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地资源承载力若干问题浅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本文就当前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所遇到的若干问题,从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的理解、土地生产力的计算、单产预测、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等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如何定义和理解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进行这项研究的关键。以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为目的的土地资源评价是进行土地生产力计算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必不可少的基础。根据统计资料预测的作物单产,不能反映出土地生产力,而使用农业生态地带法计算作物单产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港口开发建设对城市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港口附近,港口开发带动了临港产业的发展,港口建设开发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尤其是生态用地)的占用导致建设用地需求与生态用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港口土地资源供应越来越紧张。选取厦门港港区及港区后方10 km范围内的陆域为研究区,从土地自然生态属性方面考虑,采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不改变区域内已开发建设用地用途的情况下,对港口区域剩余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到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及分布。结果表明:厦门港研究区域内剩余土地资源的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85.43、61.56、174.75 km2。说明厦门港口区域建设开发强度较大,尤其是厦门市区内土地资源承载力较弱,已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3.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别以全国和辽宁省为参照区,对2000—2010年沈阳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资源承载力进行计算,并揭示了它们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沈阳市综合资源承载力一直处于富余状态,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大于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短缺仍然是影响沈阳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DPSIR模型构建了城市土地资源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该体系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结构化的指标设计将生态环境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等其他要素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充分考察了各要素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实证分析方面,以北京市为例,对其2011—2014年土地资源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指标变动趋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两大驱动力指标持续上升,对土地资源带来的压力持续存在且逐年增大;城市建设用地的压力不断增大,居住用地造成的压力最为显著;从反应指标和状态指标看,北京市在努力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工作,但影响指标目前尚无显著改善,大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情况仍不容乐观。最后,针对如何评价和提升城市土地资源中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鲁西北地区现状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农区农业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和社会问题,论文从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评价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最小劳均耕地面积、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及模型,在建立模型分析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估算劳动力的剩余。结果如下:在现实收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最小劳均耕地面积为0.39hm2,而实际劳均耕地面积为0.34hm2;在现实收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约有53.3×104个劳动力需要转移,剩余劳动力约占农林牧渔业总劳动力的14.9%;规模种植压力指数K=1.18>1,表明耕地处于正压力状态(承受压力)。说明目前鲁西北地区单位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所拥有的耕地规模较小,致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要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缩减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规模,寻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膳食营养需求的西藏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营养安全\"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而当前单纯以\"粮食\"作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只能反映部分承载能力,从膳食营养角度评估更切合其实际土地资源承载状况。以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为基本思路,选取热量和蛋白质为关键参量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测算与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评价模型,对2015年西藏自治区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土地资源承载状况进行定量评价,以期为实现西藏地区居民热量与蛋白质供需平衡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该区域居民营养需求的变化、机理及对策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西藏县域尺度下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呈盈余状态,位于西藏东南部的\"一江两河\"流域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高,而位于西北部的那曲和阿里等地区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较低。(2)根据以当前热量和蛋白质实际消耗量为依据对土地承载力的评价结果,农区县、半农半牧区县和牧区县基于蛋白质需求的土地承载力比基于热量需求的承载力分别多8.83%、22.51%和67.78%,其中有13个牧区县和半农半牧区县以热量指标判断为超载状态,但以蛋白质指标判断却未超载,其原因在于牧区县和农牧区县动物性食物供给比例高,食物蛋白质供给能力相较热量供给能力更强。(3)若按照居民膳食宝塔推荐的人均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标准,农区县、半农半牧区县和牧区县基于热量和蛋白质需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较实际营养摄入量下的承载力可分别多承载35.22%和12.5%的人口。评估结果体现了实际消耗和膳食标准情景下以及不同营养指标之间各县域承载力及承载状态的差异,可为通过调整人口结构、膳食结构等措施寻求提升区域人粮平衡水平和居民膳食营养水平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娜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4):176-179,194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并将其引入规划环评中,对于完善规划环评技术方法,更好的发挥其战略指导作用,协调土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土地资源系统进行分析,重新框定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建立规划环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理论模型,并基于DSR模式,构建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规划环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指标体系;开展广州南沙区规划环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的应用研究,提出规划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的矛盾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一矛盾,运用GIS和遥感(RS)技术、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咨询法,选取了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海拔、土壤类型等九个关键评价因子对滇池流域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滇池流域生态很适宜面积约294.0km2,仅占流域总面积的10.1%;生态较适宜面积约431.3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4.7%,生态较不适宜和不适宜面积约1654.4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56.7%,生态很不适宜面积约540.3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8.5%。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流域的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流域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考虑下的最佳流域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金南  于雷  万军  徐毅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6):1147-1151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结构模型,应用环境承载力预警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长三角)16个城市水环境承载力演变情况,并按照压力-状态-响应的逻辑关系,提出了水环境承载力提升的建议.结果表明,2005~2010年,长三角半数城市承载力状态改善明显,包括浙江省内6个城市和江苏省内2个城市,但整体形势依然严峻,表现在2010年江苏省内6个城市和上海仍处于危机状态.此外,区域流域间承载力状况不平衡,分异性特征显著,表现在浙江省内城市显著好于江苏省内城市和上海市,太湖以南城市显著好于太湖以北和以东城市.承载力状况好坏主要与城市容量资源多寡,排污基数大小和污染减排起效快慢有关.长三角城市宜从持续减排,优化布局,提升效率的角度出发,减少承载压力,改善承载力状态,促进承载力响应.  相似文献   

10.
