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以陕西省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对2003-2012年陕西省各县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在时间上采用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了各县城市化响应强度的绝对和相对差异;在空间上,除了分析R变化外,从R(2)和R(3)方面揭示不同产业与城市化过程的关联反映;按照第二、三产业响应强度的组合方式,将陕西省83个县划分为一致响应型、偏响应型R(2)、响应型偏R(3)三类.  相似文献   

2.
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复杂的区域系统,区域系统的协调性与综合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某地区的发展水平,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陕西省位于西部前沿,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重要省份.选择区域子系统的组成要素并确定各要素的评价标准,根据集对分析的思想得到各子系统所处的状态,按照空间概念计算区域系统内各市的协调性和综合水平.结果表明:①陕西省大部分区域协调性在中等水平以上;②陕西省各市综合水平值普遍偏低;③陕西省各市综合水平与经济水平(以人均GDP衡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可为陕西省不同城市采取相应策略促进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构建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与健康距离模型对山东省2000—2016年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总体上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式演变趋势,各子系统失配度演变特征各异。(2)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空间上呈自西向东递减的梯度格局,空间过程遵循低水平双核(2000—2004年)→较低水平板块(2006—2008年)→较高水平双核(2010—2012年)→较高水平板块(2014—2016年)的演变轨迹。(3)师资结构配置状况、师生结构比例和经费投入的高低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师资结构子系统的作用效应最强,其次为师生结构与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化内涵出发,基于人口、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地域环境构建了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分类,目的是找出各城市之间的优势和差距。同时借助于GIS技术手段,将这种城市化差异反映在空间区域上,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江苏省各区域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将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作为衡量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变量指标,运用变异系数和离差分析方法对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进行类型划分,可划分为强响应区、中等响应区、弱响应区三种类型区;运用广义脉冲响应法对三种类型区分别进行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关性的动态研究,探讨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时至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2006—2015年我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及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规律,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1.276上升到2015年的1.356,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度水平以高水平耦合为主。(3)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由2006年的0.628上升到2015年的0.646,且以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为主,协调水平提升空间较大。(4)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扶持力度、对外开放水平对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度的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他影响因素对其产生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结合吉林省的案例,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引力模型、Kernel密度分析方法,从城市化地域综合发展水平、城市间相互作用网络、城市集聚区空间组织形态三个尺度探讨吉林省城市化地域格局问题。研究表明:①整个吉林省城市化空间呈现出较强的单极化发育特点。②受经济地域空间发育水平影响,中部地区城市化的空间发育水平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育水平较低和职能结构单一的城市,其城市化空间发育水平较低。③吉林省城镇体系集群化发育特征明显,形成了"一群三组群"的地域空间组织格局,省域城市空间分布具有"中东部偏密集、东西部较稀疏"的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高度耦合协调,对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西省10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度与协调度评价模型对2001~2014年陕西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4年,陕西省绝大多数城市土地城市化落后于人居环境的发展水平,各城市间的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相对较大。(2)各城市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之间的耦合程度主要以拮抗阶段为主,且空间差异显著。(3)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多数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出现了以西安为中心,关中平原为轴带,逐渐向南北方向扩散的趋势。(4)扭转协调程度"中心-外围"发展的现状是实现陕西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从效益水平、高度水平、转换水平、科技水平四个方面构建了工业结构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00-2007年的黑龙江省工业结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影响黑龙江省工业结构竞争力的因素表现为多元化和均衡化,竞争力螺旋上升,以波动性强、子系统变化悬殊为主要特征,科技水平是竞争力得以提高的主要因素.在子系统中,效益和高度子系统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转换子系统体现为不连续性,科技子系统则在稳步提高.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工业结构竟争力存在科技水平不高、结构转换能力不足、高度化水平低、工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枯竭与工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简要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泛长三角2001—2015年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景区发展总体经历了2001—2004年的"低速增长期"和2005—2015年的"快速增长期",景区内部发展存在明显层级差异,15年间三省一市的3A级以上景区增幅差异显著;空间维度上,3A级以上景区总体呈集中分布态势,集聚的空间尺度范围逐年缩小,景区整体表现出核心—边缘扩散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且分布重心具有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迁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以泛长三角2001—2015年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景区发展总体经历了2001—2004年的"低速增长期"和2005—2015年的"快速增长期",景区内部发展存在明显层级差异,15年间三省一市的3A级以上景区增幅差异显著;空间维度上,3A级以上景区总体呈集中分布态势,集聚的空间尺度范围逐年缩小,景区整体表现出核心—边缘扩散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且分布重心具有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迁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城市化效率和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利用DEA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的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相对发展水平和耦合水平.