观生态功能强化区和景观生态功能保护区,为该地区景观生态优化提供指导 借鉴。  相似文献   

9.
云南澜沧江流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云南澜沧江流域1980年、1992年和2000年3期TM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进行图层代数运算,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相互转化关系;在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以景观干扰指数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度指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研究时段内不同空间范围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该流域牛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增强,耕地、林地、草地三者之间相互转化频率较高;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已导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发生显著时空差异,中级以上的生态风险主要分布于该流域的中下游,分布范围呈东南向西北方向扩展,风险较高的地区增加幅度较大.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该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各向异性较显著,自相关范围在7.5km之内.澜沧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有扩大的趋势,应加强中级以上景观生态风险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实现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快速工业化进程对土地利用方式及景观格局产生的影晌,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1989年和2013年2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判读,定量分析24 a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并结合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其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程度非常剧烈,89.3%的农业用地萎缩,其中转变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导变化类型。(2)斑块数量和最大斑块指数减少,边界密度降低,区域破碎化程度减弱,优势斑块对景观格局控制作用减小;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上升,景观格局趋于均质稳定化;蔓延度降低,斑块聚合度上升,各景观斑块团聚式分布趋势明显,连通性增强。结论:快速工业化对区域景观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园区生态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加强生态风险调控。  相似文献   

11.
遥感指数在湖泊叶绿素a反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陆地植被指数的算法,利用MODIS数据的波段组合对太湖叶绿素8浓度进行反演。探讨了差值植被指数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这三种遥感指数形式的反演效果及各自特点。MODIS数据蓝光波段和红外波段的组合是反演太湖叶绿素浓度的最佳波段组合,DVI适合于反演叶绿素浓度高的情况,RVI的反演结果两极分化明显而普适性较差,NDVI适合于反演浓度较低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天山北坡典型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监测模型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草地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生态问题。植被覆盖度作为草地退化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草地退化、荒漠化治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构建适合于天山北坡典型草地植被覆盖度监测模型,便于对草地及时、快速的监测分析,研究利用新疆阜康市2008年9月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和相应的实测数据,分别探讨5种植被指数(NDVI、RVI、GNDVI、SAVI和MSAVI)与植被覆盖度的线性和非线性(二次多项式、指数、对数以及幂函数)关系,以便获得最佳监测草地状况的植被指数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MSAVI和GNDVI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最好(P<0.01),而NDVI和RVI较差;通过5种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进行回归分析,MSAVI和GNDVI与植被覆盖度分别建立模型最佳,即:y=138.45x-1.248 2(R2=0.502 7,P<0.01)和y=2 596.66x2-561.54x+38.488(R2=0.605 3,P<0.01),精度达到90%以上。该研究结果说明不同的植被指数适用的条件不同,为今后利用3S技术深入研究荒漠退化草地植被状况的快速监测和科学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针对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影像浒苔提取中存在的植被指数自适应阈值不普适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多指数决策融合的MODIS浒苔提取算法(multi-index decision fusion,MIDF)。计算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差值植被指数(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采用局部阈值法对4个指数灰度图进行自适应阈值分割得到初始浒苔覆盖范围,通过“绝对多数投票法”对上述初始浒苔覆盖范围投票表决得到最终提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MIDF可适应不同密度的浒苔覆盖区域,且精度优于传统的NDVI、EVI、DVI和RVI自适应阈值法。本算法为无监督法,自动化程度较高,可应用于浒苔灾害遥感业务化监测。  相似文献   

