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燃煤电厂依然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对于燃煤电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烟气来说也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随着大气污染的逐步恶化,针对这些燃煤电厂烟气进行必要的脱硫脱硝处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就主要针对Cu O吸附法脱硫脱硝技术、脉冲电晕法脱硫脱硝技术以及炭基催化脱硫脱硝法这三种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处理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通过分析得出加快发展炭基催化脱硫脱硝技术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综述我国燃煤中小型锅炉和电站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结果指出:我国中小型燃煤锅炉锅炉烟气脱硫技术近期是以完善湿法脱硫技术为主,远期将大力发展干法脱硫技术;在电站锅炉烟气脱硫方面,规模较小的电站锅炉将以喷雾干燥法以主要发展方向,大型电站锅炉近期仍以湿式石灰石-石膏法为主,远期将大力发展电子束辐照氨法脱硫脱硝技术。  相似文献   

3.
我国小型燃煤锅炉布局分散,数量众多,尾部烟气净化迫在眉睫。了解目前工业化的脱硫脱硝方式的优缺点,并根据小型燃煤锅炉的运行特点,选择适合它的净化技术。同时,脱硫脱硝一体化作为一种趋势,已成为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选择我国4家电厂的6台煤粉锅炉,进行了烟气以及飞灰、底渣、脱硫石膏等燃煤副产物样品的采集和F(氟)含量分析,考察燃煤电厂F排放特征. 结果表明:经过烟气除尘、脱硫及脱硝装置后,烟气中氟化物浓度明显降低; 除尘器主要脱除烟气中颗粒态F,静电除尘器对烟气中氟化物的总脱除效率为19.50%~36.59%,布袋除尘器的脱除效率略高于静电除尘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可协同脱除烟气中94.19%的氟化物. 燃煤中的F经过燃烧和烟气净化装置后,有0.83%~3.37%由底渣排放;1.20%~2.00%转移到脱硫废水中;13.45%~33.80%转移到飞灰中;59.60%~79.66%转移到脱硫石膏中;只有2.04%~5.00%通过烟囱排入大气.   相似文献   

5.
燃煤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振  万皓 《环境工程》2017,35(2):78-82
近年来,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因占地面积小,可同时控制多种污染物而引起广泛的关注,但该技术多数仍停留在实验阶段。文章重点介绍了等离子体法、固相吸附法、溶液吸收法及微生物法等方法研究进展,对各方法的脱硫脱硝特点及功效进行评述,分析其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燃煤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方法的研究方向,为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改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重工业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都开始使用燃煤锅炉,在燃煤锅炉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有毒气体,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大量的有毒气体飘散到空中,同时也会极大的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我国的火力发电站以及类似的大型设备常用燃煤锅炉设备,因此,如何解决燃煤锅炉的烟气是大型发电站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所以,本文通过对燃煤锅炉的烟气治理策略和脱硫脱硝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参数了燃煤锅炉排放的烟气组成以及危害,同时提出如何对燃煤锅炉的烟气进行整理,并且对燃煤锅炉的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进行分析,为燃煤锅炉烟气的治理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同时也为我国的环境治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燃煤烟气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NCR)、SNCR-SCR联合脱硝法、光催化氧化法、非平衡等离子体法、干法低温脱硫脱硝法和循环流化床联合脱硫脱氮技术等工艺的脱硝原理、脱除效率、应用条件、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我国不同地区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提出合理可行的工艺。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小型燃煤锅炉脱硫脱硝及除尘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对工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多管除尘器+喷淋散射塔处理设备,烟气的除尘处理效率为99.5%,脱硫效率为94%,采用SNCR脱硝技术,脱硝效率为50%。该工艺运行自动化程度高,是一种发展前景较好的烟气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燃煤锅炉一体化脱硫脱硝新方法。并在220D/H火电锅炉上进行了示范应用研究,通过检测烟气SO2和NOx变化情况,发现了该方法脱硫脱硝相互影响规律,认为燃煤锅炉一体化脱硫脱硝可行。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国内成熟烟气脱硝技术工艺,根据中国平煤集团电厂燃煤及锅炉特性等论述适用的电厂脱硝技术方法,以集团内部三个规模较大的电厂为试点,着重论述其脱硝方法的适用性及脱硝方案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烟塔合一技术特点和工程数据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剖析了德国烟塔合一技术特点和工程数据.烟塔合一技术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简化烟气系统设计,减少烟囱和GGH换热器,可以合并锅炉引风机和脱硫增压风机,降低电厂建设费用,有利于降低发电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烟塔合一技术可提高脱硫后净烟气的抬升高度,有利于降低污染.   相似文献   

