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安徽合肥西郊50公里外的肥西县小团山,采石场经年作业把小山采成了一把太师椅状,这里曾是晚清著名爱国将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练兵之地。距此一公里外大潜山脚下,便是刚刚落成的刘铭传墓园及其旧居刘老圩子.旧居现仍存清澈如练的环形护庄河.以及当年慈禧太后赐给淮军由朝铭传亲手栽植的广玉兰。小团山海拔仅130米。这座不知沉寂了多少年的小山,因与一对回归故里的台湾教授夫妇结了缘,便有了无穷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金秋8月末,应韩国国家报勋文化艺术协会之邀,我有幸随大陆的书画家们赴汉城参加“大韩民国书艺、文人画大展”。台湾方面也有好几位书画家出席这一活动。为了在异国展现一个中国的信念,经台湾著名书画家赵善灿先生提议:大陆、台湾组成一个中国代表团参与在韩的一切活动。说起赵善灿先生,那还是我先生——内蒙古大学的岳志东教授在1997年率内蒙古团结书画社代表团访问台湾时结识的。他当时任台湾埔里荣民医院的院长,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将军书画家,为张大千大师的再传弟子。他的书画艺术作品早已蜚声海内外。他与妻子姚柏青都是社会活动家,他们反对台独,主张两岸统  相似文献   

3.
《绿色视野》2013,(1):19-20
在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董召荣看来,党的十八大报告给予我国农业发展很多笔墨,更加明确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安徽需要迈‘三道槛’。"董召荣说。农业废弃物如何综合利用,这是董召荣认为亟需迈出的"第一道槛"。"安徽是农业大省,秸秆产生量很大,但是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低,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董召荣告诉  相似文献   

4.
《绿色视野》2016,(4):58
正渊源关于"舒城小兰花茶"的起源,我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著的《安徽茶经》载:"传说在清朝以前,当地士绅阶层极为讲究兰花茶生产。"由他主编的《中国名茶研究选集》和《制茶学》中阐明,舒城小兰花茶与碧螺春、太平猴魁、涌溪火青、六安瓜片、铁观音等名茶同在清朝创制。据此,兰花茶迄今  相似文献   

5.
窦团山位于四川省江油市以北25km处,距成都180km,是国家剑门蜀道和九寨沟、黄龙旅游环线上的重要风景名胜区。 窦团山以奇、 险、幽、秀的特色吸引着中外游客,山中十大旅游区域,28个景点,博大幽深;云岩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管理单位,飞天藏具有800多年历史,举世无双,团岭铁索飞渡堪称神州一绝,高空滑翔惊险刺激,载人索道安全舒适,桃园景区清雅爽朗,中国历代皇帝长廊22尊圆雕石刻居全国之最。 窦团山原名团山,以其山形外貌似“团”(竹编的上小下大的屯子)而名。后相传有唐代彰明县(今属江油市)主薄窦子明…  相似文献   

6.
肥西县铭传乡为淮军故里,人文荟萃。系清末淮军著名将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淮军将领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故乡。他们的故居刘老圩、张老圩、张新圩作为"淮军故里圩堡群",现已成为旅游胜地。铭传乡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大潜山、圆通山森林茂密,一年四季鸟  相似文献   

7.
正合肥金佳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个仅有6人,在安徽最早专业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的小微企业。运行5年多时间,先后在滁州、阜阳、六安、宣城、淮南等地建成近10万平米的发酵床养殖基地,年产值近300万元。发酵床铺上要勤翻做保险出身的老板钱传俐告诉记者,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从日本、台湾引入的一种新型养猪技术,2008年有福建、上海、广东等10多家企业在安徽  相似文献   

8.
回归歌并序     
继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1999年12月20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中国南海之滨的澳门冉冉升起,这块被国外人占据四百多年的土地终于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举国同庆的日子里,我们又想起了祖国的宝岛台湾。李登辉公然鼓吹的“两国论”,激起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炎黄子孙的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大络在澳门回归之后撰写了台湾回归歌数章,这是台湾人民的心声,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  相似文献   

