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明良  罗静  王佑汉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2):118-121,126,226
以重庆市永川区陈食街道朱龙花等6村为例,基于全国二次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在ArcGIS 9.3平台支持下,进行了30m×30m栅格单元的土地利用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探讨了重庆市永川土地利用特征。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分析有助于从定量剖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朱龙花等6村海拔、坡度及坡向均值分别为345m、17.28°和271.25°(西坡);采用高程分带、坡度分级及坡向分类的方法能直观展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耕地(水田及旱地)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上,阳坡面积大于阴坡,水田尤为突出。园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400m的丘陵上,坡度小于15°,西坡和西北坡分布最多;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00—500m的平原和丘陵上,坡度小于25°,各坡向均有少量分布;水域、水利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布格局类似,主要分布在300—400m的丘陵上,坡度小于6°,东坡、东南坡分布较多;其他土地分布在海拔低于500m,坡度小于25°,西坡分布较多。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角度看,该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约有2.34hm2的耕地位于坡度大于25°的缓陡坡和陡坡上,应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的影响较大;同一地形因子不同级别下的土地主导利用方式各异,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区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应用修正过的土壤流失方程(USLE),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确定了淮北地区的降雨因子、土壤侵蚀因子、植被覆盖因子、水土保持因子和坡度坡长因子,估算了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模数,评价了区域内土壤侵蚀分布特征,以期为本区水土保持布局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基于RS和GIS的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与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0年MOD13Q1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近年青海湖流域的植被覆盖度,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探讨植被覆盖度与气象因子、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呈中部高、西北低的态势,中高覆盖度面积最大,占流域总面积的60%以上;近10年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NDVI在年际尺度上与气温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但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9),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总体趋势较为相似;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大均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海拔3500—4000m、坡度2°—6°的缓平地上;阳坡的植被覆盖度大于阴坡,而平地最小。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省金寨县地区1∶50 000比例尺的等高线数据,生成不同分辨率的DEM数据,分析在不同分辨率条件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和坡面曲率随分辨率的变化情况,并根据信息熵方法,获得这个地区不同分辨率DEM高程熵情况。结果显示,在25 m分辨率下,地形因子的变化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而当上升至50 m时,则存在显著的变动,同时25 m条件下高程信息熵也逐渐降低变化速率。不难发现,案例地区在1∶50 000比例尺的等高线下,分析该地区的地形,选取的最佳分辨率是25 m。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手段分析2018年新疆沙化土地分布特征,从海拔、坡度、坡向因子等方面探讨新疆土地沙化发生的潜在原因和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新疆土地沙化程度有所减弱,总体上有所改善;新疆沙化土地海拔分布在500~1500 m范围内,坡度在0~6°范围内的缓坡是主要沙化区;就坡向而言,研究区阳坡方向土地沙化程度大于阴坡...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野生动物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陕西省自然概况陕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偏北。东经105°29′~110°15′,北纬31°42′~39°35′,南北长约870km,东西宽200~500km,面积20.6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秦巴山区、关中盆地、黄土高原的土地面积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6%、19%、45%;海拔高度分别为1000~3000m、300~800m、900~  相似文献   

7.
地形因子的提取对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地形因子的提取主要是基于DEM来完成的,而DEM的分辨率不同,所提取的地形因子的结果也不同.以化龙山为例,选择4种不同网格分辨率和地面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4个地形因子作为分析因子,运用叠合比较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地形因子随这4种分辨率DEM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EM的分辨率越大,对地形的概括作用越明显,地形越趋近于平坦化.该研究是对前人研究的继续深化,通过对多因素的分析,旨在得到更加普遍的规律,为其他不同地貌的地形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5.12”汶川地震中,茶坪山区域水土保持功能严重受损,经过4年时间,其恢复效果及变化趋势如何,是决策者迫切需要的重要信息.利用TM影像,解译了研究小流域2007、2008、2011年地震前后3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图.基于GIS和RS,利用RUSLE模型分别计算了3个时段土壤侵蚀量和侵蚀强度.通过对比,分析了水土保持功能恢复效应.结果表明:总面积474.41km2的研究区内,2007年土壤侵蚀总量4.061×105t,2008年土壤侵蚀总量6.997×105t,增加了72.30%.2011年土壤侵蚀总量6.163×105t,相比2008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11.92%,水土保持功能有所恢复.分析发现,地震前后3个年份各侵蚀强度级别的面积都是随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地震破坏及恢复期,土壤侵蚀强度的面积分布格局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大连市甘井子区1∶1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耕地图斑的空间景观格局,探讨大连市甘井子区耕地图斑坡度级与DEM尺度的关系,提出GIS结合DEM的区域耕地图斑坡度级量算的工艺流程,并通过GIS程序设计实现区域耕地坡度级的自动提取.通过耕地图斑的坡度级有效测算田坎系数和耕地图斑的净面积,为大连市甘井子区第二次土地耕地数据库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大连市甘井子区耕地保护、耕地潜力分析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空间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市忠县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和重心模型,采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生态贡献率指数等分析了忠县土地利用时空转型特点及其重心演变规律,揭示出忠县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90—2015年,忠县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态用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活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生产用地面积明显减少。21990—2015年,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重心在空间上变化不明显,城乡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重心发生明显偏移。31990—2015年,忠县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稍有增加,区域内生态环境改善与恶化趋势并存,生态改善趋势大于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采用DEM数据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形起伏度特征分析,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度总体上是南西高,北东低。5km×5km单元地形起伏度〉1000m的区域面积占27.98%。0.5km×0.5km单元〉100m的区域面积占50.63%。在8.0级主震和6.4级余震震中之间典型区段剖面0.5km间隔分析中,南西段起伏度大于北东段,南西段起伏度〉200m区段占全段14.84%,北东段仅占6.64%。地震导致生态环境受损程度的差异与地形起伏度的差异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重合,具有高起伏度的南西段生态系统破坏面积占总破坏面积的88.55%,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占新增总面积的70.99%。地震灾区地形起伏度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致灾关联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市忠县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和重心模型,采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生态贡献率指数等分析了忠县土地利用时空转型特点及其重心演变规律,揭示出忠县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90—2015年,忠县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态用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活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生产用地面积明显减少。21990—2015年,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重心在空间上变化不明显,城乡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重心发生明显偏移。31990—2015年,忠县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稍有增加,区域内生态环境改善与恶化趋势并存,生态改善趋势大于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一、自然概况扎棱、鄂陵二湖地区位于青海省玛多县西部,地处巴颜喀拉山与布青山之间的宽谷中,海拔约4300米。距黄河源头卡日曲190多公里,下距玛多县城60多公里。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4°55′—35°26′,东经97°15′—98°43′之间,面积1200平方公里。扎陵湖(542平方公里)、鄂陵湖(608平方公里)位于本区的中部,是黄河流域最高、最大的两个淡水湖,两湖之间和湖盆周围海拔4300—4500米处分布着大面积的湿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湖面位于最低处。气候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系西风带南北两支半永久的辐合部,有“锋”存在,且具有寒冷季节长、温差大、风力强、冻裂风化作用显著等特点。据省气象  相似文献   

