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推进化肥减量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从“十三五”期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执行情况来看,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用肥效率,全国范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均实现了施肥总量和施肥强度连续5年下降,施肥结构更趋合理,但个别地区存在施肥总量提高、施肥强度降低压力大等问题。“十四五”期间,面对我国重点区域、重点作物施肥过量风险仍较大等问题,要坚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突出面源污染治理;在具体举措上,要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科技引领、推动化肥使用全链条绿色化,完善监测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资源环境台账,多措并举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加快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过程中,因注重经济开发而忽视了生态保护:过度开展、围湖造地、毁林扩田、大量施加农药和化肥、加上工业“三废”污染,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上述问题的危害,在发展“三高”农...  相似文献   

3.
枣庄市属城乡相互交错、相互结合的中小城市。工业相对分散,农业比较发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三废”排放量在不断增加,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也呈上升趋势,农业环境污染已经相当突出,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发展“可持续农业”,已被认定为促进枣庄农业生态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进入“去存量”阶段,“源头治理—养分回用—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全链条治理成为缓解化肥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化肥面源污染全链条治理虽然面临污染特性、农户分散经营特征和政策碎片化等方面的制约,但在治理技术、治理主体、治理载体等方面具有可行性。本文在整体性治理理论基础上,系统构建了化肥面源污染全链条治理路径,即在国家、省、市层面加大全链条治理技术创新和政策协同;在县级层面探索全链条治理服务模式和数字化管理模式;在社区层面引导生产者参与全链条治理、对接第三方主体提供全链条治理服务、构建全链条治理资金集成投入机制、依托社区组织营造良好氛围等。  相似文献   

5.
历史经验和近几年丰收的事实证明,没有足够的投入,农业就不可能跃上新台阶,化肥等物资的投入规模决定着农业产出规模.据有关部门估算,我们每增加5000万吨粮食生产能力,需要配套增加化肥1500万吨.要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不仅需要深化改革、稳定政策和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增加化肥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缺肥少肥的地区.我国化肥施用量在各地区的分配极不平衡,这就出现经济发达地区的施肥水平大大高于经济不发达地  相似文献   

6.
通常认为农业施用化肥、农药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基于此观点,俄罗斯大幅度减少化肥和杀虫剂、植物激素、化学改土剂等的用量,但生态环境仍未改善、农产品和畜产品的质量并未提高。究其原因,既有对化肥和农药在环境中的危害估计过高,又有俄罗斯总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佳等。化肥和农药确实常常给农产品质量、大气和水质带来很大的副作用,但是不能认为生态环境恶化都是化肥和农药所造成的。许多环境保护专家的实验证明污染环境的因素很多,施用化肥和农药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只要严格遵守施用化肥和农药的操作规程,就可扬长避短、趋…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面临着粮食供求紧平衡和化肥过量施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严峻挑战。利用河北邯郸地区1026户小麦种植农户的调研数据,构建经济理性与环境可持续双目标下的农户化肥施用模型,并进行优化模拟分析,旨在探讨应该如何优化粮食主产区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优”目标。结果表明:农户对化肥的认知和化肥价格是实现“双优”目标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农户过高估计了化肥投入对粮食增产的效果,农户的预期化肥产出弹性显著高于化肥实际产出弹性,化肥使用效率偏低;当前粮食主产区化肥价格是模拟优化分析结果中最优化肥价格的一半左右,较低的化肥施用成本促使农户倾向高化肥投入以实现粮食增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矫正农户施肥认知偏差、科学高效施肥和适当提高化肥价格水平、优化化肥使用结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化肥减量施用是实现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格局不利于化肥减量技术的推广使用。农民合作社是弥补小规模经营不足与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的重要制度安排,其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农业化肥减量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阐明了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对农业化肥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基于2007—2018年中国30个省级(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存在显著的化肥减施效应,其主要通过质量溢价、组织规范、组织支持传导路径实现农业化肥减量。从区域差异看,在化肥用量处于高分位点的省份,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化肥减施效应;从农作物差异看,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对农业化肥减量施用的贡献主要来自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以及棉花、甘蔗、苹果、柑子四类经济作物的化肥减施效应。  相似文献   

