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某电厂 2×135 MW 纯凝汽式机组改成供热机组问题,从投资大小、改造难度、对发电量的影响等方面对 2 种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最终选择了风险小、成本低的改造方案。应用结果表明:机组实现了热电联产,提高发电厂循环热效率 20%;1 台机组节约燃煤 83040 t/a,节约燃料费用 1 992.96 万元/a;减少灰渣排量 20 760 t/a,减少 CO2 排放量 8 367 m3/a,减少 SO2 排放量 85 m3/a,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溪洛渡坝区下游癞子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堵江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野外详细调查、测绘的基础上,研究了癞子沟泥石流的特性,分析了泥石流堵江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癞子沟是一条老泥石流沟,泥石流的性质为过渡—粘性,容重为1.8~2.2 t/m3,规模属大—特大型。通过计算和分析,癞子沟泥石流在区域性降雨条件下,不会堵断金沙江,但是在局地暴雨条件下,可能堵断金沙江。如果在200年一遇泥石流堵断的情况下,堵河的高度达20.11 m;500年一遇时,堵河的高度达30.39 m。堵江后不但会淹没大坝尾水出水口,而且导致沟口右岸的癞子沟碴场失稳,形成灾害链。  相似文献   

3.
簇头沟是岷江右岸一条低频泥石流沟,受2013年7月极端暴雨的影响,暴发特大泥石流。结果显示,汶川地震造成流域内的坡面和沟道堆积的大量的松散物质是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流域上游暴雨及其形成的山洪是此次泥石流形成的激发因子。"7.10"泥石流为过渡性泥石流,泥石流容重约为1.8~1.9 t/m3,沟口处最大流速为9.2 m/s,峰值流量为515 m3/s,冲击力达到3 657 t,输沙总量约为50×104m3。泥石流过程表现为为暴雨(山洪)—滑坡(坡面泥石流)—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对震后低频泥石流危险性认识不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偏低是此次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在未来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中,应合理估计灾害规模和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使得20世纪以来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得以蓬勃发展。地下基础设施除了实现结构功能外,还可以作为浅层地热能采集系统与地层进行热量交换。在城市地区,交通隧道比建筑基础具有更广阔的作为能源地下结构的利用空间。以上海地铁为例,根据上海市的水文和地质环境,研究以城市尺度进行能源隧道建设的地热能开发潜力及其经济与社会效益。结果表明,与上海市2030年规划地铁线路同等规模的能源隧道的年度采集能量总量可达35亿kWh,经济收益超过15亿元,每年可减少CO_(2)排放量200万t以上,相当于上海市20%的住宅取暖或制冷所需的总能量,投入成本在10年左右可回收,说明能源隧道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针对电力系统发电机组节能减排问题,通过建立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互补约束和最优化极值理论,构建了电力系统的多目标机组组合互补约束优化模型,并引入熵权法进行多目标决策,采用原对偶内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1)以火电机组煤耗量,污染气体 CO2 和 SO2 排放量为优化目标的多目标机组组合模型,符合实际的工程需求。(2)利用模糊熵权法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多目标决策,可实现节能、CO2 和 SO2 排放目标之间的转化和相互协调,从而有效降低火电机组的煤耗量,同时也减少了污染气 CO2 和 SO2的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未来50年水土流失变化预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长江上游未来50年水土流失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相对稳定的地貌、地质因素、可能突然发生的地震因素,具有波动特性变化的气象因素和具有双重性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分析结果认为,长江上游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26.4万km^2,经过治理后,2050年长江上游可减少土壤侵蚀量8.06亿t,河流年均输沙量减少为3.04亿-4.56亿t。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盐城响水化工园区"3·21"危化品爆炸事故的爆炸威力,通过对爆炸现场进行勘察以及对事故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梳理,基于爆坑尺寸、质点震动速度和建筑物毁伤半径等一系列关键参数,运用3种不同方法综合计算出此次爆炸的等效TNT当量为340 t。通过进一步归纳分析爆炸灾害现场周边建筑物分布和损伤破坏特点,结合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相关规范手册,评估此次爆炸对建筑物和人员的毁伤后果。评估结果表明:此次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的人员死亡半径为227 m;人员安全半径为573 m;建筑物摧毁半径为265 m;建筑物安全半径为1 626 m。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酸雨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2002年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站网在北京地区有两个观测站,2003年增至3个。根据北京3个酸雨观测站的有关资料,研究了北京市酸雨变化的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1993-2007年北京地区降水酸度呈现两个阶段,即1993-2002年降水酸度稳定在较弱水平,而2003-2008年呈逐年增强趋势。第二,与2003年以前相比,2003年以后硫酸根和硝酸根离子浓度均呈明显增加趋势,二者比值逐步下降并低于3,这表明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酸雨已由硫酸型转为硫酸与硝酸并重型。第三,北京周边省、市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的增加及钙离子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减少是近年来北京地区酸雨增强的人为原因。第四,气象条件是酸雨发生的主要动力因素。一般情况下,在地面风速较小的季节酸雨频率较高,850hPa高度为弱的偏南风或发生低层逆温时可促进酸雨的发生。此外降水量的大小也与酸雨有密切关系,24 h降水量达暴雨量级时酸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龙洞沟泥石流及其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龙洞沟发育于岷江上游四川茂县境内,沟口地带属干旱河谷区.该沟流域面积14.52 km2,沟长9.15 km,相对高度2 534m,沟床比降23.7%,沟内滑坡发育,形成泥石流的地形和松散固体物质条件充分;偶尔出现的高强度、短历时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条件和激发因素.该沟主沟为低频率泥石流沟,以中-大规模和特大规模泥石流为主,中-大规模泥石流约30~50 a一次,大-特大规模泥石流约50~100a一次;支沟泥石流活动频繁,但多为小规模.泥石流流体性质,支沟的几乎均为粘性,重度可达2.0~2.3 t/m3,而主沟的则以稀性为主,重度一般为1.3~1.6 t/m3.泥石流治理采用土木和生物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土木工程包括谷坊17座,拦砂坝5座,主沟排导槽1 054 m,支沟排导槽198 m;生物工程按流域生态功能分区进行,在分出的5个生态区实施造林398 hm2,退耕还林还草40hm2,林地封禁、抚育779 hm2,果园改造、更新40 hm2,生物谷坊10座.  相似文献   

