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陈志岳  柯文仲 《环境》2001,(8):43-43
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俗称放射性“三废”。为了阻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保护环境,保障公众的健康,核电站设置了一套完善的“三废”处理系统。废气经过滤高空排放压水堆的废气主要来源于主回路及其辅助系统。放射性废气用压缩机送进衰变罐内贮存60—90天,使废气内除氪85外所有放射性裂变气体几乎全部衰变  相似文献   

2.
武国正  徐宗学 《环境科学》2012,33(7):2438-2443
采用EFDC水动力-水质模型对咸宁核电站低放射性废水在封闭型水体富水水库中的输移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富水水库在不利来水条件下(97%保证率),4台机组同时运行时,低放射性废水中6种不同半衰期核素在水库中的浓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低放射性废水浓度的分布主要受水库流场分布的影响,浓度变化主要受核素半衰期及来水量多寡的影响;同时,随着核素半衰期的延长,低放射性废水在水库中的影响范围逐渐增大,当半衰期延长到5 a以上时,影响范围趋于稳定;此外,由于水库流场流向下游的大坝处,排水口的水流很难回流到上游的取水口处,因此取水口处的水质不受下排水口低放射性物质回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应春豹  柯文仲 《环境》2002,(5):43-43
核电站和其他燃煤燃油的发电厂一样,也要向环境排放废气、废水、废渣。但核电站的三废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带有放射性。放射性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主动避开它,一旦有了污染,哪怕是很少的污染,都足以使人们产生恐慌,因此核电站对三废的排放非常重视,中心内容就是减少放射性。为此,核电站设有一套精密严格的措施和制度,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排放的放射性远低于国家允许的标准,比自然本底值还低很多。放射性物质的排放,国际上有一条原则,就是不  相似文献   

4.
随着放射性物质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放射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中简要介绍放射源的种类、应用、危害及防护措施,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加强放射源的管理,为群众创造安全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土壤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之后,有多种去污修复方法。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事故发生后,大面积的土壤被污染,相关方面分别采取了多种去污修复方法。本文在介绍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事故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放射性土壤去污修复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两个核事故后放射性土壤主要采用的去污方法及修复情况,最后分析了其对我国核电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福岛核泄漏事件对中国海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利用ROMS区域海洋模式对北太平洋环流进行模拟,并在此流场中加入核放射性污染物进行测试核放射性污染物是否能够输运到中国海域.在不考虑背景场浓度的情况下,福岛泄漏的核放射性物质在泄漏后4年能基本侵入整个中国海区,并且在10年内布满整个北太平洋区域,最大值区在北美的西岸外海.相较而言,将国际原子能的观测资料进行资料同化作为背景场使模拟更接近于观测事实.考虑了背景场的模拟显示,2019年进入东中国海的核放射性物质总量达到峰值.除此之外,还计算了各个海峡核放射性污染物通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发现核放射性污染物主要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中国海;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为侵入东中国海的主要通道;核放射性污染物通过托克拉海峡、对马海峡流出东中国海.同时计算表明在未考虑径流的情况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核放射性污染物浓度有着明显的季节特征,华南沿海冬春核污染物浓度高于夏秋两季,而华东沿海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油气工业中含镭、氡的天然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生产过程产生的盐垢、淤渣、刮屑中,易沉积在井口装置、油气分离器、管道内壁,这些放射性物质不但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还对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重大危害。本文通过对油气工业中主要存在的放射性源及放射性元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天然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危害性,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护及安全处理措施,以为盐垢等放射性物质的安全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问:房屋中有哪些放射性?答:房屋是由各种建筑材料构成的,如花岗石、泥土、砖瓦、混凝土和木材等,这些建筑材料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放射性物质.其中以花岗石的放射性活度浓度最高,红砖次之,青砖较低,木材最低,而混凝土则随其原料而异.房屋内的放射性主要表现为内?辐射和氡气,另外,宇宙射线也会穿过屋顶(即使是多层建筑)射入到我们的室内.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燃煤电厂粉煤灰放射性污染影响及其控制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放射性物质在燃煤中的富集规律,介绍了粉煤灰中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影响途径,介绍了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测量方法以及检测标准,并对减少粉煤灰放射性污染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资源减少开发过程中有害放射性物质对宁东煤田放射性环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程晓波  陈福亮  陈志东 《环境》2012,(Z1):139-140
目的,讨论核医学科放射性废水排放限值。方法,比较由放射性核素产生的有效剂量得到核医学科废水的总放射性活度浓度排放限值和核医学科废水总放射性活度浓度排放限值。结果,废水排放满足总放射性活度浓度排放限值就可以满足废水排放对公众产生的有效剂量限值。核医学科排放废水低于总放射性活度浓度排放限值时对公众产生的有效剂量满足GB18871的要求。结论,在管理和评价医院核医学科排放放射性废水时,只需检测核医学科废水的总放射性活度浓度,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的限值即可。  相似文献   