9.
农业中的化肥使用与环境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化肥的发展与增产作用多少世纪以来,人畜排出的废物,一直被看做是土壤肥料的重要来源.传统农业中,常用来供给作物所需氮的两种方法:一是以有机堆肥来施肥,二是采用与豆科作物轮作的方式增肥.现代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肥料是无机肥料,这些肥料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化肥.化肥一般都包含一种或多种植物所需的营养,比一般自然肥料的营养要高,故对提高农业产量可起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世界环境》2012,(6):94-94
所谓海洋“死亡地带”,是指由缺氧导致的几乎所有形式的海洋生命都消亡的沿海水域。近几十年来,这一“死亡地带”的数量和范围都呈上升趋势,这将对商业渔业、自给自足渔业、娱乐渔业和人类健康带来更大威胁。地面径流中较高的磷含量主要来自农业化肥,磷被认为是形成这一死亡地带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建设太湖生态农业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太湖水污染防治,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苏州市农业生产中以氮素为主的化学肥料,农药的施用和污染状况,分析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设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巢湖水质与流域农业投入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  高翔  张洪 《环境科学》2012,33(9):3009-3013
为探讨巢湖富营养化与流域农业生产投入资源的关联性,选择了化肥剩余、节水灌溉面积、农膜、水土流失治理等可能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因子;研究中采用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的方法,同时,提出了一种结合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法计算化肥剩余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巢湖流域农业生产投入的各种资源中,对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影响较大的是化肥剩余、节水灌溉面积和农膜,并且化肥剩余的影响还存在1 a的滞后期.因此,有必要从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改进灌排水方式并减少农业用水入手,以求节约资源,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巢湖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收集整理近10年来我国地市年鉴化肥施用数据,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思想定量研究我国2008~2017年地市尺度的化肥施用碳足迹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7年,我国化肥施用碳足迹以2013年为节点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单峰变化,2015年我国氮、磷和钾肥施用总碳足迹负荷为1.97t CO2eq/hm2,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在化肥生产和施用的全生命周期阶段,生产和运输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较高(60%以上);氮肥的施用贡献了约91%的总化肥施用碳足迹;超过3/4的地市化肥施用碳足迹负荷过高,主要位于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2013年以后仍有33个地市的化肥施用碳足迹依然保持增长,这些地区主要位于新疆,云南和黑龙江等地.本研究揭示了近10年我国化肥施用碳足迹的变化过程,可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和温室气体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兰州市农牧业源氨排放清单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栗世学  郭文凯  何昕  朱玉凡  陈强 《环境科学》2019,40(3):1172-1178
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取农牧业源的活动水平,采用NARSES模型确定氮肥施用排放因子,其它排放因子通过文献调研确定,建立了2016年兰州市农牧业源氨排放清单,并进一步分析了农牧业源氨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 2016年兰州市农牧业源大气氨排放量为9 356. 90 t;其中畜禽养殖源氨排放量7 584. 03 t,分担率81. 05%;永登县是氨排放量最大的区县,氨排放量为2 820. 59 t,分担率为30. 14%.在兰州市各区县氨排放量分担率中,畜牧业源氨排放的分担率在65. 83%~97. 38%之间;氮肥施用源的分担率在2. 27%~28. 66%之间.从空间分布来看,兰州市农牧业源氨排放主要集中在皋兰县西北部与中部、红古区东南部、七里河区东西两部与榆中县东部.从时间分布来看,畜牧业源氨排放主要集中在4~9月,氮肥施用源的氨排放主要集中在3~7月和9月,其它月份排放量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Tropical peatland is a vast potential land source for biological production, but peatland is a major natural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es, especially methane (CH4). 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duced by cultivation practice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use of tropical peatland.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the groundwater level on CH4 and carbon dioxide (CO2) fluxes in an Indonesian peat soil. The crop cultivated was sago palm (Metroxylon sagu Rottb.), which can grow on tropical peat soil without drainage and yield great amounts of starch. CH4 emission through sago palm plants was first estimated by collecting gas samples immediately after cutting sago suckers using the closed chamber method. The CH4 fluxes ranged from negative values to 1.0 mg C m−2 h−1. The mean CH4 flux from treatment with macroelements (N, P, and K) and microelements (B, Cu, Fe, and Zn) applied at normal rate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at of the No fertilizer treatment, although increasing the application rates of macroelements or microelements by 10-fold increased the CH4 flux by a factor of two or thr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4 flux and the groundwater table was regressed to a logarithmic equation, which indicated that to maintain a small CH4 flux, the groundwater table should be maintained at <−45 cm. The CO2 fluxes ranged between 24 and 150 mg C m−2 h−1, and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ither fertilizer treatments or the groundwater level. The inclusion of sago palm suckers in a chamber increased CH4 emission from the peat soil significantly. Thus, gas emissions mediated by certain kinds of palm plants should not be disregarded.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净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净碳汇净增93.7%;2)我国农业碳汇结构相对比较稳定,稻谷、小麦和玉米三者共同占到了80%左右,而碳源结构则在1991—2011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91年农药为主,化肥、牛为辅转变成为化肥为主,农药、地膜、牛为辅的结构;3)空间分布方面,我国县域农业净碳汇量地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存在4种农业碳生态类型区;4)1991—2011年间净碳汇为负值的县级单元数量增多,并且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与内蒙古。农业种植量相对较小,作物生长碳吸收不明显,单位产量农业投入要素多以及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是这些地区农业净碳汇为负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苏南太湖水系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59,自引:5,他引:159  
提出并应用了差额污染负荷量的概念,建立了平原水网地区大面积集水区网络试验法,并设计了可以覆盖苏南太湖地区的7种类型水、旱田网络试验区、通过点面结合,室内外试验配合,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农田氮素流失模拟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氮素污染负荷量随年降水量和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浅层地下水硝态氮的污染负荷量与氮肥的施用量呈正相关;稻田氮素污染负荷量显地高于旱田;农业面源磷素污染差额总负荷量  相似文献   

