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滤膜与活性炭联用工艺去除富营养化水源水中藻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及水库含藻水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处理技术复杂,难度较大。因此,除藻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显得越来越紧迫。膜处理技术在给水中的应用是水处理技术的重大突破,正逐渐成为21世纪水处理技术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本文以继承和吸收成熟技术,并将其工程化,以便及时解决具体问题为原则,根据国内外最新水质标准要求,提出了微滤膜与活性炭联用的除藻新上艺,并对除藻工艺方案确定原则、研究内容和目标,以及除藻工艺方案设计进行了说细分析说明。本文认为微滤膜技术在我国供水行业推广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大规模工程应用。应用微滤膜与活性炭联用工艺解决富营养化水源水中藻类问题在技术上是成熟的,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组合工艺能实现水源水中微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是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工艺.总结了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污染物去除效果和机制;在分析膜污染机制基础上归纳了膜污染控制和污染膜清洗方式,展望了膜生物反应器在给水领域应用需克服解决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3.
饮用水中蓝藻毒素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藻类及藻毒素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水处理难度。对饮用水中蓝藻毒素去除技术进行了具体的论述,系统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去除效果和局限性,并对藻毒素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O3-生物沸石-GAC处理宁波姚江微污染水源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宁波姚江水源水的特点,进行了臭氧(O3)、生物沸石、活性炭(GAC)的除污染组合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去除CODMn、氨氮及亚硝酸盐的量分别为30%、60%及80%以上,从而为微污染源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饮用水中蓝藻毒素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藻类及藻毒素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水处理难度.对饮用水中蓝藻毒素去除技术进行了具体的论述,系统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去除效果和局限性,并对藻毒素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5种国产活性炭吸附水中沙林的性能及影响因素,果壳质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优于煤质活性炭。果壳活性炭WP-202的吸附等温线方程为qe=11.45Ce^0.39,其粉状炭为10min时能达到吸附容量的98%。活性炭颗粒小则吸附速度快,温度升高不利于吸附。活性炭与水中的氯反应后,吸附性能下降30%,在含盐量2000mg/L的苦咸水中吸附量降低5%。处理化学战剂-沙林染毒水宜多种水处理技术相结合,并采用活性炭吸附作为最后一级处理单元。  相似文献   

7.
本期推荐     
正本期"工程应用实例"栏目刊发了贾伯林、卢建波、肖峰、邹瑜斌、尤亚建、陈勇华、杨志宏撰写的《重介质混凝沉淀工艺工程应用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一文。该文以重介质混凝沉淀技术为基础,根据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针对现有技术提出了全面的改进方案,解决了其在实际应用中重介质微粒粒径小、密度高、流动性差、对后续工艺影响大等难点问题。重介质混凝沉淀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工艺,在传统的混凝沉淀过程中投加了惰性重介质粉,并将此重介质微颗粒作  相似文献   

8.
微污染水源水的控制技术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饮用水水源的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的健康和传统净水工艺都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更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文中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主要技术,强化混凝处理技术,臭氧活性炭联用深度处理技术,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光催化氧化法技术,膜法深度处理技术,吸附预处理技术,生物预处理技术等,并给出了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水处理工艺中摇蚊幼虫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摇蚊幼虫的生活习性及其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分布规律。对其生理特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就近年来采用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防治水处理工艺中摇蚊幼虫污染的研究进展、现状和局限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展望了摇蚊幼虫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前景,指出目前控制饮用水中摇蚊幼虫污染必须将水源水质控制、污染治理与净水工艺处理结合起来,优化水处理工艺和强化水源水体保护是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在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是一种将混凝反应,沉淀截留集中在同一滤柱内同步完成的高效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应用于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中,通过絮凝剂的加入,具有同步去除PO^3-4-P,SS和部分COD的功能,本文研究了该工艺对二级处理出水中PO^3-4-P,SS和COD的去除效果及其规律。研究表明:采用聚合氯化铁(PFC)作为絮凝剂,当Fe/P摩尔比为2:1时,水中PO^3-4-P的去除率达98.8%,浓度可降至0.1mg/L以下,同时SS,COD去除率也有明显提高。与传统的混凝,沉淀除磷工艺相比,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污泥量少等优点,是一种更为经济和7简单的处理单元,适用于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除磷和进一步提高水质的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11.
粉末活性炭-生物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粉末活性炭-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强化生物工艺。本文介绍了该工艺的设计方法以及作者在不同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表明该技术在处理难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且经济上可行。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 5种国产活性炭吸附水中沙林的性能及影响因素。果壳质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优于煤质活性炭。果壳活性炭WP 2 0 2的吸附等温线方程为 qe=11 45C0 39e ,其粉状炭在 10min时能达到吸附容量的 98%。活性炭颗粒小则吸附速度快 ,温度升高不利于吸附。活性炭与水中的氯反应后 ,吸附性能下降 3 0 % ,在含盐量 2 0 0 0mg/L的苦咸水中吸附量降低 5 %。处理化学战剂 -沙林染毒水宜多种水处理技术相结合 ,并采用活性炭吸附作为最后一级处理单元  相似文献   