12.
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废水生物处理的特点和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的发展概况,对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新进展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列举了一些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3.
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放射性废水未达标排放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同时会引起社会不安,放射性废水的有效处理和处置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介绍放射性废水的来源及危害入手,对处理中低放射性废水的方法进行总结,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导致大量放射性气溶胶进入了大气环境,事故等级达到国际核事件分级表的最高级7。为了追踪放射性物质的释放、扩散、沉积和与实际测量进行比较,多种数学模型被用于获取气溶胶的理化特性和动力学行为。文章综述了事故后放射性气溶胶理化模型的研究进展,包括气溶胶源项模型、输运模型、粒子沉积模型、电荷变化模型和人体可吸入颗粒模型等,涉及到气溶胶颗粒的形成、凝并、沉降与再悬浮等理化行为机理。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福岛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气溶胶的粒子尺寸、活度、化学组成、电荷变化、滞留时间等理化性质依赖于形成模态而非常善变。  相似文献   

15.
铯-137的危害 铯-137是金属铯的同位素,它是核爆和核反应堆的裂变产物之一,半衰期30年,释放伽玛射线,放射性较强,在放射性物质中属中毒组,环境中的铯-137进入人体后易被吸收。  相似文献   

16.
随着原子能科学的发展,苏美两霸争夺核优势和海上霸权,把大量放射性废物排入大气及江河湖海。这些污染物经过沉降、河水携带和渗透等过程,绝大部分迁移到海洋,与直接排入海洋的放射性废物一起,造成了海洋的放射性污染。这些放射性物质中的某些核素,被海洋生物强烈吸收,从而导致海洋生物的污染。 了解放射性核素在海洋中变化和作用的规律,是近代海洋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富集,是这方面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其基础工作是测定放  相似文献   

17.
目前原子能利用可分为二大类,一类为战争需要;开展的核试验,另一类是和平利用原子能,造福人类。不论属于哪一类利用,都需要核燃料.从核燃料的开采(包括其它放射性矿)、冶炼、反应堆的运行、核爆炸,都要向大气放出一定量的人工放射性气溶胶,造成大气的放射性污染。这些放射性物质通过人们的呼吸,部分进入工作人员及居民的体内。特别是某些长寿命的α、β放射性物质,长期停留在人体内.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废水的膜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王建龙  刘海洋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10):2639-2656
核燃料的生产、核电厂的运行、同位素的生产和使用等过程都会产生着大量的放射性废水,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这些废水必须经过安全、经济和有效的处理处置.放射性废水传统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过滤法、离子交换法、蒸发法或这几种工艺的组合.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发达国家已有应用膜分离技术处理放射性废水的实例,而我国规模化应用的实例还很少见.本文首先介绍了放射性废水的来源及组成,分析了各种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包括化学沉淀法、过滤法、离子交换法、蒸发浓缩法、吸附法、生物还原/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各种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蒸馏等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研究与应用现状,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对膜技术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及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简要介绍了放射性废水处理产生的浓缩产物的最终处理处置,对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1.核电站放射性废物是怎样产生的?核电站是利用可裂变物质(铀-235)发生链锁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把水变成蒸气,推动蒸气轮机而发电的.裂变物质经过裂变反应和继之的衰变反应形成有很强放射性的裂变产物.但是,裂变物质和裂变产物都包藏在元件的包壳中,只是在元件处理时才释放出来,理想反应堆是无放射性物质外逸的.然而,实际上元件包壳难免有裂缝或小孔等缺陷(机率≈0.1%),使放射性物质泄漏出来,污染循环的载热剂(也称冷却剂),或者进入尾气系统.此外,  相似文献   

20.
辐射与生命     
有关放射学的应用,除了人们已经了解的之外,迄今尚无有新的进展。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放射性现象和辐射就在地球上存在了。实际上,在地球本身出现之前太空中即已存在辐射与放射性现象。就我们所知,大约二百亿年前,辐射参与了宇宙产生这一巨大变化。从那时起,辐射即渗透在整个宇宙之中。在地球的形成中放射性物质便成为其组成部分。甚至人体本身也有轻微的放射性,因为所有人体活组织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质。但是人类首次发现这一基本的普遍现象还不到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