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某住宅楼裂缝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设计和施工中必须采取的措施,避免此类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在污水处理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裂缝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锅炉会产生裂缝?图1 由于沉淀月月堆积,直到最热处水循环没有了, 因而造成变形裂缝停炉修理。图2 直接以冷水进炉是产生裂缝的又一原因,即使 无水垢沉淀,15℃的水直接与火热的生铁壁 接触时也会造成裂缝。图3 受热面上积存沉淀,使很多的生铁锅炉每年都 会发现裂缝,水从出灰门漏出来。图4 井水、湖水或其他水源的水都会产生沉淀,沉 淀的小颗粒,从热水罐往下流到锅炉的最低部 而危害锅炉。 二、如何防止产生裂缝?图1 伸出管可使多数沉淀不致落入锅炉内,冷水至 热水罐后和上部94℃的热水相混,然后进锅 炉,水温不致太低。图2 注意!每…  相似文献   

4.
对砖烟囱的裂缝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对其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可靠的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5.
对砖烟囱的裂缝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对其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可靠的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地开采利用矿山中的地热水,根据水力压裂的基本原理,提出水力压裂矿山热岩石的方法,通过增加裂缝数量和裂缝连通量来提高地热水的渗流率。对水力压裂产生的裂缝形态进行分析,推导出裂缝的导水系数,假设压裂得到椭圆型裂缝,研究三维应力变化在不同裂缝倾角下对裂缝张开度的影响,计算得出裂缝的张开度变化量,总结不同倾角下矿山深井岩体裂缝张开度变化量规律。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大体积砼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对连铸机基础底板大体积砼温度与干缩裂缝进行预防与控制,使连铸机基础底板大体积砼温度裂缝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在顺层岩质斜坡下覆岩层中进行采煤活动极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运用UDEC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近距离煤层群重复开采对其上覆顺层岩质斜坡变形破坏的动态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重复开采导致斜坡的滑移范围扩大,坡面附近的下沉位移明显增加,且超过采高,同时坡肩附近的水平位移加剧,超过单层开采时的2倍;2)采动斜坡裂缝具有明显的动态阶段性发育特征,单层采动时坡面中下部临时性裂缝发育过程为“积累—产生—扩展—缩小闭合”,坡面上部及坡顶未贯通至滑面的裂缝发育过程为“积累—产生—扩展—稳定”;3)在重复采动影响下,部分临时性裂缝和未贯通裂缝均开始活化,其发育过程为“活化—扩展—稳定”,最终转化为永久性裂缝,同时坡体内出现离层,横向裂缝显著增多,坡表产生更多细小开口的裂缝群;4)重复采动不仅会导致新裂缝的产生,也会加剧横向裂缝的产生和扩展,使得坡体更加破碎,稳定性逐步降低。研究成果为采动顺层岩质斜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奠定基础,为采动顺层岩质斜坡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某厂办公楼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对其沉降情况和墙体裂缝发展情况进行了监测 ,指出了某办公楼现状及其隐患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介绍了框架桥的应用情况,指出框架桥结构是铁路提速后,大规模使用的一种下穿结构形式。进而介绍了由于设计、施工等几种常见的可能引起框架桥产生裂缝的原因,并以京九线某里程段的二孔框架桥出现裂缝情况为例分析了其出现裂缝的原因及裂缝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治理沉降后浇带裂缝引起的地下工程漏水问题,以云南某工程为例,使用理论分析与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参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后浇带裂缝进行分析,探究后浇带裂缝成因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工程后浇带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的理论最大宽度为0.1 mm,潜在的裂缝发展区域的发展值均小于0.3 mm,实际工程中无须对潜在裂缝进行特殊处理。在选用合适材料对后浇带裂缝处进行处理后,漏水问题得到解决,达到了提高建筑安全的目的,为类似地下工程裂缝的封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现在地下室混凝土墙体易出现裂缝与渗漏进行研究与探讨,并对相应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从而尽量减少混凝土地下室墙体产生的裂缝与渗漏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不便和我们对安全的担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某公路隧道病害的现场调查,在对其主要病害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隧道勘察、设计和施工因素,结合隧道应力分布和受载情况,分析了隧道病害的现状,根据裂缝的走向可将其分为纵向裂缝、斜向裂缝和环向裂缝。笔者认为,该病害产生原因主要是施工、设计及地质因素;提出的隧道病害整治措施是在充分了解隧道地质条件的情况下,应严把施工质量关。研究得到的隧道病害原因和治理预防措施,对相似病害的防治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强度开采引起的地表裂缝严重破坏矿区生态环境,对矿井的安全生产造成很大隐患。为了掌握高强度开采地表裂缝形成机理,以神东矿区地质采矿条件为基础,通过现场监测和理论分析方法,得到了地表裂缝分布规律及变形参数,分析了矿山高强度开采产生的非连续变形发育分布特征与地质采矿条件之间关系。研究表明:在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动态拉伸型地表裂缝随工作面推进而周期性地超前出现,超前距为15m,超前角为83°,裂缝密度1m左右,宽度1~3cm。台阶型裂缝总是出现在开采工作面边界的上下方、停采线上方和开切眼附近,裂缝落差20~40cm,间距8~11m,滞后距为4.2m,滞后角为86°。同时指出上覆厚风积沙松散层特性使地表裂缝具有一定的自动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5.
第三讲 结构构件外观质量检查1 结构构件外观质量检查的目的 结构构件外观质量检查的目的是查明结构构件表面和结构构造连接的各种损伤,损伤的类型、程度、部位、范围、发生时间和发展速度,初步判断损伤的原因,确定其外观质量评定等级,并且为损伤构件的承载能力计算提供实测数据。2 混凝土结构构件外观质量检查2.1 检查项目及内容 (1)裂缝。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斜向裂缝的性质(确定是受力裂缝或是非受力裂缝)、数量、部位、大小、方向、深度、发展时间、稳定性、是否贯通。 (2)麻面和蜂窝。由于施工原因产生的缺陷,测定其面积、体积。 (3)剥落和破损。局部混凝土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剥落、破损,特别是由于冲击和钢筋锈蚀胀裂的剥落和破损。  相似文献   