9.
一家绿色环保企业最终却走上了制售地沟油的道路,这究竟谁之责?"除了涉案当事人的不自觉和违法之外,相关部门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蔡先凤,安徽金寨人,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法、经济法等领域专家,他在接受《绿色视野》记者采访时认为,宁波地沟油案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的农村来说,农村环保犯的是中国式"综合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一条街,两排房,后面臭水塘,到处垃圾场"、"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随手丢,垃圾桶成摆设,农村环保"失血"严重……这些都是当前农村的真实写照。"山要绿起来,水要清起来,人要富起来。"老百姓的呼声就是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同国家农村环保工作同频共振,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安徽,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自清朝中叶以来,有关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探讨便始终没有停止:乾嘉学者洪亮吉导夫先路,晚清怪才汪士铎步其踵武。清朝灭亡之后,又有陶行知、邵力子、马寅初等人先后从不同的视角对人口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为数不多地从教育入手探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汪士铎是晚清思想界的一位“奇人”。作为太平天国起义的亲历者,汪士铎两女一子死于太平军之手,对太平军怀有刻骨仇恨,却在其文章中极力赞同太平天国的政治主张,认为“洪、杨删论语,去鬼神祭卜等类,功不在圣人之下”;作为感念清廷“皇恩浩荡”的保守派,汪士铎严辞拒绝了太平天国聘其为军师的邀请,却让其长女出任东王杨秀清的书记;作为深谙宋学,受胡林翼、曾国藩推许的道学家,汪士铎却于清政府鼓吹“同光中兴”之时疾呼“救时不得不变法”……这种由时代所铸就的思想矛盾,同样深刻地反映在汪士铎的人口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13.
佚名 《绿叶》2005,(12)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 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这是我党我军著名军事家刘伯 承元帅毕生的座右铭。在我党著名 将领之中,刘伯承元帅以毕生爱树、 护树而知名。在革命战争时期,刘伯 承行军所到之处,一有空闲,便发动 战士们植树造林。建国后,刘伯承爱 树之情更甚:每年植树时节一到,他 就亲自动手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在 南京北极阁那幢旧式二层小楼里居 住时,刘伯承在楼前移植了一棵大 松树,楼后向阳的山坡上的云南松、 马尾松、红枫和竹子,也均是刘伯承 亲手栽种的。  相似文献   

14.
《绿叶》2004,(3)
提起三门峡,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家黄炎培之子--黄万里。黄万里生前是我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他自1937年留学归国起,就致力于国内大江大河治理。1957年,他因反对建三门峡水库而获罪,成为中国现代水利史上的焦点人物。可以说,黄万里的一生与三门峡"难解难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之初。中国请"苏联老大哥" 帮助拟定一个在黄河下游兴修水利工程的计划,以解决黄河水患。1955年,前苏联专家拿出了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哲夫 《环境教育》2012,(7):85-86
这次再访奈曼导游小姐的说法较之更进了一个层次:这个怪柳的身上,几乎浓缩了我们沙区的众生相。奈曼旗古为鲜卑之地。唐朝属营州都督府治。辽金时为兴中府北境。明初为蒙古所长期占据,奈曼为部落之号。清初设奈曼旗。南部属低山丘陵,中部为风沙地,北部为冲积平原。河流主要有老哈河、西辽河、教来河等。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相似文献   

16.
<正>"地球一小时",熄灭的是灯光,点亮的是意识。今年3月27日晚8时30分至9时30分,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座城市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规模浩大的统一行动:熄灯一小时。我国参与活动的城市有33个,安徽参与活动的城市有2个,合肥及芜湖。  相似文献   

17.
最忆是新登     
<正>有一座山,叫贤明山;有一座塔,叫联魁塔;有一条河,叫葛溪;有一个坝,叫黄坝滩。有一段童年,在这里流淌;有许多足迹,在这里成长。说不完,道不尽,最忆是新登。新登,我难忘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新登的条条小弄,座座小山,都有我奔跑的身影,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贤明山、葛溪、黄坝滩和观音弄。先说贤明山,贤明山在葛溪的北面,共25.5公顷,这座山上的植物大多是傲竹劲松,苍翠挺拔。这里人灵地杰,名胜古迹颇多,印象最深的就是联  相似文献   

18.
乡情溢画卷     
吴为农先生祖籍是新安画派的故乡歙县,受其文化氛围熏陶,他以纯真的性情投入大自然怀抱,以神奇的黄山白岳、秀美的新安山水为题材,画意诗情,艺品人品跃然纸上。他的黄山图,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有的似登临莲花绝顶,放眼远眺,沧茫云海间,一览众山小;有的似置身一线峡谷,仰面观太虚,  相似文献   

19.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溪流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处,鶗鸠两山相对鸣。”这是宋朝年间,年轻时就离开家乡的大学者朱熹重回婺源故里扫墓时,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而留下的诗句。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的丘陵山区,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  相似文献   

20.
美好乡村安徽“探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毋庸讳言,如果说城市是国家"脸面"的话,那么乡村就是国家的"毛细血管"。建设美丽中国,让农村美好起来,这是当然的要义,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是广大群众的新期盼。在安徽,从省到市,从县到乡,美好乡村建设急剧升温。山要绿起来,水要清起来,人要富起来,当前,江淮大地上的乡村容颜正在悄悄"变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