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从B.A.Bolt博士得到一个关系式出发,采用一种新的量值转换方法,能够较方便地求得各中小地震的地震矩;并且利用江苏地区的DD-1地震仪的模拟记录资料,得到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1.0≤ML≤4.0的中小地震的地震矩M0(单位为10-7Nm)与震级ML的统计关系式:logM0=(1.76±0.11)ML+(15.59±0.28)。  相似文献   

2.
张佳华  孔昭宸 《灾害学》1996,11(2):71-75
通过高分辨率孢粉分析及烧失量、炭屑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结合14C、古地磁等,对北京房山东甘池15000a以来植被变化和环境变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特别强调气候变化的灾害性突变事件。初步得知约在14100~14000aB.P.前后曾出现与哥得堡反转相对应的事件,在10000aB.P.左右出现类似与新仙女木事件相对应的事件,在大约5770aB.P.和4560aB.P.左右及2850~2650aB.P.出现了大暖期的突然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3.
根据区域水氡平均年离散度变化及应用“地下流体预报方法SHEP软件”,对水化资料和一些Rn,Cl-,Ca2+单项异常进行综合分析,于1996年10月提出:从1996年10月下旬至1997年下半年,在南长带海域(尤其是东经121°±1°,北纬33°±1°的区域)有发生Ms6.0级左右地震的可能,要特别注意1996年10月下旬至1997年上半年(信度CF=0.6)。本次南黄海6.1级地震映证了这一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1996,(2)
云南丽江发生7.0级地震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1秒在北纬27”18’,东径100“13’,仲丽江、中甸交界一带发生了7.0级论震。截止到4月15日09时前,共发生地震4013次,其中1.0~1.9级1641次,2.0...  相似文献   

5.
1993年2月26日和1994年9月7日在浙江宁波鄞县发生了ML3.9和ML4.7地震。本文使用华东地区部分台站的地震记录资料给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其主要结果是:该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约为北东600;3.9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SSW,破裂速度为2.7km/s,破裂尺度为0.39km;4.7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NWW,破裂速度为2.3km/s,破裂尺度为0.41km。最后讨论了破裂长度异常在强余震预报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地环境对人类自发攻击性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超  刘振兴 《灾害学》1996,11(4):79-83
考察了日地空间物理环境扰动与人类自发攻击性群体性事件发生率之间相关性。统计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很高,历元叠加后相关系数可达0.84和0.79、这表明日地空间物理环境对人类攻击性本能和情绪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导致全球自发攻击性群体事件年发生率具有11a准周期波动特征。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地磁场活动和大气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ENSO对我国江南及印度降水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近百年我国江南和印度的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其各季降水与ENSO的关系。统计表明,E1Nino发生时印度夏季和秋季降水的减少最显著,分别比多年平均减少4.5%和6.0%,La Nina时则分别增加6.6%和8.1%。对我国江南降水影响最显著的是冬季,在E1 Nino事件时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多18.5%,La Nina时则偏低了17.7%。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可以影响ENSO与降水的关系。90年代江南处  相似文献   

8.
泥石流突发性流动与泥石流剪切稀化特性相关。在低速率时(γ=2.5s-1),流体粘度稀化速率(B1)比高速率时大2个数量级,并与浓度(CV)呈正相关。当γ=7s-1时,流体粘度(ηs)与线性浓度(λ)对剪切时间(t)依赖性,表现为较强烈的剪切稀化特性,其表达式为ηs(t)=4258[(λ-1+1)-3×CVm]4.85[((λ-1+1)-3×CVm)1.65-0.37t+1]。经显著性差异检验,当α=0.01水平时,该项试验达极显著水平(α=6.4837**),95%置信区间达0.7816<ρ<0.9533。故高浓度泥石流呈强烈触变性、层流和层动流流态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长江三角洲观测台网记录到的南黄海6.1级地震电磁辐射异常,并结合1979年溧阳Ms6.0、1984年南黄海Ms6.2地震前的电磁辐射观测资料及国内其它资料,分析了异常的主要特征。初步讨论了DPJ型电磁辐射观测仪的甚低频段及ULF型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的超低频段天线方向特性对震中预测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苍山MS5.2地震的基本概况,分析了苍山52级地震构造背景,据这次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条带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北西向的苍山 新泰断裂和北东向的荣成 临沂断裂可能是苍山52级地震的地震断层。在1985年6月以前,鲁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呈随机分布,1985年6月以后ML≥3.0地震主要集中在新泰 苍山 莒县之间的三角地带,来回迁移;1974年以后沿苍山 尼山断裂的ML≥3.0地震都发生在52级地震震中附近,说明在苍山 尼山断裂与沂沭断裂带交汇区西侧较长时间的能量积蓄。苍山52级地震前最后发生的两个ML≥2.0地震与苍山52级地震震中形成沿地震断层的临震小震活动条带。  相似文献   

