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担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职责,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教育创新不仅关系着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意义,更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本文以安阳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浅议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实践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2.
刘建 《环境导报》2003,(2):34-35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内在动力,创新精神来自于想象力的培养。上海美术教师周文富早在1993年就尝试在早期想象教育环境中,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综合素养,激发想象创造热情,促进儿童潜在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一标新立异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仅在上海美术界、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引起极大反响,而且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在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并着重突出创新思维特点和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创新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包含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因,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欲,不断追求新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进行创新活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总结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本文重点论述了高中数学的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5.
2月15日,在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从教育与创新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思考。他指出,未来十年是中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而新思维从哪里来?原创从哪里来?创新又从哪里来?钱院长通过对比华人教育与犹太人教育方式的巨大差异揭示了“中国创造”真正潜伏的危机所在。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3):184-185
<正>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大凡有所建树的人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通过9年的数学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的能力。罗曼·罗兰曾说过:"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由此可见,创造能力对一个人的生存是多么重要。尤其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二者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探讨关于怎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问题,首先应该是解答好创新创业教育"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只有搞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思考怎样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问题才有了源头活水和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教育常识与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知识存在的两种形态,两者在发展历程、主体参与范围、认识层次、习得方式和判断标准方面有着相互的区别和联系。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常识与教育理论的相互转化,教育常识反映教育实践并通过教育实践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的视野中反思教育常识与教育理论的关联,就会发现教育常识应该理论化,教育理论也理应常识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常识之间是一个互为转化、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红色文化资源潜隐着意识形态教育的教育因子,蕴含着特殊的教育情境,有助于丰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延展教育空间,并以其多样化的形态创新教育方式,自觉契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向度,有着内在的科学逻辑。其实践要求在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西方错误社会思潮、传承红色基因;实践路径在于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聚焦红色文化资源生活化,着力红色文化资源形象化,以切实增强高校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说服力和渗透力。  相似文献   

10.
广西壮族丧葬习俗中蕴含着浓厚的道德教化思想,通过挖掘其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明确提出:"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提倡创造的教育"。"六大解放"是创造教育的关键,对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针对当前体育教学的问题,笔者主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体育教学和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上一个更高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出发,习近平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教育观念,其中原创性的贡献主要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握好社会主义教育方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制度化和高质量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思政课建设。这些原创性贡献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展开和体现,也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思想演进,实现了思想观念和实践布局上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创造。  相似文献   

13.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开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塑造健康体质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重任。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把创新教育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时代对创新人才渴求的发展趋势,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创新,并非是要像科学家那样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在平常的学习中有强烈的好奇心,敢大胆质疑和设想,多动手,勤动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敢于标新立异,有着不同的见解,也是创新的表现。学校的一线数学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究当做教育教学的头等大事来抓,紧跟时代步伐,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6.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在目前的实践层面上,由于观念、认识、课程、师资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未紧密融合。高校应通过全面认识文化素质教育、成立专业管理和服务机构、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设校园创新文化等措施,将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之中。  相似文献   

17.
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是理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要求,是研究生学术规范建设的要求,是特色名校工程对高校定位发展的要求。而目前理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从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所有理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确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明确理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产权教育的目标定位;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加强知识产权实践教学等方面,切实加强理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产权教育。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所以,我认为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该怎样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大批的创新人才呢?本文结合我国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和谐的学习环境,活跃、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传统教学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注重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在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高瞻远瞩,立足新形势,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提出了很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发展与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总结和学习胡锦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而且对我们进一步加强改进乃至创新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对影视教育发展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文章从"协同创新"的理论源头出发,解读影视教育协同创新内涵,并以辽宁师范大学协同创新实践为个案,指出高校应从区位条件、科研能力、师资基础、学科特点、办学特色等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家、地区发展战略与政府相关部门、兄弟院校、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