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月巧  王若彤  李海君  崔亚杰 《灾害学》2022,(1):134-140+146
应急管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明确其核心知识体系可以为应急管理相关学科融合和发展提供基础。本文收集了中美两国10所高校15个本科专业225门专业课程,构建解释结构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应急管理核心知识体系包括8大类:应急类、防灾减灾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类、安全生产类、国家安全类、法律类、公共卫生类和综合类。这8大类又分为18个小类,应急类包括为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防灾减灾类包括理论、过程和单灾种防范;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类包括理论与应用;安全生产类包括安全、健康和环境;国家安全类包括国土安全、恐怖主义和国际关系;公共卫生类包括心理和医疗救助;而法律类重在应急相关法律,综合类则表现为多个领域相结合。该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应急管理相关学科研究提供知识基础,促进各学科领域在应急研究方面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秉  吴超 《灾害学》2016,(4):185-190
为丰富安全科学理论,促进安全文化学研究发展,从符号学和安全文化学角度,提出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定义,并分析其内涵。基于此,分析安全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阐述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学科内容,并基于时间维与理论维等5个维度构建安全文化符号学方法论的多维结构体系。结果表明:安全文化符号学是安全文化学的具体表达,其作为安全文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内容丰富,学科理论基础牢固,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颜烨 《灾害学》2021,(4):156-162
为探索应急文化作为一种学科知识体系的可能,基于社会学关于文化研究的视角视角和演绎归纳的方法,系统而创见性地提出应急文化三类内在关系构成模式、应急文化生成的外部动力(安全刺激)与内在机理(安全需求、社会化与信息传播),以及应急文化建设的三类主体角色和四类社会机制、应急文化发挥功能作用的五类社会机制。结论认为:应急文化作为社会实践,可以基于其内在构成、生产条件机制和作用机理,上升到学科知识体系,即应急文化学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黄浪  吴超 《灾害学》2016,(4):11-16
为完善安全物质学的理论体系,指导并促进安全物质学研究与应用的开展,提出安全物质学方法论定义,论述其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提出安全物质学研究三阶段:物质安全现象-物质安全规律-物质安全科学,并阐述其一般研究方法。归纳安全物质学方法论特征,建立安全物质学方法论六维结构体系,分别解析各维度内涵。基于此,以“事前-事中-事后”为主线厘清安全物质学研究的实践程序,并提炼具体实践方法。研究结果系统化了安全物质学研究的层次思路,可为安全物质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吴晓涛 《灾害学》2014,(2):123-127
2011年以来,美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使得许多相关技术、方法等均开始修订和完善。因此,研究美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理念的最新进展对于推进我国应急准备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美国政府最新出台的与应急准备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南、标准等,深入剖析美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理念的3个核心元素(概念内涵、愿景目标和能力体系)发展动态,提出对我国加快推进国家应急准备工作的建议:①高度重视国家应急准备工作,研究、整合并构建国家级综合应急管理系统;②修订应急管理基本法和总体预案,加快配套法律法规等文件的出台;③准确定位"应急预案",推动应急规划的"规范化"、"动态化"与"全民化";④加快应急管理学科发展,助力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张仲德  季元 《民防苑》2009,(7):39-41
随着2010年世博会的临近,加强城市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急处置能力,特别是社区的防空防灾能力已成为城市安全的重要方面。为提高社区的防空防灾能力,上海市民防办己在本市社区开展了组织领导、预案编制、指挥场所、避难场所建设、民防应急队伍建设、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给社区配备民防应急箱是社区民防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闫绪娴  刘杨  王俊丽  范玲 《灾害学》2024,(2):201-207
智慧应急既是城市减灾治理现代化转型的一个前瞻性概念,也是智慧城市在风险社会中需要不断探索的理论前沿。该文从城市减灾的视角,系统阐释智慧应急的技术内涵、治理内涵和价值内涵,实现智慧应急赋能城市减灾的本土建构;通过全景式观察智慧应急赋能城市减灾过程中所存在的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与共享难题、技术驱动与制度变革间衔接问题以及技术与权力滥用引发“数字利维坦”之恶等现实困境;尝试从建立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和协调价值主体利益诉求等维度探索提升路径,以期为智慧应急在城市减灾应用与实践中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8.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3,他引:25  
铁永波  唐川  周春花 《灾害学》2006,21(1):8-12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是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对增强城市灾害管理能力和提高政府部门对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词查法合理地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模型。该方法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应急能力的定量评价问题,同时,还可以克服主观随意性,从而提高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为城市安全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严萍  侯光辉  佘海燕 《灾害学》2024,(1):135-139+145
针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效能影响因素问题,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27份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事故调查报告编码分析发现: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制度建设、过程管控、主体能力与平台建设是影响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效能的关键因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发现:思想理念和知识结构是影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效能的根本因素;思想理念、知识结构、风险评估与隐患治理、治理主体能力、应急管理法制对应急管理其他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大影响力;该网络存在善后恢复过程管控—应急规划过程管控—应急管理思想理念这一传导路径。该研究有助于拓展应急管理效能影响因素的理性认知,厘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效能发展侧重点。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16,(1)
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内容涉及应急管理基础科学问题、技术性问题及社会影响等问题,当前对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研究,将其中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等问题混为一谈,没有将应急管理作为一个学科来进行科学学层面深入探讨,造成对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架构难以形成共识。在对国内外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采用STS教育理念,提炼了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架构,并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上的实际经验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构建STS教育理念下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推动应急管理学科的课程设置、平台搭建、教学教法转变等工作,也为应急管理学科的教学更具可操作、科研更加接地气提供方向性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韧性已成为我国新时代城市的新理念,提升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水平对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明确了韧性的内涵,总结了国内外单体建筑和基础设施系统两个尺度的韧性评价方法。结合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韧性理念下存在的短板,提出既有和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发展实施路径。对于既有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首要任务是评价其功能,建立韧性评价方法;对于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关键是融合韧性理念的规划和设计,明确恢复路径。最后提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发展策略,从设施、管理、文化、经济和智能 5 个维度提出相应建议:提升既有和新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韧性;健全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机制,加强主动管理理念;提升全社会人民韧性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优化地下空间布局,设立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应急专项资金;推进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智能化,辅助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2.
