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基于为京津冀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空气重污染预警业务提供必要基础参考资料和区域重污染发生发展规律认识的需求,应用现有空气监测网2013—2014年度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2013—2014年空气质量整体情况和污染过程的季节变化规律、污染范围,统计了两年间31次区域范围大气重污染过程,并根据污染过程的空气质量变化特点和大气环流形势,着重对31次重污染过程中均压场天气型污染开展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4年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全年约有六成日数受颗粒物污染影响;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南北差异显著,有自北向南逐步加重的特点,南部污染严重城市对区域污染贡献巨大,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4城市将PM_(10)、PM_(2.5)年均浓度分别拉升31、16μg/m~3;2013—2014年京津冀区域大范围重污染过程集中发生在秋冬季,两季的污染过程对区域两年PM_(10)、PM_(2.5)平均浓度分别拉升27、21μg/m~3;京津冀区域均压场天气型污染可细分为臭氧型均压场和颗粒物型均压场。当秋冬季出现较小气压梯度、西南小风、逆温层等均压场天气型时,容易造成区域颗粒物污染过程;而春末、夏季出现均压场天气型时,容易造成O_3污染。 相似文献
2.
3.
以上海市2020年10月的一次典型颗粒物污染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轻型无人机在上海崇明东滩进行PM25的垂直观测,结合周边大气超级站监测数据及多模型模拟等对污染期间颗粒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日11:00 200 m高度以下PM25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00 m~400 m高度PM25浓度反而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与400 m处海洋气团的稀释作用减弱且受到周边邻近区域污染排放的影响有关;硝酸盐是颗粒物的首要贡献组分,占比达444%;夜间相对湿度高达95%,颗粒物含水量增长且与硝酸盐增速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928),丰富的水汽含量极大促进了NO2经非均相反应进入颗粒态;二次转化源、生物质燃烧、燃煤源等对二次颗粒物污染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冬季PM_(2.5)污染过程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广州地区灰霾天气成因,基于城市超级站,对2013年12月1日—12月8日期间2次灰霾天气过程的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二次离子(SNA)SO_4~(2-)、NO_3~-、NH_4~+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15.8%、7.4%、7.0%;2次污染过程SNA对PM_(2.5)贡献显著,机动车排放和燃煤是PM_(2.5)的主要污染来源。广州冬季属于富氨区,2次污染过程都伴随着NH_4~+显著增加,NH_4~+主要以(NH_4)_2SO_4和NH_4NO_3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5.
对石家庄市2016年12月14—23日一次重污染过程的逐时空气质量和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压均压类天气控制下,较高的相对湿度和水汽压,<2.5 m/s的低风速以及<500 m的混合层高度是该次重污染形成和持续的重要原因。当风速<2.5 m/s,且相对湿度>45%或水汽压>3.6 hPa时,空气质量明显较差;当风速<2 m/s,且湿度>65%或水汽压>4 hPa时,污染级别达到严重污染;该次重污染形成与维持的地面气压临界值为1017 hPa,当气压>1017 hPa时,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当气压<1017 hPa时,更容易发生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6.
综合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激光雷达探测传输量及典型案例,系统分析2018—2020年冬季合肥市主要传输型重污染过程,揭示合肥大气污染输送通道的主要特征和污染期间PM2.5的传输通量。结果表明:合肥市冬季污染主要输入通道分别为京津冀-山东西部-安徽北部-合肥(35%)、山东南部-安徽北部-南京-合肥(26%)、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中部-合肥(24%)、内蒙古-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安徽北部-合肥(15%);主要输出通道为合肥-六安或安庆-湖北-江西(54%)、合肥-安徽北部-江苏北部(18%)、合肥-河南南部-陕西(17%)、合肥-上海或浙江-海上(11%)。对激光雷达监测结果采用像素检测法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污染传输过程的平均传输通量分别可达20.3、33.7、19.5 t/h,年际差异较大。外源传输通量较高时的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并且风速为3.1 m/s左右。合肥市处于安徽省自北向南污染传输通道的中游区域,受上游城市传输影响显著,典型污染传输型的平均传输通量可比上游城市(淮北市)低57.6%,比下游城市(池州市)高25.5%,且污染过程中常伴随PM...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探明“ 2+26”城市中的典型山地城市的PM2.5污染成因,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PM2.5组分监测数据,针对2021年11月4—7日阳泉市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此次污染过程中,阳泉市为山西省的污染高值中心,重度污染持续时长达11 h,PM2.5小时浓度峰值达172 μg/m3;重污染区域主要聚集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②高湿、静稳和局地辐合等不利气象条件造成了二次无机盐的爆发性增长,叠加偏东方向污染物的传输,加剧了阳泉市重污染的程度。③污染时段二次无机盐中,硝酸盐的增长更为明显,其中硫酸盐和铵盐浓度增加了200%以上,硝酸盐浓度增加了600%以上。④建议阳泉市在不利气象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燃煤和工业锅炉废气的排放管控,减少前期以NO2为主的气态污染物的排放,以减弱PM2.5的二次转化,从源头上控制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8.
