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震级大,震源浅 2004年12川26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域的地震震级达8.7级,属于特大地震。地震发牛在澳大利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两大全球构造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区内,印度板块,相对缅甸板块,以6厘米/年速度向西北方向运动,住巽他海槽斜向俯冲收敛。印度板块向缅甸板块下长期俯冲,积累了巨大的应力和能量,突然释放,引起地壳剧烈震动。又由于震源浅(仅10公里),对海水的扰动强烈,从而引发了巨大的海啸。  相似文献   

2.
随着空间观测技术发展,板块运动有可能从定性进入定量化研究.本文运用空间观测技术和大地测量采集的数据,探讨板块运动方向、速度对中国东部应力场构成的作用和影响.着重研究了该地区有代表性构造——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应力分布状态.结果表明,华北地块是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西和欧亚板块向北东挤压,形成了最大水平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华南地块最大水平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它是由菲律宾板块向北西挤压和印度板块向北东推移影响引起的。同时,据初步研究认为,原区域应力场与震源应力场展布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故对预测地震,加强应力场演变过程研究是一项有意义和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新西兰地处太平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上经常受到东面太平洋板块的强烈冲击,因此地震成了这个国家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仅从1898年建国以来,新西兰在26.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及海岸附近就发生了23次7级  相似文献   

4.
南海海域地震海啸潜在危险的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马陵  魏柏林 《灾害学》2005,20(3):41-47
本文对南海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海水深度、地质构造格局、断裂活动、地震和海啸的活动等进行分析,认为南海北、西、南以及中部都不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基本条件.而南海东部边缘的台湾南部~菲律宾以西的马尼拉海沟,不仅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条件,而且是南海亚板块向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带,强震活动频繁且倾滑型或具有倾滑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比例很高,同时历史上也曾发生多次海啸,是南海最有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的潜在地区.  相似文献   

5.
西藏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相对强烈。由于历史原因,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其他省份处于不发达地区,如何结合实际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请跟我们一起走进西藏,了解这里的地震工作者是如何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  相似文献   

6.
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构造应力累积是引发青藏高原地震的动力机制,但地震是开放系统的产物,通过对青藏高原强震发震时间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白赤交角变化周期、高原冰川消融时间呼应关系的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近期的强震活动幕和特大地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强震的发震时间大多处于太阳黑子数量由峰值到谷值的转化阶段和白赤交角由极大值至极小值的相位时段;冰川消融对地壳表层负载平衡的破坏作用导致青藏高原最近5次8.0级以上强震中除1950年察隅地震之外其余的4次特大地震均发生于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的冰雪冻融过渡时期。结合青藏高原地震的天文背景、地文因素及地震的空间位置迁移规律,预测2025-2032年青藏高原巴颜喀喇断块可能迎来一次地震活动丛集期,2025年前后在该次级断块偏西区域可能发生8.0级左右的特大地震。  相似文献   

7.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孟加拉国的地震危险性评定是很重要的,然而,除了孟加拉国地质调查局作了地震区划的初步研究之外,至今一直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2 基础资料可以认为,孟加拉国的地震活动性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西藏板块之下有关。美国海洋大气局地震目录给出了1900~1988年间约43个地震,其震中烈度为Ⅵ~Ⅸ度(MMS)。Gos-mawi和Sarmak的研究结果表明,1762~1885年间,至少发生5次这样的地震。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地震(M=6.0)和1984年9月14日日本长野地震(M=6.8)的考察和分析表明:这两次地震的震中及其附近的建筑物均有扭转现象,并且都反映了地壳以右旋扭动为主的构造活动特征;两次地震的震中均位于北北东-北东向的右行断裂和北西走向的左行断裂的交汇处附近;均位于北北东走向的山地的靠大洋一侧。说明了西太平洋地区地震活动的相似性和地壳新构造活动的一致性。构造应力均以北东东-近东西向、近水平方向挤压为特征。这些应力方向在长野与太平洋板块沿日本海沟俯冲潜没而产生的地震主压应力轴大体一致、在溧阳则与印藏板块碰撞和日本海的微型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9.
使用近 20 年固定台站记录到的初至 P 波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 2021 年 11 月 17 日江苏大丰海域 M5.0 地震震源区及邻区三维 P 波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结合该地区的构造背景,研究了该地震孕育与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及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 P 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浅层的 P 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及地形有较好的对应性,在造山带和隆起区表现为相对高速,盆地地区表现为相对低速。研究区地震活动性与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大丰海域地震和经过重定位后的中小地震均发生在 P 波速度梯度带上或者偏向高速一侧。综合速度结构水平和垂直剖面,震源机制解,震源的空间位置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可能为右旋走滑型地震,发震断裂可能为苏北?滨海断裂,也可能与小海?陈家堡断裂及震源区其他的隐伏断裂有关。此次地震发生可能与震源区附近断裂交汇处应力积累,遇到高速的阻碍体,阻碍体发生破裂有关。研究区西部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和东部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可能是这一地震的外部地球动力学来源,而江苏陆区及近海大陆架因地形高程差异引起的重力势则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内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何京 《防灾博览》2007,(3):43-43
目前,全球大约有1000余座活火山,300余座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它们主要分布在环海洋地区和海洋岛屿以及海洋底部。地质专家将其分为环太平洋西部、环太平洋东部、大西洋、地中海以及非洲火山带等几个大的区域。其中,火山最活跃的地区为环太平洋西部以及大西洋北部,尤其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