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湘江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于湘江共采集了29个典型重金属污染断面底泥样品,测定了底泥中重金属Cd、Pb、Cr、Cu、Mn和Zn的含量及其有效态含量,并采用改进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湘江底泥存在主要由重金属Cd、Pb、Cr、Cu、Mn和Zn构成的复合污染,其含量范围依次为2.83—29.15 mg·kg-1、8—1784 mg·kg-1、10.00—4884.28 mg·kg-1、9—674 mg·kg-1、744.83—16246.22 mg·kg-1和61.50—3771.11 mg·kg-1;参考土壤环境质量Ⅲ级标准的断面超标率依次为100%、10.34%、6.90%、3.54%、100%和24.14%;有效态百分含量范围依次为25.04%—66.63%、8.75%—50.00%、1.14%—35.08%、3.70%—39.00%、1.99%—65.79%和7.48%—47.96%;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Cd的潜在生态风险最高,其次是Pb和M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贡献率(MRI)依次为90.37%、4.17%、3.03%,干流的潜在生态风险高于支流的生态风险,达到极强危害水平的采样断面占72.41%,主要集中于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和郴州. 相似文献
2.
3.
棉花黄萎病是导致棉花减产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在前期工作中筛选到1株对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J-15菌株。为了揭示施用枯草芽孢杆菌J-15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Bacillus subtilis J-15, SMs)对棉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规律。将含有大丽轮枝菌的盆栽分为2组,室温黑暗环境下进行培养,模拟该代谢产物施入土壤的情况,其中实验组为添加0.33 mg·mL-1SMs至土壤最大含水量,对照组为添加等量的去离子水。分别在0、10、30和60 d取样,采用Soil DNA Kit试剂盒提取土壤微生物的总DNA,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棉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根据Alpha多样性分析可知,SMs处理土壤后的Shannon、Simpson、Chao1和Ace指数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说明SMs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影响。根据群落结构分析可知,SMs处理土壤10、30和60 d后,变形菌门和硬壁菌门的相对丰度略微上升,但差异均不显著。属水平上,SMs处理土壤10 d和30 d后,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略有上升,但差异均不显著。这说明在土壤中施用SMs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但影响却并不显著。由此推断SMs对棉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为开发利用枯草芽孢杆菌J-15进行农业上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土壤胶质芽孢杆菌生理生化特征及其解钾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壤矿物为K源的硅酸盐细菌选择性培养基,从我国部分省市土壤中筛选到30株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以辽宁菌种保藏中心胶质芽孢杆菌LICC10201(编号K31)为参照菌株,对其生理生化特性、耐盐性、耐酸碱性、温度敏感性及解K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0株胶质芽孢杆菌菌体均为杆状,产生椭圆至圆形芽孢.其中K3、K9、K19、K31为短杆状,30株菌株均为G~-.NH_4~+、NO_3~-为良好N源,且能在无N培养基上生长.菌株K5、K12和K31解K能力较强,释放的K比不加菌液对照分别增加2.39倍、2.28和2.27倍;K5、K11、K26、K31在w=3%NaCl的培养基上能生长;在25~30℃范围内供试胶质芽孢杆菌均能良好生长;以上试验数据可为将来微生物肥料的研制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ICP-MS法测定汀江某河段底泥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了解该地区13种元素的分布特征,通过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用ICP-MS测定重金属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地积累指数法得出13种元素污染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Cd>Cu>As>Se>U>Co=Zn>Pb>Mn>Th>Ni=Tl>Cr,生态危害指数法得出6种重金属对样品所在区域造成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到弱依次为Cd>Cu>As>Pb>Zn>Cr,Cd、Cu和As为该地区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中3#点位RI值为1283,提示生态危害程度很强、污染程度最高,2#点位其次,1#点位也存在一定污染. 相似文献
6.
淮河中下游底泥中PAHs的分布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淮河中下游底泥中多环芳烃(PAHs)单体的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及进行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底泥中PAHs含量总平均值为293.8ng·g-1,变化范围较大,总体呈中游高下游低的趋势;PAHs的种类和环数分布及菲/蒽、荧蒽/芘比值显示何台渡口至新集乡段底泥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与裂解,而安淮村至小河头段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低中温不完全燃烧或天然成岩过程;对照有关底泥的生态风险评价标准,淮河中游平圩和洛河段可能具有生物负效应,而其它地区的潜在生态风险则很小。 相似文献
7.