结合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影响特点,探索了战略环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和思路. 以土地资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为研究手段,构建了涵括土地资源生态属性、经济属性及社会属性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前后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空间变化,深入剖析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合理性. 结果表明: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后,能源重化工产业重点布局、大规模发展区域综合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较现状降低10%以上,而非重点发展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有所提升,因此,重点产业发展中必须结合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合理调整产业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11.
为衡量城市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真实利用情况,以水足迹(water footprint, WF)理论为基础,计算了沈阳市2005—2012年水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基础指标;对比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系统造成的压力以及水资源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利用水足迹指标构建了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容量耦合模型对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时序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2005—2012年水足迹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水足迹年平均值保持在约36.54×10 8 m 3;农业虚拟水消费量是城市水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口数量和饮食习惯差异是导致城镇居民虚拟水消费量较大的主要原因;从水资源承载力基础指标来看,沈阳市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已导致水资源供给乏力;从历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来看,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处于拮抗状态。除2005年外,沈阳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始终处于轻度失调状态。  相似文献   

12.
郑晶  于浩  黄森慰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1):4391-4398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对于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通过研究福建省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情况,有助于更好地推进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基于DPSIR概念模型构建了福建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福建省2000—2015年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和障碍因子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福建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贴近度不断上升,从2000年的0.09981上升到2015年的0.89625,表明福建省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稳步提升;从分类指标来看,驱动力、状态、影响和响应子系统评价指数均呈不同幅度的上升趋势,而压力子系统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表明福建省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生态文明建设压力相对减小;从障碍度分析来看,就分类指标而言,响应子系统承载力是影响福建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系统.就主要障碍因素而言,在研究期内,影响福建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包括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等.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流域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全耦合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分析的视角出发,对流域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方法进行总结。综述了国内外系统动力学模型(简称SD模型)在社会经济发展与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流域水环境承载和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耦合关系的研究。从简单的零维模型发展到复杂的社会经济综合模型和OO-SD模型(即Objective-Optimization SD模型),国内SD模型耦合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叶尔羌河、洱海、滇池等流域,SD模型在监测、数据共享和模型结构、参数选取和不确定性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4.
以阿鲁科尔沁旗为研究区域,以所属各乡镇为研究单元,运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综合效益指数及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对全旗各乡镇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的空间差异及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旗土地利用程度呈中等状态,14个乡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平均值为203.2;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数平均值为1.160,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451、0.392、0.317;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较大,土地利用效益从区域中心向外围呈逐渐增加趋势;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的耦合度平均值为0.454,总体呈拮抗状态,协调度平均值为0.308,总体呈中度协调状态,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间的协调度与耦合度居高的乡镇多为牧草地占多数和以畜牧业为支撑产业的乡镇。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动态变化特征,以南京市为例,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选取18个指标,构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水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6-2016年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分值从0.345 0增至0.470 0,整体呈上升趋势.②子系统评分值差异较大.水生态环境子系统评分值波动起伏但总体水平较高,年均评分值为0.615 1;社会经济子系统评分值从0.427 6逐年增至0.635 6.二者为承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水资源子系统评分值低于0.200 0,极大地制约了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的发展水平.③从障碍度分析来看,人口密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是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就子系统而言,水资源子系统的障碍作用最为显著.研究显示,人口密度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偏低等是制约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提升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土地承载力研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对于指导区域规划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归纳总结出其特点,回顾了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研究概况,重点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土地承载力研究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土地资源利用等相关数据库,便于对土地承载力进行更准确有效的动态及发展变化趋势研究;将研究应用于区域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做到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优化组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土地资源对污染物的承载能力,实现土地生产潜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研究方法概论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土地资源能否生产足够的食物供养未来人口的问题益发受到关注,作为回答这一问题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受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委托主持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分解为5个基本层次,确定2000年和2025年为研究的时间尺度,并探讨了无具体时间尺度的理想承载力。该项研究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划分的9个土地潜力区为基础,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综合、协调、持续性原则为特色,力图从PRED(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出发,回答我国土地资源在不同时期可以供养多少人口,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可能性与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土地现实生产力分析和作物潜在生产力估算入手,借助IBM-PC计算机,通过土地资源生产力评价的 MFICA 模式和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模型的建立,初步框算了定西县1990年、2000年,2025年以及2050年之后的区域农业生产力及其土地资源承载力,进尔阐释了该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演变及其土地-粮食-人口关系的可能发展趋势。为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水环境承载力发展状况,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社会经济、水生态环境、水资源3个子系统中选取19项指标构成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15年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水环境承载力和障碍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平均值为0.507,整体表现适中,但区域性差异显著,深圳、珠海和广州表现最好,佛山、东莞和江门相对较差;从指标障碍度分析来看,人均水资源量以9.9%的障碍度均值成为全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的首要障碍指标,各子系统障碍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异性。根据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了提高其水环境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论文基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交互耦合机制,以陕西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中度耦合协调发展为高度耦合协调(0.549~0.800)。耦合度方面,以2009年为界,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两两及整体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协调指数方面,以2007和2009年为拐点分为3个变化阶段,其中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协调指数T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协调指数T3以及三系统总协调指数T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指数T1下降幅度大于上升幅度。2)从空间序列上看,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