16.
实验楼主体结构工程完工不久,即发现底层砖砌体结构(3线、5线、7线)壁柱及窗间墙开裂,随后又相继发现六层横墙的八字形裂缝、混凝土大梁开裂、内纵墙的水平裂缝与八字形裂缝等。这样就影响了工程的进展,使人们对该楼能否投入正常使用产生怀疑。 为了查清实验楼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技术资料,冶金部安全环保研究院承担了该建筑的实测与事故原因确认工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现场检测结果,针对隧道衬砌裂缝病害,借助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荷载-结构法建立含纵向裂缝的隧道计算模型,考虑拱顶和拱腰部位裂缝,分析不同长度、深度裂缝对衬砌结构安全性影响大小,并总结不同规模裂缝下衬砌结构安全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裂缝对裂缝附近区域结构的安全性危害最大,拱顶裂缝对衬砌结构的危害程度要远大于拱腰裂缝,且裂缝深度对衬砌结构安全性影响较裂缝长度更为显著,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空间裂缝下衬砌结构安全性评判标准,对不同规模裂缝危害进行等级划分,为隧道相应的病害整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崔景 《安全》2012,33(4):13-14
本文重点分析了液化石油气低温常压储罐在使用过程中的危险性,并指出必须采用合理的制冷技术及相应的保温措施,防止由于温度变化导致材料无法承受罐内压力而产生裂缝,从而发生蒸汽爆炸.  相似文献   

19.
开采沉陷对矿区地表裂缝的采动累积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开采沉陷学和岩石力学理论分析矿区地表裂缝的采动累积效应。采用概率积分法、胡克定律和莫尔-库伦破坏准则等方法描述并量化地表拉伸裂缝的采动累积效应表征指标,提出了采动裂缝时间拥挤效应和采动延迟效应表征指标及采动空间拥挤效应表征指标。对研究区地表裂缝采动时间拥挤效应的实地观测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上下分层动态裂缝持续时间和永久裂缝显现时刻与地表移动活跃期吻合;采动空间拥挤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采动裂缝水平延伸长度、宽度和深度均比永久裂缝小,下分层开采裂缝比上分层发育,下山方向比其他部位裂缝发育。  相似文献   

20.
煤矿井下水力压裂中经常出现裂缝扩展无序、闭合快等现象,导致裂缝导流能力较差,无法实现瓦斯的高效抽采。针对此问题,提出采用水射流射孔强化裂缝导流能力的方法,即采用高压水射流在煤孔段垂直于钻孔轴向射孔。采用FLAC3D分析了射孔周边煤体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射孔尖端处存在耳状塑性区。根据最大主应力的准则判断,塑性区的存在可促使裂缝在射孔尖端处起裂。采用RFPA2D-Flow分析了不同水平应力组合下的裂缝扩展特性,结果表明,裂缝在射孔尖端处起裂后,在塑性区内沿水平方向延伸,然后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延伸。视压裂裂缝面为粗糙面,基于Y模型分析了裂缝面微凸体分布规律。采用Hertz接触理论研究了两缝面单个微凸体接触受力状态,得出压裂裂缝面微凸体受力与裂缝闭合量呈正指数关系。基于N-S方程分析了真实压裂裂缝内瓦斯渗流速度分布,得出了煤岩体裂缝中瓦斯流量与裂缝面高度成立方关系。对比分析得出,射孔煤体周边应力明显小于不射孔煤体周边应力。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射孔导向裂缝在煤层中有序扩展,降低了煤岩体有效应力,减小了压裂裂缝的闭合量,实现了瓦斯长时高效抽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