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塑料作为环境介质中的新型污染物,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土壤是环境中微塑料的重要蓄积库,结合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针对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生态效应、分析方法及污染防治进行综述,以便更全面的了解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的现状及其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塑料包装废弃物、农用地膜破碎、大气沉降是土壤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微塑料可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危害生态环境健康,并会随着食物链逐渐富集,从而影响人类健康。土壤中的微塑料可通过筛分干燥后采用密度分离法、加压流体萃取法、石油提取法等进行分离,并通过消解去除土壤中的有机质。土壤中微塑料的识别与表征可采用目检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扫描电镜法等。此外,根据土壤微塑料的生态效应提出污染治理措施与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相似文献   

2.
水体中氟乐灵的生物毒性和去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氟乐灵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首次总结了水体中氟乐灵的来源、生物毒性、毒性机理以及饮用水处理中去除氟乐灵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传统单独的加氯消毒、生物膜工艺等通常难以高效去除水体中的氟乐灵,而以紫外线和臭氧为基础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由于能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而对水体中痕量氟乐灵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改进饮用水中微量氟乐灵的毒性检测和去除工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微塑料是国际关注的全球性污染物,土壤是表生环境最大的微塑料储库。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对土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有关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相对匮乏。总结了国内外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现状和污染来源,介绍了土壤中微塑料从采集到检测的流程,对比了不同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分析了土壤微塑料污染对土壤环境造成的生态风险,展望了未来土壤微塑料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认识土壤微塑料的污染,统筹土壤微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水体有机污染定义、来源及有机污染物主要类型的介绍和说明,分析了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效应——水体污染、生物富集及其毒理效应,综述了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监测技术尤其是有机分析前处理技术的现状,并对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和监测技术作出肯定,同时展望了水体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5.
以常用的油田化学表面活性剂为研究目标,采用发光细菌法对其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价,考察了pH值和矿化度等对生物毒性的影响。结合表面活性剂对细菌中蛋白质含量变化情况,对表面活性剂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行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发光细菌法可以快速、简便地对油田化学剂的生物毒性进行评价,但对体系条件要求严格,pH值与矿化度对评价结果具有明显影响;发光细菌法得出的生物毒性评价结论不能简单的推演到其他毒性评价方法,单一的发光细菌法生物毒性评价标准无法全面判断油田化学剂的生物毒性效应,应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对油田化学剂的毒性效应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原油及产品对藻类毒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类具有种类繁多,个体小,生长繁殖迅速,对毒物的毒性敏感等特点,它长时间在水中生长,能客观地反映原油及产品对水体污染所产生的毒害综合效应。实验室中毒性研究通常采用纯种藻类培养来评价油的急性和早期毒性影响。经过实验室研究及原油泄漏现场调查研究表明:在含油的生态系统中油能刺激藻类的生长。在油污染过的水体中,原油中的轻烃和较易挥发的组分对藻类的毒性影响最大,原油泄漏的短期毒性影响和二次影响同等重要,油对藻类种群结构也具有重要的毒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微塑料已被证明在海洋及淡水环境中广泛存在,且难以降解。为了调查微塑料在内陆淡水河流沉积物中的存在以及粒径等组成情况,以釜溪河为例,采用现场取样、室内分析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利用密度分离法提取微塑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高聚物成分进行鉴定。得到的结果为底部沉积物中微塑料颗粒平均丰度为232.83±72.83粒/kg,几个采样点微塑料丰度范围在160~292粒/kg;从总体来看,微塑料颗粒的丰度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片状微塑料颗粒占绝大多数,占总数量的78.53%。在所取得样品中鉴定得到主要有聚丙烯、聚乙烯和聚乙炔3种类型的高聚物。本研究为微塑料的取样和分析提供方法,并为进一步了解内陆淡水环境中微塑料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污染物,环境中的雌激素存在于各种介质中,并且已经被证实对生物存在危害。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了不同种类的环境雌激素在我国天然水体中污染现状以及环境雌激素对人类、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生态效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开展环境雌激素相关研究和如何应对环境雌激素污染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天然及人工沸石因其特殊的多孔结构及化学组成,具有吸附及催化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潜在能力。综述了不同类型天然及人工沸石用于吸附处理以及催化强氧化剂降解各种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基于其丰富的储量、低廉的成本,特别是有效的治污效果,天然及人工沸石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刘佳  隋铭皓  朱春艳 《四川环境》2011,30(2):111-114
抗生素是用于防治人类和动物病菌性疾病,以及促进动物生长的一大类化学品.基于目前国内外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本文针对抗生素对环境水体造成的污染,从环境水体中抗生素的来源入手,分析了抗生素在环境水体中的残留与污染水平.并讨论了目前国内外抗生素去除的研究情况,主要对常规处理技术、化学氧化、吸附3种手段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声化学降解水体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中微量、痕量有机污染物的环境与生态效应一直是环境化学中研究的热点内容。199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之列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而对饮用水,深度处理的目标是采用高效的方法去除污染物。在已经推广的方法中主要有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光化学催化和超滤法等。其中以臭氧氧化法最具有推广价值。但其处理成本较高,对具有强烈环境毒理学效应的芳香族、杂环类化合物的氧化降解率较低。因此,水体中微量,痕量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方法是水处理技术中的难题。80年代以来,声  相似文献   