13.
针对湖泊蓝藻爆发期间经物理作业产生的富藻水含水率高、不易脱水、难于后续处置的问题,尝试采用生物合成聚合硫酸铁(BPFS)混凝-厢式压滤机组合工艺对富藻水进行脱水处理,并探讨了投加BPFS、BPFS与石灰复合药剂及采用不同滤布对富藻水压滤后滤液水质及蓝藻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富藻水中加入3.30 g/L石灰与0.17...  相似文献   

14.
水处理工艺去除藻毒素的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饮用水处理的各工艺过程对藻毒素的去除作用,并根据前期已进行的实验对各工艺的优化组合进行了讨论,认为以气浮代替沉淀,并附之以粉末活性炭吸附预处理可有效地去除藻毒素;对没有条件改造沉淀池的水厂可暂时采用预氯化和粉末活性炭吸附组合的工艺也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对生物预处理工艺进行适当的强化,可达到对有机物、藻类、藻毒素等物质的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水厂出水直接进入天然水体、或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于灌溉、补充景观水体和回灌地下水,均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针对北京市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出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奥运公园的安全性,比较了不同深度处理工艺对营养盐(氮、磷)总量和不同形态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二级处理本身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十分有限,回用水需经过深度处理.在所研究的生物活性炭吸附、微滤、超滤、反渗透以及上述技术的组合工艺中,使用超滤和反渗透联用的工艺路线对脱氮除磷的效果较为理想,其他工艺对去除氮磷的效果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6.
不同深度处理工艺去除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氮磷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污水厂出水直接进入天然水体、或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于灌溉、补充景观水体和回灌地下水,均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针对北京市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出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奥运公园的安全性,比较了不同深度处理工艺对营养盐(氮、磷)总量和不同形态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二级处理本身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十分有限,回用水需经过深度处理.在所研究的生物活性炭吸附、微滤、超滤、反渗透以及上述技术的组合工艺中,使用超滤和反渗透联用的工艺路线对脱氮除磷的效果较为理想,其他工艺对去除氮磷的效果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7.
饮用水除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饮用水中的砷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介绍了从饮用水中去除砷的各种方法,总结了目前除砷技术存在的不足,指出混凝微滤工艺具有除砷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应成为今后饮用水除砷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从水样浓度、pH、反应时间、药剂投加量以及两者联用时的投加顺序等方面研究了粉末活性炭、高锰酸钾以及两者联合使用时对苯胺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污染发生时,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技术是可行的;先投加粉末活性炭再加高锰酸钾处理比先投加高锰酸钾再投加活性炭的去除效果好;当水样pH在中性条件下,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联用处理技术的去除效果好;应急处理的反应时间是30 min.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沿海某市2个自来水厂的常规和深度水处理工艺过程中挥发性溴代消毒副产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在选取的7种挥发性溴代消毒副产物中,只有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二溴甲烷和三溴甲烷这4种被检出,除二溴甲烷只在深度水处理工艺过程中被检出外,其余3种化合物在2种不同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均有检出。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在常规和深度水处理工艺过程中的部分工艺段出水中的检出浓度超过了GB 5749-2006中规定的限值(饮用水中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的的浓度限值分别为60μg·L~(-1)和100μg·L~(-1)),应被给予足够的重视。挥发性溴代消毒副产物在常规水处理工艺过程中的检出浓度随水处理工艺流程而逐渐升高,而在深度水处理工艺过程中检出的挥发性溴代消毒副产物(除二溴甲烷外)浓度变化则表现为随水处理工艺流程先轻微降低后大幅升高的趋势。与常规水处理工艺相比,挥发性溴代消毒副产物在深度水处理工艺过程中的检出浓度明显低于其在常规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对应工艺段出水中的检出浓度,但对于在常规和深度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均被检出的3种挥发性溴代消毒副产物来说,它们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加氯后出厂水中。  相似文献   

20.
臭氧氧化技术是高级氧化技术的一种,在水处理中已有百年的历史。近年来由于对微污染物和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关注,臭氧处理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本文总结了臭氧的应用和三种臭氧氧化技术,指出了臭氧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