结果表明:①10年间耦合度整体上呈现平缓下降—缓慢上升的趋势,耦合水平较高;②中国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三级梯度的分布空间规律逐渐被打破,呈现出交错分布的格局;③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各省份需要合理地平衡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的发展,确保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地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陕西省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探究这种变化特征和趋势对协调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空间自相关、人口结构指数、人口重心等研究方法,以陕西省97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1990-2010年为研究区间,选取人口数和人口密度为研究对象,对陕西省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口分布存在“中间高—南北低”的格局,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人口集聚性较强.随着时间推移,集聚性趋势略有减弱,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较显著,表现出上升趋势;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有所加快.  相似文献   

14.
运用熵值赋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算了河南省各地级市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与分析了各地级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耦合协调等级与演变情况。研究表明:(1)城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区际差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层级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且发展层级的极化效应愈加明显。(2)2006—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整体耦合协调度均为濒临失调型,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整体协同效应较前期有所减弱。(3)在空间集聚形态方面,协调度水平呈现出豫西豫中豫南豫东豫北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5.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郇恒飞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2):1429-1433
以淮河流域3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生活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其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子系统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决定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对其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从经济增长的有效性、稳定性、持续性、福利性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5年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且与社会福利、成果分配等指数变动趋势相近,社会福利与成果分配、环境治理形成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实证分析结果,对陕西省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合理因素进行梳理,得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不高、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等问题,从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收入分配、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了解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贫困的演变特征与形成机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滇西边境山区56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程度的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获取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县域贫困程度在空间上显著正相关,且关联性逐年增强;县域贫困程度的空间差异逐年减小。(2)研究区域呈现出中部以低高、高低为主,四周以低低、高高为主的空间集聚分布,贫困程度的空间异质性显著。(3)空间相邻地区贫困程度减轻1个单位,能促使本地区贫困程度减轻0. 9397个单位。(4)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对贫困程度的减轻有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公路网密度、旅游收入对贫困程度的减轻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雪铭  王凯  杨俊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2):114-117,F0004
从宜居的视角出发,结合大连市发展现状建立居住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居住城市化水平测度综合指数。通过整理样本社区测度综合指数的数据,建立指标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 10进行格网赋值,构建基于空间插值法的居住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绘制大连居住城市化水平测度专题图,直观展现大连市居住城市化水平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0年大连市居住城市化发展呈现出由整体发展水平低、内部差异小到发展速度提高、地域发展不均衡,再到发展速度减慢,日趋平衡,最后实现发展速度再次提高、均衡发展、差异减小的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最引人注目的结构性变化之一。阐述了城市化的内涵,构建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将城市化划分为5种类型: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人居环境城市化,并且按照此标准将安徽省城市化现状与我国部分省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针对该情况从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选取山东省各地市2010—2016年面板数据,基于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①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由相对落后向相对发达演变,2016年绝大部分地市达到相对发达状态,但局部时序演变波动不稳定;②2016年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集群化、梯度化、极差化"分异特征;③2010—2016年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处于高度耦合水平,但耦合度空间格局时序变化较大;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其空间格局较为稳定,时序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