14.
若尔盖亚高山草甸地上生物量与植被指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亚高山草甸地上生物量和植被指数的关系,更好服务于草地生态建设,论文利用2008年7月覆盖若尔盖地区的TM影像,分别建立了7种植被指数(NDVI、RVI、DVI、SAVI、MSAVI、PVI、GVI)与地上生物量的线性和4种非线性(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对数、幂函数)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指数(NDVI、DVI、SAVI、MSAVI、PVI、GVI)与地上生物量模型表现出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最优,再次是二次多项式模型、线性模型,相对较差的是指数模型;而基于RVI的地上生物量模型表现为指数模型最优,其次为三次多项式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线性模型。分析表明,基于RVI的地上生物量幂函数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复相关系数R2=0.817 7,精度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平均误差为6.80%,拟合精度达93.20%,根据此模型模拟出若尔盖县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布图,表明该县草地生物量东南部较高而西北部较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的植被指数是科学监测植被动态变化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在我国西南地形复杂区域,基于植被光谱特征的光学植被指数常常因大气状况及环境条件等的影响而受到很大的限制。利用云南省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AMSR2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即先进微波扫描辐射计2)双极化亮温数据,计算了云南省2013—2018年多年平均逐月微波植被指数,并选取草地、耕地、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及常绿针叶林五种典型植被类型区,对比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区各微波植被指数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光学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微波植被指数的变化幅度均较小,低频和高频微波极化差异指数(MPDI)可以反映云南省各种植被类型的季节变化规律,同时低频MPDI对植被季节变化特征的响应更显著,而低频微波植被指数(MVIA和MVIB)对草地的季节变化响应更敏感。各微波植被指数与NDVI的相关性在低矮植被区更显著,更能反映低矮植被类型随季节变化规律。总体看来,各微波植被指数能够很好地识别不同类型植被的季节变化规律,可作为光学植被指数的有力补充,用于长时序、大范围植被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天然气一期总长约466.5km,其中干线长度约369.1km,支干线长约97.4km。项目建设区域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惠州、韶关、清远和东莞6市。天然气管道建设因其工程特性、施工方式,不可避免对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植被、动物、农业等方面带来影响,其表征为景观生态的直接影响,由此带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广东省天然气一期为例,采用遥感解译和GIS分析技术进行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现状和现代地理过程等要素的组合,结合景观破碎度、多样性、优势度等指标,定量评价管道建设造成的景观生态影响。选取植被、土壤亮度、湿度、热度等指数,确立各指数权重分后,建立生态评价模型,对生态系统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管道建设可能造成的生态系统影响。评价区内景观生态类型可分为水域、旱地、水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6种,各占6.5%、9.9%、51.2%、25.2%、2.8%和4.3%,破碎度为0.298,均匀度0.743,优势度0.594;生态环境质量可分为良好、中等、较差3类,各占39.8%、26.0%和34.2%。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种类识别对于研究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铁山港红树林区为研究区域,以国产资源三号测绘卫星数据为数据源,分析区内各种红树林的光谱特性,并结合多项植被指数(RVI,NDVI,VARI和NDGI)信息,采用联合稀疏表示分类器进行红树林种类遥感识别。本文主要分析了桐花树、海漆、白骨壤、红海榄、秋茄、海桑、木榄这7种红树林种类以及陆地灌丛、泥滩、草地这些非红树林种类的几项植被指数,并结合多光谱图像的几何空间与光谱特征空间,采用联合稀疏表示算法进行红树林种类分类。利用组合光谱和4种植被指数信息进行分类可以达到最好的分类效果,总体精度为95.37%,kappa系数为0.9347。实验结果表明:光谱特征结合植被指数信息进行分类能提高分类精度,四种植被指数中NDVI对于区分红树林种类具有更大的贡献,联合稀疏表示分类器在红树林种类识别中表现出优异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方法,利用黄山风景名胜区新云谷索道建设前(2004年)后(2008年)的2个时相的遥感数据对索道建设区进行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新云谷索道建设后周边的植被覆盖和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建设前,森林生态系统正向演替没有因为工程建设而受到限制,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工干扰没有使植被遭受明显破坏,研究区植被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没有因索道建设而受到影响。以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为手段的风景区植被指数分析方法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滇池流域景观格局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景观格局优化是景观生态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选择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域,在RS和GIS的支持下对2008年Landsat TM影像进行解译判读,获得景观类型图,运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对区域景观格局进行优化。结合景观各组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空间作用,构建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以加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连通性,提高景观格局稳定性,完善生态功能。源地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要维持和增大源斑块面积。所构建城市区域廊道、森林生态廊道、农业生产廊道应采取保持廊道规模,建立缓冲区,加强植被绿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措施以提高整个廊道的连通性。节点位于景观生态流和连通的重要位置上,需要加强控制。该研究对流域生态规划和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