10.
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1984,1995和2000年3个时段TM/ETM获得的土地利用分布地图,采用GIS叠加功能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应用长周期水文分析模型L—THIA(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nent),基于30年的降水日序列模拟了3个时段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并通过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定量关系参数,估算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模式下营养盐污染的产出量,分析了面源污染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输出响应。分析结果显示,营养输出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利用向面源污染高产出的建筑用地转变,以及径流总量的增加。1984年总氮产出为70.103t/a,2000年增加到86.667t/a,16年间共增加了23.628%;1984年总磷产出为10.497t/a,到2000年增加到15.413t/a,16年间共增加了46.832%。营养盐输出变化主要集中于丘陵间地和下游湖滨平原河网地区。最后,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面源污染输出响应的定量研究,分析了控制面源污染物增加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电电力甘肃酒泉发电厂1号炉脱硫系统烟气换热器换热元件严重损坏的问题,从波纹板箱结构、搪瓷喷涂工艺、蒸汽吹灰压力、烟气换热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分析结果表明:故障的主要原因是换热元件波纹板箱压紧力不够和搪瓷喷涂工艺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的热电厂供热系统热能利用率低的问题,在供热系统中首次采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的热电联产技术,结果表明:热泵技术在热电厂中的应用,提高了机组热效率,节约了燃煤量,使电厂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得以提升;减少了CO2和SO2排放,改善了环境,提高了电厂环保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城市热岛研究方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方法,包括传统的气象观测法、基于遥感技术的定量反演法和基于边界层模型的模拟计算法,分析了各种研究方法的进展和优缺点,供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方法创新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温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PRECIS模式模拟的气候情景数据,选取高温日数和热浪日数两个指标,对IPCC SRESB2情景下未来我国高温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在近期(2011-2040)、中期(2041-2070)和远期(2071-2100),全国年均高温日数从基准时段(1961-1990)的10.2d将分别增加到17.3d,22.6d和28.4d,年均热浪日数从基准时段的11.5d分别增加到22.6d,30.6d和39.0d;除了青藏高原,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温致灾危险性等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高温致灾危险性等级高于4级(包括4级)的地区在基准时段仅占全国总面积的3.8%,在近期、中期和远期将分别扩展到全国总面积的29.9%,51.3%和63.0%。  相似文献   