城市景区水域是城市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城市景区水域底泥重金属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宿州市三角洲公园水域采集底泥,测定了其中8种重金属元素(Pb、U、V、Mn、Ni、Cr、Cu 和 Zn)的含量,并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M)、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研究区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污染水平及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公园外的采样点重金属含量大于公园内部采样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及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三角洲公园水域底泥处在较轻的污染状态;通过正定矩阵分解模型(PMF)解析出3种污染因子,包括农业源、工业源和自然源,其中农业源及工业源为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赤潮藻类与海洋细菌的微生态关系,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将塔马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与海底沉积物中分离的两种细菌(Bacillus megaterium,S7;B.halmatpulus,S10)共同培养,并探讨了藻菌共培养对A.tamarense生长以及对水体中胞外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β-Glc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的第2周内,与细菌S7或S10共培养的A.tamarense细胞数分别比CK增加约12%和24%,而在第3周内则各增加23%和5%左右。另外,分别与A.tamarense共培养的细菌S7或S10的β-GlcA变化趋势相似,呈马鞍型曲线。在A.tamarense生长的后期,β-GlcA随着藻细胞的裂解程度的增加而迅速提高。图3参25 相似文献
9.
溶藻细菌DC-L14的分离、鉴定与溶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14,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小白鼠毒性试验初步显示该菌株未产生小白鼠中毒毒素;该菌能使铜锈微囊藻905聚集成团,沉于瓶底,最终黄化;该菌作用4 d,使惠氏微囊藻107、绿色微囊藻102、水华束丝藻和水华鱼腥藻的叶绿素a下降率最高为70.1%.最低为65.5%,平均为67.2%;当细菌处于稳定生长期时溶藻效果最强,共培养4 d能使铜锈微囊藻905的叶绿素a含量下降82.1%;离心沉降后检测,发现菌体本身无溶藻效果,而无菌上清液与原菌液溶藻效果相同,高温处理后的菌液溶藻能力增强,推测该细菌是通过分泌溶藻物质溶藻,该物质可能为非蛋白质类,高温可能有利于溶藻物质的释放.图4表1参25 相似文献
10.
微塑料在全球海洋水体及沉积物中广泛存在,然而关于近海养殖海区的微塑料污染特征鲜有报道,本研究调查了中国近海养殖海区茅尾海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并初步对其微塑料污染进行风险评估. 结果表明,茅尾海区域广泛分布着微塑料,茅尾海水体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2.01±1.23) n·m−3,泡沫(60.1%)是主要的类型. 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平均丰度为(22.4±19.6)n·kg−1,薄片(50%—100%)在采样点中占主要部分. 茅尾海水体、沉积物中的微塑料粒径都以1—5 mm为主(33.3%—100%),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微塑料主要来自钦江的输入、旅游活动以及海水养殖活动. 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初步得出,茅尾海区域微塑料的污染水平属于中等偏低水平,水体中微塑料整体污染风险等级显著高于沉积物,生态风险等级分别属于Ⅲ级(较高风险)和Ⅱ级(较低风险). 风险指数最高的点位于茅尾海入海河流钦江入海处,达到了Ⅳ级(高风险),各沉积物采样点的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Ⅰ—Ⅱ级,属于较低风险. 危害评分高的聚合物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PAN)是水体中微塑料污染风险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核苷酸序列分析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细菌的进化通常是由于不同种属之间遗传物质水平转移而推进,基因转移的主要方式有转化、转导和接合,本文综述了有关自然界不同生态系统中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促使更好地评估基因的水平转移,同时在农业生产或环境补救时人们会特意向环境中释放天然或重组细菌,了解环境中基因的水平转移对于安全评估这些细菌造成的后果也是必需的,参46 相似文献
12.
