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通过自身的生长代谢可以大量吸收氮、磷等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而其中一些种类还可以富集不同类型的重金属或吸收降解某些有机污染物 ;通过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代谢 ,可以使水中大部分可生物降解有机物 (BOD)降解 ;通过抑制低等藻类的生长 ,控制富营养化的表现形式等。根据不同的生活型特点 ,利用大型水生植物进行污水处理和水体修复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 :以漂浮植物为主的塘系统和以挺水植物为主的人工湿地系统等。本文从生态功能发挥的角度探讨了植物对污染物降解的机理 ,并对以大型水生植物为核心的各种污水处理系统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进行了综述 ,指出了利用大型水生植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浮萍植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浮萍科植物是漂浮生长在水流相对平缓的湖泊河湾水面上植物类群,整个植株完全退化为一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叶状体,主要是通过根或叶状体从水中吸收所需的氮磷等各种营养物质。浮萍科植物的氮磷含量和生长速率高并可以耐受多种污水条件,因此这个类群是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中重要的水生植物类群。以浮萍为主的污水处理系统已得到较多的研究和应用,这类系统最大特点是浮萍的生长可以大量吸收污水中的氮磷,从而具有较高的氮磷去除率,同时生成的生物量可多种方式利用。因此利用这类系统对污水进行氮磷的处理与转化,并将生成的浮萍生物量适当地资源化利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浮萍科植物是漂浮生长在水流相对平缓的湖泊河湾水面上植物类群,整个植株完全退化为一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叶状体,主要是通过根或叶状体从水中吸收所需的氮磷等各种营养物质.浮萍科植物的氮磷含量和生长速率高并可以耐受多种污水条件,因此这个类群是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中重要的水生植物类群.以浮萍为主的污水处理系统已得到较多的研究和应用,这类系统最大特点是浮萍的生长可以大量吸收污水中的氮磷,从而具有较高的氮磷去除率,同时生成的生物量可多种方式利用.因此利用这类系统对污水进行氮磷的处理与转化,并将生成的浮萍生物量适当地资源化利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共代谢是污水中难降解性有机物生物降解的重要方式 ,关键酶的诱导、生长基质与目标污染物之间的竞争抑制、目标污染物及其降解产物对微生物的毒性反应是影响共代谢反应的关键因素。选择合适的生长基质、优化反应条件可以提高微生物共代谢在实际污水处理及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复合植物床式人工湿地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本实验研究针对应用于面源污染控制的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选择和布置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人工湿地动态运行实验和研究考察,发现床体中COD、TN降解规律,通过人工湿地栽种不同水生植物的各床体的COD去除效果比较实验和不同水生植物复氧性能比较实验,得出复氧性能最好的水生植物为芦苇,然后综合这三个实验,在传统的植物床系统基础上,提出更加有利于提高系统污水处理效率的改进形式;复合植物床式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6.
环保专家对悉尼附近的河流进行检测,发现河里贝类动物越多,河流的水质就更好,他们就利用放养贝类动物这种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水污染,即利用生物体的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或降解,从而使水体净化,效果好、工程造价低廉、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生态浮岛复合技术净化黑臭河道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宁波市前塘河水作为实验水体,采用不同水生植物及组合、生态浮岛复合技术净化水中污染物。经过14d的水培实验发现,沉水植物COD去除能力高于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水生植物组合对COD的去除率相对较低,但去除率仍不低于79.9%。水生植物组合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好于单一种类植物。沉水植物去除总磷的效果好于浮水植物与挺水植物,不同水生植物及组合的总磷去除率均大于44.0%。生态浮岛复合技术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较强,实验10d时COD、氨氮、总磷去除率分别为97.1%、100.0%、73.8%。由此可见,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净化作用使生态浮岛复合技术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8.
复合植物床式人工湿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研究针对应用于面源污染控制的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选择和布置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人工湿地动态运行实验的研究考察,发现床体中COD、TN降解规律,通过人工湿地栽种不同水生植物的各床体的COD去除效果比较实验和不同水生植物复氧性能比较实验,得出复氧性能最好的水生植物为芦苇,然后综合这三个实验,在传统的植物床系统基础上,提出更加有利于提高系统污水处理效率的改进形式:复合植物床式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9.