12.
石化企业烟气脱硫技术选择和产业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石化企业自备电厂锅炉的运行特点,分析当前各种脱硫工艺技术的适应性,提出发展循环镁法脱硫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对石化脱硫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湿法脱硫除尘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勇  韩敏 《环境工程》1998,16(6):39-41
介绍了一种新的燃煤锅炉烟气湿法脱硫、除尘技术 ,提出了新的工艺流程 ,新的脱硫除尘装置。经现场应用表明 ,该技术具有良好的脱硫、除尘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多管陶瓷除尘器与旋激旋流板塔串联工艺应用于燃煤锅炉烟气除尘脱硫,并阐述了其关键技术装备及旋激旋流板除尘脱硫塔,工业应用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其具有高效脱硫除尘效率,能被广泛应用于锅炉烟气净化。  相似文献   

15.
几种半干法脱硫工艺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比较研究循环半干法、烟道流化床、炉内喷钙后烟气增湿活化法、喷雾半干法等脱硫工艺的机理及性能,综合比较分析了各工艺的脱硫反应时间、操作温度、钙硫比、可靠性、燃料适应性、装置占地、性价比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循环半干烟气脱硫技术的燃料适应性、操作温度范围、性价比、运行可靠性等指标与其它半干法脱硫工艺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更具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调查南京市某一燃煤火电厂100 MW机组,在两种不同的工况下,对该锅炉废气中的汞污染物进行现场测试,选取三个监测点位,分别为静电除尘器进口、出口及湿法脱硫装置出口,分析煤质燃烧烟气中汞不同形态的监测结果,得到静电除尘器和湿法脱硫装置对汞的脱除效率,总结火电厂烟气中汞的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排放特点。火电厂燃烧的废气中汞来源于煤质中的汞,主要以气相部分汞形态存在,90%以上的汞以气态汞形态排放到烟气中,固相部分汞含量较少。静电除尘器对总汞有着相当高的脱除效率,湿法脱硫装置对总汞的脱除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高效、低污染清洁燃烧技术,生物质燃料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燃料。本文通过循环流化床锅炉中混燃时的结渣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解决发电厂锅炉结渣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实施超低排放是中国燃煤电站绿色火电的大方向,煤电进入超低排放阶段,实施超低排放标准对电厂的污染物治理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为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落实超低排放可行措施,使SO2和NOx 达到超低排放标准,本文根据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实际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遇到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的问题,针对煤粉锅炉燃用高灰分、高硫分、热值低的煤质情况,介绍了大气污染物脱硫和脱硝的超净排放工艺方案,指出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双循环技术;锅炉低氮燃烧技术+SCR脱硝工艺技术(3+1层),可以满足山西省超低排放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因燃煤导致的SO2污染危害十分严重。从清洁生产角度出发,通过比较锅炉烟气脱硫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确定氨法脱硫作为化工企业处理锅炉烟气的工艺。介绍了氨法脱硫机理,工艺各系统结构组成,进行了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氨法脱硫工艺可以去除93%的SO2,处理后的烟气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脱硫副产品硫酸铵可以转交给同区域的企业,深加工为优质化肥。说明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企业预防和控制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20.
燃煤锅炉氨法烟气脱硫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周建宏  甘艳  普煜  宁平 《环境工程》2005,23(3):49-50,90
以云南解化集团75t h煤粉炉氨法烟气脱硫工程为例,研究了氨法脱硫的工艺及在燃煤锅炉装置上的应用,监测结果表明:脱硫装置投运后,系统平均脱硫效率达到95 . 92 % ,锅炉烟气中SO2 排放浓度降到135mg m3以下,大大低于排放标准。在此还对运行指标、处理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