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回顾和总结这次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对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场特大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地表破裂带究竟在哪里?地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面对地震我们能做些什么?就这些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防灾博览》杂志社于近期采访了一直在震区组织科学考察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  相似文献   

2.
马瑾 《防灾博览》2009,(6):18-19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地震工作从无到有,地震队伍在不断壮大,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的历程。而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发生在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和经济损失,引起地震工作者们的认真反思:多年来的地震工作布局有什么不足之处,哪些需要改进?很多问题值得思考,本文仅就以下三方面做一个讨论。  相似文献   

3.
记住5·12     
《民防苑》2009,(5):1-1
去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这是继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灾难。突如其来的地震,不仅在瞬间震倒了数以万计的房屋,更加令人痴心的是造成了6.9万余人遇难,近1.8万余人失踪,57万余人受伤,并引发了堰塞湖、泥石流、大面积山体塌方等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之多、破坏力之强、影响范围之大,使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为之震惊。由此所带来的心灵伤痛和巨大损失至今让我们印象深刻,将永远无法忘却。  相似文献   

4.
正2008年,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自2009年起,国务院将每年5月12日设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天距离汶川地震已过了整整12年,12年间,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有什么发展?还存在哪些不足?未来还有哪些新趋势?今年尚未结束的新冠疫情又给防震减灾工作带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地震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3条同震地表破裂带,这表明有多条活动断层同时参与地震破裂,其过程复杂,现象丰富。本文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及其与另2条地表破裂带的交汇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的活动性质和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小鱼洞地表破裂带位于彭州市小鱼洞镇附近,是汶川8.0级地震形成的一条走向NW的逆冲并具有左旋走滑分量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调查结果显示,小鱼洞地表破裂带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小鱼洞镇一带的中段,逆冲量和走滑量最大;小鱼洞镇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南段,逆冲量和走滑量逐渐变小;小鱼洞镇向西北方向进入山区的北段,则表现为以逆冲为主的活动性质。  相似文献   

6.
14:43,手机响了,一条汶川发生7.8级地震的短消息呈现在眼前。 地震就是命令,出于职业的习惯,我们宣教中心声像部全体人员立即进入了紧急救援待命状态。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度过了60年光辉岁月,中国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人民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梦想。对于从事防震减灾工作的人们来说,我们更是深切地体会到国家的防震减灾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增强了我国城乡防震减灾的能力。当然,也许有人会问,你们不是说地震预报没有过关吗?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都没能预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海云 《防灾博览》2009,(1):68-69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整个中华大地为之震颤.数以万计普通百姓的命运因此改变。作为地震行业的普通工作者,本职工作之外,我们更加迫切地感觉到有责任和义务.贡献我们的知识与力量于公众地震科普教育当中。地震虽不可避免,但可让包括孩子们在内的社会大众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知道一些基本的防范措施和方法,在当今的中国,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正>唐山地震伤痛依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又不期而致。我们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也没有足够能力预测它的到来,但为了防御它,我们需要找到它的踪迹,锁定它出没的区域。寻找震源的理论方法地震的踪迹——出露的震源体地震发生在地壳的深处,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主要来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研究现状与存在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龙门山区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一次震惊世界的灾难性地震,四川省汶川、北川和青川等县均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截至2008年9月,因地震死亡69197人,受伤374176人,失踪18209人。同时,本次地震也为国内外地震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深入剖析逆冲型地震构造特征、地震破裂过程、深部孕震构造环境、发震活动断层地质滑动速率、  相似文献   

11.
<正>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陈国兴教授与景立平研究员作为国家汶川地震科学考察队成员,深入地震灾区,行程一万余公里,对成都、都江堰、德阳、绵阳、广元等市及其下辖区、县开展了水库震害科学考察,详细收集了四川全省重灾区各区市县近300余座具有高危险情及更严重的水库震害和应急除险的第一手资料。历时6年时间,编撰了《汶川地震中小型水库震害与数据库》专著。全书包括5章,第1章简要介绍了汶川地震概况,以及地震波及的全国八省、直辖市震损水库的基本信息;第2章系统总结了四川省水库的主要震害类型  相似文献   

12.
以"汶川地震"极端事件为时间分段点,基于ArcGIS网格法定量分析汶川地震重灾区滑坡空间分布的分形分维特征,得出汶川地震重灾区滑坡在震前和震后均具有分形特征。研究表明,汶川地震重灾区滑坡点的空间分布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结构,无特征尺度。基于分形理论的汶川地震重灾区滑坡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滑坡的敏感性、危险性及滑坡风险预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滑坡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汶川地震滑坡的调查和勘测,探讨了滑坡的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汶川地震滑坡的减灾防灾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地震滑坡的优势坡度范围和最优坡度;地震滑坡面积-频率分布符合对数分布规律而不同于降雨等诱发滑坡的幂律分布。坡向与断层破裂方向的夹角控制着汶川地震滑坡频率、坡度和面积的分布,当坡向与断层破裂方向一致时,受地震抛掷作用滑坡发育的频率和面积的比例大、滑坡平均坡度小;当坡向与断层破裂方向相反和坡向与断层的倾向一致时,受地震撞击崩裂作用,滑坡发育的频率和面积的比例较小、滑坡平均坡度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三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令多少个家庭失去亲人,令多少个村庄瞬间消失,曾有人担心,地震震碎了无数个家庭.生者如何在痛楚中重获新生?日子怎样进行?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问题已成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为纪念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将于2018年11月2日-4日在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陈国兴教授与景立平研究员作为国家汶川地震科学考察队成员,深入地震灾区,行程一万余公里,对成都、都江堰、德阳、绵阳、广元等市及其下辖区、县开展了水库震害科学考察,详细收集了四川全省重灾区各区市县近300余座具有高危险情及更严重的水库震害和应急除险的第一手资料。历时6年时间,编撰了《汶川地震中小型水库震害与数据库》专著。全书包括5章,第1章简要介绍了汶川地震概况,以及地震波及的全国八省、直辖市震损水库的基本信息;第2章系统总结了四川省水库的主要震害类型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国家在探索和研究地震观测以及地震前兆观测方面,已经使用多种学科的综合手段。然而不论使用的是什么方法,其实都是在给地球把脉,寻找地球颤动的脉音。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每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社会上都会针对地震预测问题出现一些评论和猜想。作为一名科技媒体人,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着解答这些疑问的途径。2013年11月初,我由合肥市前  相似文献   

18.
汶川8级大震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笔者随同江苏省地震救援队即赴重灾区北川县城实施救援。在救援期间所获取的现场资料基础上,对该次大震的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进行了探讨。汶川8级特大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高达11度;10~11度重灾区主体沿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呈北东方向展布。龙门山断裂带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发震断裂,其运动方式为逆冲兼右旋水平错动。由于所处的特殊地震地质环境,地震地质灾害非常严重,致使此次地震的震害更具毁灭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防灾博览》2009,(2):F0003-F0003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这次特大自然灾害是对中国人民意志、勇气的严峻考验,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重大检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迅速展开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工作,奋勇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相似文献   

20.
王志成 《民防苑》2009,(5):14-16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的汶川、北川等地发生特大地震后,几乎所有交通、电力、通信等设施处于严重瘫痪状态,给灾后搜救带来了许许多多难以面对的困难。但由于我国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给救灾工作带来很大进步。仅仅在灾害发生后的1小时里,移动通信网络、电视、互联网就帮助我们了解和传播了救灾的相关信息。这次在汶川等地大地震后采用的新科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