废水中难降解性有机污染物的共代谢降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微生物共代谢是污水中难降解性有机物生物降解的重要方式,关键酶的诱导,生长基质与目标污染物之间的竞争抑制,目标污染及其降解产物对微生物的毒性反应是影响共代谢反应的关键因素,选择合适的生长基质,优化反应条件可以提高微生物共代谢在实际污水处理有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水生植物修复氮、磷污染水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氮、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去除氮、磷一直是污水处理的重要任务.鉴于传统物理、化学方法存在的操作难、成本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转向利用水生植物去除氮、磷营养物质、净化水质上.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水生植物修复氮、磷污染水体的方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水生植物净化污染水体的机制.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今后应在不同植物种类开发、植物组合优化以及植物的净化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铯对水生植物的生物效应,筛选对铯富集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能够为水体铯污染的修复治理提供方法依据。设计铯污染浓度为0、0.5、2.5和10 mg/L,9种水生植物,3次重复,研究铯对不同水生植物生物效应(BE)和不同水生植物对铯的吸收和富集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对水体铯污染有不同的反应。就增加鲜重而言,绿萍、水花生、轮叶狐狸藻、水蓼、水葱增加鲜重大于对照;眼子菜、水葫芦、水稻增加鲜重小于对照;不同植物的铯含量不同。平均铯含量依次为水花生水蓼水稻水葫芦水葱眼子菜轮叶狐狸藻绿萍,其中水花生为935.12 mg/kg DW,水蓼为825.93 mg/kg DW,水稻为723.38 mg/kg DW;不同植物清除水体铯污染的能力不同。收获时水体铯浓度降低最多至最少的依次是水蓼、水花生、水稻、轮叶狐狸藻、水葱、水葫芦、绿萍和眼子菜。根据生物效应、植物铯含量、水体铯减少情况,水花生、水蓼、水葫芦和水稻可以作为铯污染水体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12.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型评估方法与调控模式,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新技术,形成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分散处理等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及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土壤污染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常规的土壤污染物化学治理技术,如客土换土法、冲洗法、热处理、固化、玻璃化、动电修复法等,由于其技术要求高或经济成本高昂,对土壤结构的扰动破碎较严重,因而,大规模推广应用存在较大问题。重金属超累积植物的不断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有可能利用植物于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自20世纪90年代起,植物修复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研究表明,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金属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近10年来,在超累积植物的找寻培育、植物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研究、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忍性、超量吸收及其解毒机制以及植物修复的工艺技术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并取得长 的进展,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有可能使植物修复技术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型评估方法与调控模式,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新技术,形成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分散处理等一系列技术工艺与管理模式,开展工程化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型评估方法与调控模式,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新技术,形成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分散处理等一系列技术工艺与管理模式,开展工程化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高寒  贺振洲  赵军  周其胤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2):2884-2889
为解决某人工池塘水体环境污染的问题,采用组合型生态浮岛技术研究了其对该水体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组合型生态浮岛对此类水体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为62.95%、67.45%、51.99%、77.78%,均高于对照组及单一系统处理组。可见在该组合型生态浮岛中,黄花鸢尾的植物吸收、改良型火山石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染物的去除明显优于单一处理组。合理的植物-填料组合方式可提高污染物的降解效果,且投资小,环境效益好,又可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适用于城镇水体尤其是居住区静态水体的景观治理。  相似文献   

17.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型评估方法与调控模式,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  相似文献   

18.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型评估方法与调控模式,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重污染河流的治理技术,2011年3月在无锡市新区鸿山镇徐塘桥河开展生态治理示范工程,通过电解技术、种植高等水生植物和构建软隔离带复合工程技术改善河流水质。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电解技术,可以迅速降低TP、氨氮(NH4+-N)和COD;但较难减少TN。通过软隔离带可以有效隔离外源污染,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河流TN、TP、COD的平均水平,但是难以提高河流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电解能够有效的降解大分子有机物,为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之后再种植水生植物,能够进一步降低的TN、TP。通过电解一水生植物一软隔离带复合技术不仅能够全面改善河流水质的平均水平,而且能够修复水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正>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注重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重点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污染物迁移规律与转化机制,秉承"节能、低碳、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型评估方法与调控模式,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新技术,形成适用于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