15.
深圳城市热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深圳已明显发现城市热岛效应。选取深圳气象局设立的19个自动气象站2004年全年非降水日逐日各时刻正点的温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它们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深圳的城市热岛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现象,全年热岛强度平均值高达2.6℃。对热岛强度值日变化的分析发现,13-18点是全天热岛强度最大的时段,与一天中的温度最高时段相符。对各季热岛强度日变化的分析发现,春夏季在午后至傍晚时段热岛强度较大,秋冬季在中午至午后时段热岛强度较大。深圳在少雨的冬半年热岛发展较稳定,变化规律性也比较明显,说明降水、有风等天气要素对热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ESDA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中型城市热岛效应愈显严重。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计算各因子作用及温差,以长沙市为例,研究了城市热岛分布、热岛强度的空间分布与城区人口密度、用地类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热岛及热岛区域人口呈集聚分布;(2)地块间的温差与用地类型及人口密度有密切联系,商服公共设施用地上的人口密度与热岛强度呈正相关性,工业热源地区该关系则呈二次方程曲线形式;(3)人口密集、建筑紧凑的街道在人口密度超过200人/hm2后将有可能形成新的热岛。(4)商服公共设施和工业热源因素对城市下垫面热量有互生性及放大性。  相似文献   

17.
Mitigation of the heat island effect in urban New Jerse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 (UHI) mitig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increased vegetative cover and higher-albedo surface materials can reduce the impacts of biophysical hazards in cities, including heat stress related to elevated temperatures, air pollution and associated public health effects. Such strategies also can lower the demand for air-conditioning-related energy production. Since local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may be intensified in areas with UHIs, mitigation strategies could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as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We use CITYgreen, a GIS-based modeling application, to estimat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urban vegetation and reflective roofs as UHI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case study sites in and around Newark and Camden, New Jersey.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urban vegetation can reduce health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the UHI effect by removing pollutants from the air. Less affluent, inner-city neighborhoods are the ones in which the hazard potential of the UHI effect is shown to be greatest. However, these neighborhoods have less available open space for tree planting and therefore a lower maximum potential benefit. As the climate warms, these neighborhoods may face greater consequences due to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UHI effec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urban vegetation is an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ly efficient way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sts at the sites.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水稻热量指数预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61-2000年的逐月气温资料,计算了东北地区3省和全区水稻的热量指数.通过对热量指数和大气环流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了6个预测水稻热量指数的预测模型和1个集成模型,各模型都能较好地预测东北地区各省及全区的水稻生长发育期间的热量状况.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模型的准确率较高,且稳定性较好.7个模型预测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全区水稻热量指数的平均准确率都在90%以上,其中辽宁省的准确率最高,都在97%以上,预测效果最好,黑龙江省的平均准确率最小,但也都在91%以上.从不同类型的模型来看,集成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A case study of urban heat islands in the Carolina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Urbanization tends to aggrav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limat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id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s within selected cities in North and South Carolina. This understanding will help guide efforts to cool cities in order to increase human comfort, conserve energy and resources, and reduce air pollution in both of these states.  相似文献   

20.
Urbanization tends to aggrav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limat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id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s within selected cities in North and South Carolina. This understanding will help guide efforts to cool cities in order to increase human comfort, conserve energy and resources, and reduce air pollution in both of these st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