11.
新藏公路(新疆段)沿线道路病害及成因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藏公路新疆段横跨塔里木盆地与昆仑山两大地貌单元,沿线泥石流、滑坡、水毁、崩塌、坍塌、碎落、雪害、涎流冰、翻浆和多年冻土等道路病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繁,不时断道阻车,严重影响着新藏公路的通行。该段沿线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强烈,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样,气候条件多变,冰川作用强烈,以及人为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和现有道路设计标准低、承灾能力差等,促进了各类道路病害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太阳活动和地震活动的加强,道路病害将进人新的活跃期,防灾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2.
Atpresent,theworldclimaticandenvironmentalchangesfromregionstoglobalextentatvarioustimescaleswillallbeinfluencedbyphysical,chemicalandbiologicalinteraction,someofthesechangesarerecordedinmarine,terrestrial,glacialandbiologicalenvironment,thereby,recon-structtemporallyandspatiallysignificanteventspastenvironmentalandecologicalconditions.In198o'sglobalclimatechangehasbeenwidelypaidattentiontointernationalization,aseriesofresearchplansincludingIGBPhasbeensetupandPAGES,BHAC,GCTEareimportantc…  相似文献   

13.
Lewis J 《Disasters》1990,14(3):241-249
There is uncertainty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its soci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but the vulnerability of small island states to hazardous events is likely to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t will not be a normally benign sea that rises but the incidence of storms and cyclones can be assumed to increase with tropical sea-surface temperatures. The proportional socioeconomic impact of tropical cyclone disasters makes these of crucial significance to small islands and small island states. Sea-defences are of little use (and may not be feasible at all) against the damage caused by tropical cyclones and some sea-surges. Social and economic adjustments are also required to parallel erosion control; and disaster preparedness "longstops" must be further developed as a matter of urgency. Apparently small measures must not be displaced by images of ultimate, massive catastrophe; adjustments may serve other functions in society as well. International and bilateral measures are required to take account of migration and"ecological refugees" and national administrations may require modification to take appropriate account of this most crucial of environmental phenomena.  相似文献   

14.
黄河断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了我国北方趋于干暖化 ,出现黄河断流现象 ,并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黄河断流在历史时期就已存在 ,并非现在才出现。由于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 ,整个黄河流域变得干暖 ,降水量减少并集中分布在夏季 ,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蒸发量因干旱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水土流失使河床淤高 ,增加了河水的下渗量和蒸发量 ,使中下游地区的水流无法汇入到黄河干流 ,最终造成断流。黄河断流是该河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是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必然结果。为了解决黄河断流问题 ,可以采取全流域人工降雨、下游低洼地区蓄水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8年黑龙江省61个站冬季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以连续5 d日平均气温正距平超过1倍标准差为标准,对黑龙江省冬季异常暖事件进行了判断,并按照0.3个标准差将其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异常暖气候事件。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在58年间冬季共发生35次异常暖气候事件,累计天数270 d。异常暖气候事件发生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变化,1961-1986年和2009-2018年为低发期、1987-2008年为高发期。71.4%的异常暖事件发生在1986年后,说明异常暖事件的频繁发生对1980年代中后期该省冬季气温显著升高有直接贡献。1961-2018年该省冬季发生一级、二级、三级异常暖气候事件分别为9次、10次、16次。研究月尺度同期环流指数异常与黑龙江省异常暖气候事件的关系,发现北半球极涡面积异常偏小、极涡强度异常偏强、东亚槽强度异常偏弱和北极涛动异常正位相与异常暖气候事件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为今后黑龙江省冬季异常暖气候事件的预测提供了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6.
构造运动与中国沿岸平原的地质灾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海岸穿过构造沉降带和隆起带,沉降带及隆起带断陷盆地的持续下降吸引了源远流长的大河在此人海,而隆起带内入海的河流多为近源小河,从而引起河流泥沙沿岸分配的不均和海岸沉积物的差异。沉降带内每公里海岸线接受的沉积物是隆起带的数十倍,且以砂质沉积物为主.隆起带河流泥沙来量少.而且砂质沉积物占了压倒的优势.河流泥沙沿岸分配的不均决定了中国沙质和淤泥质海岸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沉降带和隆起带松散沉积层的厚度和结构,山此产生了中国沿岸与第四纪沉积层有关的灾害和环境问题的有规律的分布。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沉降带内,而地下海水入侵多出现在依赖地下水的隆起带内,底辟构造、浅层天然气往往在大河三角洲构成灾害和潜在的地质灾害.沉降带和隆起带断陷盆地内的海岸低地通常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脆弱地区.此外,丰富的河流泥沙使中国海岸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响应也不相同,如海岸湿地的再生和海岸侵蚀原因的复杂性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岸地带面临的重大环境变化与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中国海岸地带面向21世纪的持续发展,面临着相对海面加速上升和热带气旋、风暴潮与低洼地洪涝不断加剧以及海岸环境急剧恶化等一系列重大环境变化与灾害问题。本文着重分析相对海面上升、热带气旋、风暴潮与洪水灾害以及海岸环境污染的特征、演变趋势及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8.
Inrecentyears,attentionhasbeenpaidtoglobalclimaticchange,andcertainresearchresultshavebeenmadeinvariousrelatedfields.Thechangein globalclimateismainlyrepresentedbythewarmingupofglobalairtemperature ,frequentoccurrenceofENSOandabnormalityinatmosphericcir…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浙江宁波39号井和桐乡3号井的两起水温升高特大异常的变化过程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笔者认为,这两起事件与抽水泄压、活动断裂的构造背景、深部热水源的存在及构造应力的变动这四个因素有关,而后者起主导作用.文章还对研究这类水温异常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