赖俊彦  张媛  南燕云 《灾害学》2021,(4):138-145
在综合调研国内外应急预案标准化进展基础上,从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现状出发,结合预案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工作需求,开展应急预案体系标准化构建的支撑要求和预案条目要素分析,提出通用要求和系列接口的两类六项关键要素。进一步地,从编制和管理两个维度分别细化设计了应急预案通用要求的12项标准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对于应急预案体系系列接口,在梳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对照预案建设现状,分为专项预案标准、基层组织和单位预案标准、重大活动预案标准等3类接口,设计了相关标准的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是一项技术、业务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标准化方法作为现代管理的一种手段,以特定形式和程序总结应急科学、救援技术和应急管理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颁布应急预案管理的统一规定,将提高预案编制和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曹飒 《防灾博览》2006,(2):14-15
20世纪80年代,我国劳动保护界的学者和专家提出了安全文化的理念, 提出了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的构想,1992 年建立了相应的学科。20世纪末,我国一批学者又提出了安全、减灾、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大安全科学技术体系,针对传统安全理念开展了企业安全文化、大众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等理论研究。为我国安全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不断完善和拓展了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安全科学、灾害学、消防科学、公共危机管理及公共安全等多个学科中涉应急问题的概念边界剖析,提出融合并整合多个学科中涉应急问题的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问题,并对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其学科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阐述了开展该学科建设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基于STEM教育理念、科技哲学中几类部门哲学以及应急管理成为显学的现实基础上,综合设计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及分支学科方向,包括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应急产业及应急管理等,并给予各个分支学科方向进行初步探索性设计思路。最后,结合应急现实境况,就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5.
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发展成熟度远不及传统项目管理的发展。运用传统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对应急管理体系与响应流程进行风险评估。以应急指挥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结合WBS(工作分解结构技术)制定了一种应用于应急响应系统的风险管理WBS法,将应急响应体系中的全部工作及其相应的责任分别予以细化和界定,得到风险节点。这些风险节点就是整个响应系统的管控核心。另外还依据风险节点的分布与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的特点,提出了三核六控的管理架构,完善应急管理响应流程与管理架构,理论上提高了整个体系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突发事件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如果缺乏事前的应急预案,一旦遭遇类似事件,其损失必然是惨重的。所以,我们每个中小学、幼儿园都应当建立一套应急对付突发事件的预案。制订安全预案的对策与原则说到校园安全预案,我们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7.
《灾害学》2019,(1)
纵览应急管理相关研究,宏观层面仍较集中于"一案三制",微观层面则较偏好于用不同方法分析不同行业的应急管理问题,对应急管理全过程的理论与思想创新研究较少。为了能给应急管理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凸显应急管理全过程控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从时间和资源维度,以高效预防、及时应对、有序恢复三个过程为着力点,通过界定应急管理系统相关要素,设定不同类型灾害中个体和政府部门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引入保护行动决策模型(PADM)和国民经济集成动员(NEIM)模型及思想,分析其对应急管理全过程的作用和影响,并以此构建响应行动与动员预案实施模型;最后综合三阶段特征构建灾害应急管理全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8.
《灾害学》2019,(3)
山体崩塌突发灾害对旅游景区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全面学习山体崩塌突发灾害信息管理知识,构建有效旅游管理专业应急知识培养体系,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对山体崩塌突发灾害的能力,提高旅游景区安全,具有重要应用意义。在研究山体崩塌应急灾害信息体系,分析应急信息管理流程和灾害干预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应急知识培养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建立应急知识培养体系架构,并给出事件应急处理决策流程和应急知识培养体系构建的建议。实验分析表明,高于97%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该体系可掌握应急知识,该体系可有效进行突发灾害旅游景区山体稳定性分析、监测预警分析和危险性评估。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2016,(1)
为提高应急抢修工作的效率和应急处置的能力,认真履行电力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详细分析目前电力应急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对电力突发事件、电力应急预案体系等一些重要基本概念进行重新完善和明确,为了让各级应急指挥及救援人员熟悉应急职责及流程,关注各级各类预案相互衔接,力图基于事件驱动模型和应急预案要素建立应急处置流程的生成方法,为电力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决策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董宏杰  曾坚  于洋  丁锶湲 《灾害学》2023,(1):100-110
海岸带处于海陆交界的特殊地带,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各类灾害。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尤其是安全疏散工作,是海岸带区域“陆海统筹”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首先,通过分析海岸带区域的灾害特征提取出台风、洪涝、地震和火灾四类典型灾害;其次,以点(疏散人群)、线(疏散通道)、面(疏散场所)要素梳理安全疏散系统空间构成;随后,以四类典型灾害为例,基于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构建综合防灾视角下的安全疏散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包含致灾因子危险性(H)、承灾体暴露性(E)、孕灾环境敏感性(V)和安全疏散能力(C),并进一步将其解构为包含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14个方案层和35个指标层的四级评估指标体系;最后,对厦门市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风险评估结果并总结特征,在韧性城市理念的指导下提出构建安全疏散空间体系、建立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安全疏散系统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