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驯化活性污泥处理有机溶剂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健  郭长虹 《环境与开发》1999,14(1):12-13,18
利用驯化活性污泥对有机溶剂异丙醇废水进行有机物降解试验,驯化活性污泥法对该废水的处理效果表明:该有机溶剂废水的BOD.CODCr比值为0.40左右,可生化性良好;在该废水CODCr进水浓度为2000-3000mg/L范围内,CODCr去除率可达84%-85%左右,BOD5去除率可达89%-90%左右。  相似文献   

2.
SBR生物技术处理竹浆造纸黑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循环序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可使经酸析木质素后所得黑液中的BOD5和COD显著减少,当进水中COD浓度为1090-1170mg/L时,BOD5去除率为70%-83%,COD去除率为54.5%-63%,出水中BOD5和COD的浓度分别为76-101mg/L和419-500mg/L,内电解与SBR联合对黑液的处理更为有效,当进水COD浓度为1046-1100mg/L,BOD5和COD去除率  相似文献   

3.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在自然温度条件下处理VC、SD和葡萄糖生产废水。反应器容积100L,发酵温度-24℃,进水CODcr3000-5000ml/L,有机负荷3-6kgCOD/(m^3.d),HRT为18-24h,产气率达到0.3m^3/kgCOD,甲烷含量70%,CODcr去除率达到90%,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为厌氧处理较低深度的制药废水找出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ICZs-活性污泥生物系统在控制污泥膨胀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处理效果。3个月的实验结果表明:当ICZs预反应段的条件控制在溶解氧小于0.06mg/L,pH为7-7.6时,该生物系统能够有效控制污泥膨胀。ICZs-活性污泥生物系统具有高效去除污染物的能力。BOD5,COD和TSS总去除率的平均值分别高于97%,80%及90%,其中仅ICZs段在预处理时间为20min时就能去除49.0%-62.  相似文献   

5.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含五氯酚废水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岳溪  张寒霜  郝丽芳 《环境科学》1998,19(4):33-35,39
研究升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UASB)在中温条件下处理含五氯酚(PCP)模拟废水时工艺特点及PCP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处理啤酒废水的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物(VSS接种量约15g/L),运行温度为35±1℃,水力停留时间20-24h,进水COD浓度为2500-2800ml/L;进水PCP浓度岂1.0mg/L上各至8.0mg/L条件下,120d左右完成启动,PCP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4%及86%以上,高  相似文献   

6.
厌氧-缺氧-好氧处理城市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厌氧-缺氧-好氧中试反应器系统对城市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此系统可去除90%总COD,89%TSS,93%VSS,氮和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0%和40%。在此系统的缺氧相污泥中,脱氮硫杆菌的最高含量,最高脱氮作用率,氧化Na2S的最高浓度,S^2-的最高污泥负荷率分别为1.1×10^8/gVSS,3.6mgNO3^-/gVSS·h,1750mg/L和25mgS^2/gVSS·d。  相似文献   

7.
SBR法处理中药材有机废水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SBR法对中药材有机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CODCR、BOD5、SS、NH3-H的处理效果,以及PH、水温、污泥负荷等条件对去除率的影响。运行结果表明,PHO 6.0-9.0、t为15-30℃、污沁荷0.3kgBOD5/kgMLSS.d,运行程序:进水0.5h(限制曝气)、曝气10h、脱氮1.5h,沉降0.5h,排水0.5h、闲置11h,周期时间24h时CODCR去除率88%、BOD594%、  相似文献   

8.
铁屑过滤-S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铁屑过滤-SBR工艺对印染废水进行了处理研究,当进水COD为1000-1600mg/L,色度为200-800倍,BOD5在200-400mg/L时,COD去除率可达85%,BOD5去除率和脱色率均在90%以上,出水达到排放标准,该工艺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稳定等特点,尤其适合中小型印染厂的废水治理。  相似文献   

