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通过对玛纳斯河谷水源地区域植被样方分析发现,该区域植被以旱生植物为主,植被分布主要受地形地貌、地下水埋深的综合影响,沿中间洼地向东西两侧不同阶地呈显著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低地草甸植被一般生长在地下水埋深不足2m的区域,灌木半灌木、乔木等一般位于地下水埋深低于9m的区域,地下水埋深大于30m的区域,基本为山地荒漠草原植被。进一步对研究区植被群落优势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优势植被群落依次为红柳群落、芦苇群落、苦豆子群落、沼柳群落、粉苞苣群落、锦鸡儿群落、榆树群落等。  相似文献   

2.
海拉尔盆地地震勘探环境影响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海拉尔盆地草原地震勘探为例,结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工作的开展,找出地震勘探主要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因素,通过分析其在地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及危害,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及工作建议。文章侧重于草原生态环境影响恢复与地震勘探环境保护控制技术的研究,探讨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施绿色勘探的可行性,阐明实施清洁生产、营造和谐生态油田的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的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高效生态。近年来东营市从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构筑生态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探索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同发展的新路,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东营市高效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4.
天麻仿野生种植区菌材树种选择与森林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仿野生天麻种植区科学选择菌材树种和保护森林资源,对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坝子村天麻仿野生种植地植被种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主要有23科28种野生植物,乔木与灌木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为优势树种。提出结合当地情况选择优势树种,实行种植式生态补偿机制,适度控制天麻仿野生种植的密度和区域,协调国家投入渠道以兼顾保护生态和发展地方经济,加快推进依法利用与保护天麻仿野生种植地森林资源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家将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定位为"高效生态",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给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分析高效生态经济内涵出发,着重分析了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严重不足、生态与环境保护薄弱等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全方位开放、建立科学制度和坚持生态优先等相应对策,以期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是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区域发展的有效手段。京津冀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完善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现实意义重大。基于生态资产视角,通过分析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建立适合京津冀发展实际的生态补偿价值核算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成立专门协调组织机构、拓宽生态补偿融资渠道、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建立多维生态补偿途径和开展区域间合作与协作等建议,以合理构建和完善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针对山东省发展现状,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探讨山东省对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差异大、生态空间保护与发展冲突严重等问题,并对山东省在生态空间保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生态保护观念,协调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以及转变生产模式,协调地区发展等对策建议,以期根据地区具体情况加强山东省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8.
从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剖析生态环境复原与建设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定类型植被表征一定生境己被公认,但植被与环境的统一关系常被忽视,通常孤立地静止地解释其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剖析群落演替现象,表明演替的任一阶段植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存在密切的协调关系。原生演替系列从早期阶段向顶极群落的演化。生境相应由极端趋向中生,群落结构由简向繁发展。演替的具体阶段均与特定环境相联系。当外力干扰导致群落结构破坏。生境亦相应退化,出现逆行演替现象;外力作用终止,退化亦将终止而转入次生演替过程。从植被演替现象分析,当前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系统的逆行演替过程,故制定环境复原与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借鉴群落演替规律。  相似文献   