18.
保水剂性能及其农用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保水剂能够吸收其自身体积和重量数倍的水分从而增加土壤含水率、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农作物生长,在节水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保水剂的种类、性能、在农业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评述了保水剂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作物生长的影响,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鉴于保水剂使用不当对土壤环境曾造成危害,因此本文提出在保水剂的应用环节中,在注重其保水性能的同时,还应借鉴化学品环境安全评价的方法,系统评估保水剂的使用对土壤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避免盲目投入造成的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等不利影响,填补保水剂对环境影响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论文基于1 722份田间试验数据,将氮、磷、钾肥的投入量和油菜的产出量分别折算为相应的具体投入值和产出值,首先,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计算出各种化肥要素的边际产出,研究发现氮、磷、钾肥的投入对油菜产出值的作用大小存在一定差异,对油菜产出值的影响大小关系为氮肥>磷肥>钾肥,其中氮肥的产出弹性值为0.288 3,磷肥的产出弹性值为0.180 3,钾肥的产出弹性值为0.087 7。其次,继续探究氮、磷、钾肥在油菜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氮肥替代弹性系数为-0.058 8,磷肥为0.120 9,钾肥为0.281 0。最后,测算出使油菜产出值最大的氮肥最佳投入值为951.20 元/hm2,最佳磷肥投入值为3 766.08 元/hm2,最佳钾肥投入值为621.32 元/hm2。  相似文献   

20.
农业化肥的使用量持续增加,化肥过量使用导致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科学的选择适当的肥料,可以有效地控制肥料使用量,从而控制农业化肥面源污染.控失型肥料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新型环保型肥料,具有长效、增产、环保和节本省时等优点.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控失型肥料可以有效降低农业化肥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分析了控失型肥料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证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推广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