9.
A/BAC-SRB工艺对有机磷农药生产废水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BAC-SRB工艺对有机磷农药生产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按正交试验优选的工艺参数操作,当进水化学需氧量(CODcr)为2012mg/L生化需氧量(BOD5)为344mg/L,总磷(T-P)为250mg/L,有机磷(O-P)为132mg/L时,其总去除率分别为95%、80%、70%和55%。该工艺最大的优点是耐毒能力强,剩余污泥少,处理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
A/BAC—SRB工艺对有机磷农药生产废水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BAC-SRB工艺对有机磷农药生产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按正交试验优选的工艺参数操作,当进水化学需氧量(CODcr)为2012mg/L,生化需氧量(BOD5)为344mg/L,总磷(T-P)为250mg/L,有机磷(O-P)为132mg/L时,其总去除率分别为95%,80%,70%和55%。该工艺最大的优点是耐毒能力强,剩余污泥少,处理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节能方法在A/O中的试验验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采用实际的生活污水,在A/O系统中验证了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节能理论与方法.结果表明,A/O系统在微膨胀运行期间SVI值能稳定维持在150~230 mL/g之间,单纯低溶解氧不会造成污泥沉降性能的严重恶化.相对于高溶解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时的运行情况,微膨胀期间COD和总氮去除率略有升高,分别为86%和63%,氨氮去除率略有下降,平均为70%,且约有10%~25%的氮可通过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丝状菌的网捕作用使出水的SS浓度明显减低,出水浊度低于3 NTU.维持DO=0.5 mg/L所需的理论供气量相对DO=2.0 mg/L时可节约17%,对实际的小试结果比较发现可节约57%的曝气量.  相似文献   

12.
铜离子与解偶联剂协同下的污泥减量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马宗凯  田禹  程寒飞 《环境科学》2007,28(8):1697-1702
采用间歇式活性污泥培养装置,以2,6-二氯苯酚(DCP)作为解偶联剂,浓度为20 mg/L,Cu2+浓度为1 mg/L,加入到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中.通过30 d的连续运行发现,COD去除效率相比对照实验下降7%,污泥减量达75%,且出水中DCP的平均浓度为0.28 mg/L,Cu2+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但污泥沉降性和污泥对N、P的去除率下降,污泥活性也降低.镜检发现,污泥中丝状菌增多,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减少.结果表明,Cu2+和DCP对污泥减量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在活性污泥工艺中运用铜离子和解偶联剂联合来限制污泥产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A/O系统中不同的缺氧与好氧体积比与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关系,以实际生活污水为进水水质,考察了不同的A/O比(2/6,4/4,6/2)对污泥沉降性能和丝状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O比为2/6时,系统能够维持良好的沉降性能,优势丝状菌为Type 0041;当A/O比为4/4时,系统的沉降性能恶化,SVI最高达到357mL/g,优势丝状菌为Type 0041,Type 1701;当A/O比为6/2时,系统发生了微膨胀现象并实现了稳定的短程硝化反硝化,优势丝状菌为Thiothrix.nivea.可见不同的A/O比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影响较大,同时污泥胞内胞外贮存特性及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也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自制生物反应器中,以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污泥为种泥,通过控制系统的运行条件成功培养出了好氧颗粒污泥,并研究了其除污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及生物活性,并具有良好的除污效果和硝化脱氮能力,对COD、NIV—N的去除率可达到90%、80%以上,达到国标GB18918—2002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
纳米磁粉协同解偶联剂作用下活性污泥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解偶联剂作用下活性污泥减量化效果及污泥沉降性能,本研究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的设施中同时添加解偶联剂和纳米磁粉,分析其协同作用下对活性污泥性能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2,4,5-三氯苯酚(TCP)单独作用下污泥减量达41%,但活性污泥基质降解性能及沉降性能降低,而纳米磁粉与TCP联合作用下污泥减量仍达34%,且对C、N、P去除效能和污泥沉降性能均无明显影响.运行31 d后,脱氢酶活性提高10%~18%,且具有一定的时间累积效应;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污泥絮体结构紧实,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结果还表明,在活性污泥工艺中运用纳米磁粉与TCP协同作用可抑制剩余污泥的产生,并能提高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能.  相似文献   