9.
王恒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2):212-214,219
以大连长山群岛为例,选取基于生态承载力测算的数学模型量化区域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状况,在传统模型基础之上提出改进后的计算模型对区域本底生态足迹(BEF)、旅游生态足迹(TEF)、生态承载力(EC)、保护与开发协调度(C)、旅游容量阈值(T)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为区域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经测算,C不断趋向于1,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逐渐接近,应注意控制大连长山群岛开发强度,其中应重点控制区域本底人口与旅游者数量,到2015年应将旅游者人数应控制在263.86万人次以内。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暗紫贝母的生态分布、植被的种类组成及其区系分析,并通过相似系数法对暗紫贝母分布的群落进行了数值分类,为川贝母的野生抚育和药材生产保护区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叙述了黄河三角洲的成因及自然生态环境概况,详细论述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及采取的有效措施,对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旨在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本文从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实际土地开发整理的情况分析,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进一步呼吁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目标加强重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绩效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以利于土地经济和土地生态的均衡发展。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比较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胜利油田位于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潜水位高,水的矿化度大。生态环境恶劣,对植物尤其对木本植物的生长不利,整个地区生长的多是抗盐碱能力强的草本植物。针对油田的特殊环境条件,综合有关资料,介绍了以沙枣为代表的植物特性,特别强调了其抗盐碱、降低土壤矿化度和潜水位、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引起植被变化的特性。指出黄河三角洲也有些土质较好的、适于作物和木本植物生长的地区,改良盐碱地可以以这些地区为基点,放射性地向外逐步试验沙枣的种植,以探索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努力做到边发展经济,边改善环境,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统一。  相似文献   

14.
何艳梅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2):110-118,9
为了更好地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弥补分散立法的不足,实施流域综合管理,解决黄河流域面临的特殊生态问题,有必要制定黄河法作为黄河流域管理的基本法和综合法。本文利用数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以解决黄河流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为目标和导向,依据有关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和改革成果,分析了黄河法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制度,包括全流域节水制度、水源涵养制度、水土保持制度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制度、自然湿地生态修复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环境污染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国内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为应对黄河流域生态恶化带来的挑战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本文立足生态补偿政策并构建准自然实验,以 2005-2019年黄河流域 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对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产权异质性,具体表现在对黄河流域上游和国有企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中下游地区和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和政府补助增加是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推进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上述研究结论在经过 PSM-DID、更换被解释变量、安慰剂检验后仍然具有稳健性。研究全面考虑了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在流域内不同区域发挥作用的渠道,有利于充分发挥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RA) is a new field of study for evaluating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a possible eco-environmental hazard under uncertainty. Regional ERA is more complex than general ERA, as it requires that risk receptors, risk sources, risk exposure, uncertainty and especially spatial heterogeneity all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is paper, a five-step process of regional ERA is developed and tested through a wetland case study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China. First, indices and formulas are established for measuring degrees of ecological risk and damage to eco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remote sensing data, historical records and survey data, an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GIS techniques, the indices and formulas are then applied to the wetland in the study area. On the basis of the assessment results, we propose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various risk zon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相似文献   

17.
The Yellow River Delta, one of China’s three major river deltas, is becoming a major reg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Protecting the delicate ecology of newly formed aquatic systems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soils, natural vegetation, and fauna on older upland environments in the delta is a priority in planning for the wise use of the delta’s resources for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is article, we use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 analyz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use/land-cove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ongying municipality, one of the most intensely developed areas of the delta,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soil salinity and landforms. This analysis reveals that soil salt content decreases from regionally high values in isolated depressions to relatively moderate values in embanked former back swamps, with the lowest values occurring in abandoned river courses. Comparing the present land use on this soil salinity–landform pattern shows that it is basically at odds with general concepts of land suitability for agricultural utilization of saline soils. Crop-based agriculture in the region is probably overdeveloped, whereas more appropria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ike cattle and forest production, is underrepresented. Future development should focus on converting farmland in embanked former back swamps and abandoned river courses into grasslands and forests. Crop-based agriculture (up to 151,000 ha) could be planned at the low-salinity terrace uplands and flood plains. The article provides guidelines for decision-makers regarding agricultural land use and wetland protec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相似文献   

18.
区域环境司法协作是区域环境资源审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面向。而区域环境司法协作的运行机理在于对生态环境整体主义的遵循、对司法理性所蕴含的价值目标的践行以及对协同理论的运用。目前,长三角地区在区域环境司法协作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面临着法治实践异化、制度生态化不足、保障机制缺乏等问题。本文建议区域环境司法协作应在把握司法权属性基础上恰当处理政策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加强协作制度体系对生态环境利益的考量和保护,并通过信息、人员与考核等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协作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