12.
以几种典型钻井液体系为研究对象,分别选用成熟可靠的检测方法对其生物毒性、化学毒性和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部分钻井废液具有一定生物和化学毒性,其中,磺化体系钻井液在生物毒性和化学毒性方面均超标,应重点加强管理;低密度无固相体系和磺化体系钻井液中Hg和Cr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  相似文献   

13.
水环境中氨氮的分析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是天然水体的重要生源要素,是水体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重点归纳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水环境中氨氮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内容主要包括:氮的存在形态、样品预处理和氨氮的各种分析方法,指出了未来的主攻方向、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前塑料消费量平均增长率为8%左右。 本文简介国外塑料代金属和塑料耐候性研究的情况。建议利用我国地大和气候类型齐全的有利条件,认真抓好包括塑料在内的工业材料的天然曝晒试验。  相似文献   

15.
目前常用的酸性硅酮密封胶产品,虽然综合性能较好,但生产工艺较复杂,在生产过程中和成品包装时都需抽真空,所以造成设备投资大,生产周期长,综合成本高,存放期短,使用中酸味很大,并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近日由武汉研究成功了一种新型EPM无酸性玻璃密封胶,该技术采用了多种高分子材料经改性制成,产品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生产成本比酸性硅酮胶低50%左右,并在使用中无酸味,存放期长达2年以上,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该产品广泛用于铝合金门窗、钢塑窗、塑料门窗等密封,还可用于建筑物面的裂缝、瓷砖、天然石材和塑料地板等粘接或防渗水等.(黄益波)  相似文献   

16.
使用USES-LCA模型,对连续10多年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华北高产粮区农田系统进行了潜在生态毒性评估。结果表明,虽然潜在的人体毒性表现不明显,但1997和2007年小麦-玉米轮作的潜在水体毒性分别是225.15、261.08、308.24和303.45 kg1,4-DCBeq;土壤毒性分别是3.12、2.76、3.55和3.24 kg1,4-DCBeq,都呈正增长趋势,以潜在水体毒性表现最为明显。虽然农药对环境的实际威胁还需进一步证实,但严格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规范农药的施用量和使用方式已经刻不容缓;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农业生态毒性评价体系和生态污染防控机制研究,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邵迎  吴玲玲 《四川环境》2011,30(6):128-132
细胞凋亡是微蓑藻毒素(Mycrocystins,MCs)发挥其毒性效应的关键所在,但其具体毒性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有关MCs诱导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仍然是当前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MCs诱导细胞凋亡是通过多条信号通路来转导的,各通路间互相联系,共同调节细胞凋亡。本文总结了近年来MCs诱导细胞凋亡的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全面阐述MCs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通路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环境科学家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感觉到需要一种可靠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区分并测定天然水中一些痕量金属——特别是有毒重金属的化学形态。通常使用的测定水中某一种金属的总浓度的方法(即原子吸收法)往往可能得出十分荒谬的结论,这是由于与元素的化学形态有关,某些元素的离子浓度虽高,但其毒性并不大,与此相反,另一些元素虽其浓度不高,但毒性却往往比前者更大。例如许多研究者的(1—3)结论指出,  相似文献   

19.
双氯芬酸作为消炎类药物,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作为新兴污染物,双氯芬酸在水体环境中经常被检出,对生态安全及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本文总结了双氯芬酸的水体分布、在水生生物体内的富集效应及代谢,并阐述了双氯芬酸的生物毒理效应。在综述双氯芬酸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双氯芬酸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毒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水体中重金属的生物转移和生物转化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影响重金属毒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影响重金属毒性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值、硬度、溶解氧、光、盐度等,另外,有机物和其它综合因素对重金属毒性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