14.
运用空间句法,结合云南省DEM数据和美国陆地卫星影像数据,以富源县七彩胜境乡村旅游规划为例,对其土地利用、景区分布和道路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坡度为0—8°的土地面积较多,其次为8°—20°的土地面积。2景区内隐形旅游资源较多,其中,海田湿地、洞上水库、回隆漏斗、天生桥等景点的影响范围大致相同,旅游价值较高;响水河水库、大洞石壁、山立哨梯地等影响范围较大。3规划区林地和耕地面积较大,其中耕地约占46.04%,林地约占19.50%;住宅用地和工业建设用地较少,合计占5.32%。4通过研究区现状和总体规划后道路结构模型可见,整合度较高的都是320国道、001、002和洞大公路段,可达性强,而景区边缘道路的整合度都相对较低。此外,总体规划后道路整合度整体较高,景区可达性和渗透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专业户园地     
潼南县哑巴河、豹子沟小流域,位于重庆市郊西北丘陵区,面积126km~2。该流域馒头坡数量多、面积大、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但该流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土壤自然肥力高,具有发展黄桃的有利条件.几年来,他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馒头坡上的非耕地和少数三台以上的瘠薄地栽种黄桃38.62万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盆地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青海湖盆地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青海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东南侧,由日月山、大通山、阿木尼尼库山及青海南山所环绕形成一个闭合的盆地,地处东经97°50′—101°13′,北纬26°20′—38°20′,面积达(含青海湖)39661平方公里,青海湖位于湖盆中部,湖水面积434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4米,湖水平均深16.5米,最大水深27米,总蓄水量约778亿立方米。周围山地平均海拔3500—4000米,最高峰5200米。盆地水系发达,共有大小河流40余条,呈不对称状分布。其中常年性河流有7条,径流量大于0.11亿立米/年的河流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面积为17万km~2,属亚热带气候。全省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最高海拔2900m以上,南部最低河谷仅137m。该省自然条件复杂,中药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最新统计全省有中药品种4024种,其中植物药3764种,动物药180种,矿物药80种;国家收购的中药250种,常用中药近500种。  相似文献   

18.
一、艾比湖地区概况艾比湖又名布尔哈齐湖、(东径82°30′—30°30′,北纬44°30′—45°30′)在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精河县北部,阿拉山口东南方。它是喜马拉雅山运动后形成的陷落湖,湖面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为西北—东南约65公里,湖宽30—35公里,面积107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94米,湖水主要来自博尔塔拉河、奎屯河、古尔图河、四棵树河、精河、大河沿子河、喇叭河、恰唐河等。为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地表、地下水汇集中心,湖水苦咸,各化学组成浓度随  相似文献   

19.
一、四川土地资源的结构和特征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位于东经97°21′~110°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属亚热带区域。全省面积为57万 km~2,约占全国面积的5.(?)%,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青海,居第五位。四川东部大多数地区水热丰沛,年均温16~18.5℃,(?)10℃积温4500~6500℃,无霜期280~320天,年降水量1000mm 以上,土壤自然肥力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PM_(2.5)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四川省是中国PM_(2.5)高浓度的分布地区之一。利用四川省2000~2014年近15年的PM_(2.5)年均浓度反演数据,按照2005年WHO对PM_(2.5)的划分标准,采用10μg/m3、15μg/m3、25μg/m3、35μg/m3四个断点将其分为5类。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四川省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PM_(2.5)浓度明显大于西部,2010~2014年四川省PM_(2.5)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2)PM_(2.5)类型以污染最严重的第五类为核心呈半环状向西递减,2010~2014年第五类所占比例波动降低;(3)成都市、眉山市等地区PM_(2.5)浓度较高,2014年PM_(2.5)年均浓度降低;(4)自然因子、不透水地表、产业结构变化、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等是影响PM_(2.5)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