一株嗜热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四川化工总厂热交换器中分离到一株嗜热硫酸盐还原菌。菌体呈微弯杆状或直杆状,大小0.5─0.8μm×2.8─3.4μm,革兰氏阴性,周身鞭毛,运动,形成次端生椭圆形芽孢。细胞内膜皱折较多。该菌在不含Fe2+盐培养基中生长,菌落呈灰白色,直径0.5mm.边缘不整齐;在含Fe2+盐培养基中生长,菌落呈黑色,直径2─3mm,菌落中央有0.5mm直径的突起。最适生长温度为50℃,最适pH6.5,不耐盐,于沸水中处理6h不失活;能分别以H2+CO2、乙醇、葡萄糖、可溶性淀粉、甲酸盐、乳酸盐或丙酮酸盐为唯一碳源;生长需要酵母膏。无脱硫弧菌素和细胞色素C3。该菌可能为新种。 相似文献
13.
海水养虾池细菌数量动态及细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5个海水养虾池细菌数量动态及细菌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层细菌数在不同试验池及同一池塘不同采样时间均呈现较大波动.细菌密度在底水层明显高于表水层,且同一虾池细菌密度在水平分布上极具不均匀性.底泥中细菌数在采样期稳定增加并与底泥中有机物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随着泥层加厚,细菌密度呈V型分布,最大密度出现在表层1cm之内,2cm以下泥层,细菌密度明显减小原位(in-situ)实验测定所得虾池细菌生产力ρ4(C)·t-1=86.10~343.25mg·m-2·d-1,是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10%~19% 相似文献
14.
义乌市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进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9(1):40-44
本文从环境学和城市生态学的角度剖析了义乌市区工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大量数据计算,对主要环境因子,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作了定性,定量分析。表明目前城区整体生态环境在退化。针对城市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提出了保护环境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株焦化废水降酚菌的质粒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处理焦化废水的活性污泥池中,分离得到了一株具有降酚能力的细菌, J A. J A 可以在含酚的 H P 复杂培养基中生长,也可以在以酚为唯一碳源的 A B P 培养基中生长,且具有产黑色素的特点.用碱裂解提取质粒的方法发现它含有一个质粒,定名为p X H1 ,并测定了这个质粒的大小约为2 .6 kb .用限制性内切酶 Bgl I和 Rsa I进行双酶切,作出了初步的物理图谱.p X H1 经过20 次没有酚作为选择压传代培养后仍然能100 % 保留,同时, J A菌仍具有降酚能力,表明其具有很高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从一株有较高半纤维素酶活性的Bacilussp.BT7克隆内切木聚糖酶基因的结果.以大肠杆菌XL1blue为宿主菌,采用水解圈检测法,在含有RBB木聚糖(4氧甲基D葡萄糖苷D木聚糖Remazol亮蓝R)的平板上分离到能水解RBB木聚糖的阳性克隆3个,对它们进行的限制酶作图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它们属于3种不同的内切木聚糖酶基因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彭少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1(4):403-414
综述了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意义,地带的气候特征及退化生态因子恢复的主导生态因子,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步骤,并用实例说明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态学效应和经济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西湖沉积物有机质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分析了西湖沉积物腐殖质的组成及腐殖酸的红光谱特性,结果显示西湖沉积物腐殖质具有典型的湖泊沉积物腐质特征,腐殖化程度较高;结合形分析表明,腐殖质中: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脂类,钱塘江引水工程、水面种植荷花明显改变了沉积物有机质的构成,对西湖的碳和富营养化状况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过氧化氢酶基因perA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PCR技术得到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Bacillusstearothermophilus)过氧化氢酶基因 perA ,将该基因与表达载体 pKK2 2 3 3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K perA ,转化大肠杆菌过氧化氢酶HPⅠ和HPⅡ双缺突变株UM 2 ,得到重组大肠杆菌UM 2 1.酶活测定结果表明 ,表达产物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 .SDS PAGE电泳结果显示出明显的特异性表达条带 ,单体Mr =86× 10 3 ,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所产酶相同 .实验表明 ,重组质粒在宿主UM 2中有较好的稳定性 ,在无选择压力条件下传代 6 0次基本保持稳定 ,传代 10 0次重组质粒保留 80 %以上 .摇瓶实验确定重组菌的最佳表达条件为 :IPTG浓度 ,0 .75mmol/L ;诱导时间 3h ;培养基起始 pH 6 .5 ;诱导温度 37℃ ;装液量 5 0mL/ 2 5 0mL .在优化条件下 ,重组菌产生的过氧化氢酶占菌体总蛋白的 8% ,酶活力可达 35U/mL ,是原始菌株BacillusstearothermophilusIAM110 0 1的 11.7倍 .图 2表 1参 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