16.
移动床膜生物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杨帅  杨凤林  付志敏 《环境科学》2009,30(3):803-808
采用挂膜填料代替传统膜生物反应器(MBR)的活性污泥,构建一种新型的移动床膜生物反应器 (MBMBR),考察其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效果及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特性.结果表明,移动床膜生物反应器运行67 d,对模拟生活污水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有机物及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进水COD浓度为573.5~997.7 mg/L时,膜出水COD去除率为88.3%~99.2%.进水氨氮浓度为45.5~99.2 mg/L时,膜出水氨氮去除率为72.1%~99.8%,总氮去除率为62.0%~96.3%.批式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去除总氮的最佳溶解氧浓度为1 mg/L,其中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100%和60%.生物膜系统内可能存在好氧反硝化现象.DO为3 mg/L且有机碳源充足时,生物膜总氮去除率为99.0%,SND率达到99.8%.扫描电镜对生物膜的观察发现生物膜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孔隙,有利于溶解氧和有机基质从外界向生物膜内部传递.  相似文献   

17.
工业源VOCs治理技术效果实测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珠三角地区典型工业行业VOCs治理技术应用情况调研数据,选取6种典型治理技术开展现场测试,比较各类技术对VOCs的去除率和对VOCs物种的去除特征. 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水喷淋+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浓缩+催化燃烧、低温等离子体、溶液吸收、水喷淋+溶液吸收6种技术对工业VOCs去除率的范围分别为-98.1%~79.2%(负值表示可能存在活性炭脱附作用,下同)、-167.4%~57.5%、-3.8%~66.5%、34.1%~96.3%、22.8%~43.1%和2.7%~19.6%. 活性炭吸附及其组合技术对ρ(VOCs)<100 mg/m3的废气处理效果很差;而低温等离子体对ρ(VOCs)>1 000 mg/m3的废气治理效果较差. 活性炭吸附及其组合治理技术对芳香烃、酯类和醚类的去除率一般在40.0%左右;低温等离子体对除卤代烃外的其他物种去除率在28.6%~74.6%之间;溶液吸收法对醚类、芳香烃、酯类和卤代烃的去除率达33.2%~90.1%,而水喷淋+溶液吸收法对醇类、酮类和醚类的去除率可达到41.8%~98.9%. 未来应从经济、技术、监管三方面对工业VOCs治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应对更多工业源的VOCs治理技术开展实测评估.   相似文献   

18.
改良UCT分段进水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性能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某大型污水处理厂采用中试规模的改良UCT分段进水脱氮除磷工艺处理低COD/N生活污水,重点研究了流量分配比和原水营养元素比(COD/N、COD/P和TN/P)对工艺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目的是分析探索工艺对有机物和氮磷去除机制和污泥特性.连续运行试验表明,该工艺取得稳定高效的去除性能.在进水COD负荷为0.79~0.9...  相似文献   

19.
以污水厂冬季膨胀期污泥(SVI=280 mL·g-1)为对象,研究了臭氧投量对SBR系统污泥沉降性能及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投加臭氧(0.085 g·g-1,以O3/MLSS计)20 d后,菌丝体被打断,SVI降至125 mL·g-1,消除了污泥膨胀,且硝化、除磷效果不受影响.高浓度投加臭氧,污泥的沉降性能反而开始恶化,除磷效率也降至60%左右.进一步研究表明,PS/PN与SVI呈正相关关系(R2=0.9381),可表征污泥的沉降性能;臭氧除打断菌丝体外,还通过改变EPS的含量及组分影响着污泥的沉降性能.  相似文献   

20.
进料负荷调控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史晓慧  刘芳  刘虹  竺建荣 《环境科学》2007,28(5):1026-1032
采用厌好氧交替的SBR反应器,以进料负荷(即进水浓度)作为主要控制参数,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关键培养技术.结果表明,在30 min的较长污泥沉降时间下,通过进料COD 0~900 mg·L-1的负荷调控,可以有效控制反应器内污泥生长.初始接种污泥的沉降性能对颗粒污泥产生很重要,SVI值保持在20~50 mg·L-1才能有助于颗粒污泥形成和培养.应用“空曝”这种强力负荷调控方式可大大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并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通过进料减负荷运行可很好实现污泥的“完全颗粒化”培养.颗粒化转变出现在进料浓度COD 400~500 mg·L-1,污泥浓度约8~10 g·L-1.“完全颗粒化”污泥的性能优异,粒径约1.0 mm,SVI值25~35 mg·L-1,最大沉降速率60 m·h-1.污泥颗粒过程的发生可能决定于SBR的独特间歇式运行,即基质浓度的贫富交替,减负荷运行可强化基质贫富交替并增大颗粒化过程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