采集2013-10-09~18日的PM2.5环境受体滤膜样品,对PM2.5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二次粒子、无机组分、碳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并对污染过程的各组分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市PM2.5颗粒物污染严重,过程均值达到162μg/m3,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当风向为北、东方向时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通过对污染过程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二次粒子随着污染程度的加剧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在严重污染时比重达到58%;无机元素Al、Ca的异常高值显示了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随着污染程度的加剧OC、EC以及SOC浓度值明显上升,且SOC的比重也由10%上升至50%左右,表明在重污染的条件下有利于二次粒子与SOC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值模式与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市2013年1月9~15日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的大气环境背景、气象条件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过程北京市空气质量从9日的二级跳至10日五级重度污染,11日一13日空气质量维持连续3d严重污染,14日降为重度污染,15日转为轻度污染;重污染过程期间10—14日P(PM2.5)平均值为323μg/m。,平均风速为1.47m/s,平均相对湿度为73.6%,24h变温基本为一2.72~2.68℃,24h平均变压为一3.65~2.63hPa。指出,此次重污染过程与当地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为污染的持续提供了大气环流背景,风速较小、湿度较大、边界层较低、持续逆温是造成重污染的主要原因,地面风场辐合及边界层下沉运动是造成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库尔勒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库尔勒市PM 10、PM 2.5年均浓度超标现象,基于市区3个环境监测站2013—2017年的逐时观测数据,分析PM 10、PM 2.5污染特征、成因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3—2017年库尔勒市PM 10年均浓度变化较大且无明显趋势,PM 2.5年均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②季节尺度上,库尔勒市PM 10在每年2—5月呈现高浓度,PM 2.5高浓度期则为10月至翌年5月;③城郊的开发区站PM 10浓度最高,老城区的州政府站PM 2.5浓度最高,在PM 10和PM 2.5的高浓度期空间差异尤其显著;④PM 10与风速显著正相关,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蚀沙尘颗粒物是库尔勒地区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来源;⑤库尔勒市PM 10主要为外源输入,PM 2.5则以城市内源为主,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温度等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Charlotta Pers Lars Rahm Anders Jonsson Ann-Kristin Bergström Mats Jansson 《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Assessment》2001,6(3):159-172
The organic carbon balance of a lake with high input of allochthonous organic carbon is modelled integrating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The physical model captures the behaviour of real therm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lake for different flow situ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1993–1997. 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model is based on simulated trajectories of water parcels. By tracking parcels, account is kep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radiation as well as DOC quality for each parcel. The DOC concentration shows seasonal variations primarily dependent on inflow. The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bacterial- and photodegradation) in the lake amounts to 1.5–2.5 mg C l–1 yr–1, where photooxid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approximately 10%. The estimated DIC production in the lake is large compared to sediment mineralisation and primary production.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the model with the selected parameterisations of the degradation processes reasonably well describes the DOC dynamics in a forest lake. 相似文献
12.
13.
采集并测试广州市林地土壤样品600余组,分析土壤中As、Cr、Cd、Hg、Cu、Pb、Zn、Ni和磁学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磁性颗粒以软磁性矿物为主,北部以超顺磁、多畴颗粒为主,南部以单畴、多畴颗粒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北部Cu、Ni、Cr、Cd与较粗的磁性颗粒共存,Cd与软磁性矿物共存,As与超顺磁颗粒共存且为自然源;南部相关关系不显著,Ni和As来源为人为源;不同污染程度土壤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均较好,南部深〖CD*2〗浅层回归方程证明上述8种元素和磁性相关性不受自然来源或人类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外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评估方法,结合国内研究现状,选取了3种Brey模型对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进行估算,通过2015—2017年连续3个季度对胶州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最终结果表明: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与其他海域相比具备较高的水平,次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其中夏季为最高;湾内高值区位于湾顶中部红岛以南到向西偏移至大沽河口和红石崖附近。分析发现历年来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基本保持稳定,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资源的变化是造成次级生产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研究推荐使用Brey(2012)模型来估算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春、夏、秋季的估算结果分别为880.17、1 537.64、458.33 kJ/(m~2·a)。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利用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控预警中心的振荡天平法颗粒物监测仪、光散射法气溶胶粒径谱仪,对武汉地区一次典型沙尘天气过程中记录的不同粒径气溶胶颗粒数量浓度、相对质量浓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武汉地区沙尘天气过程中,粗颗粒显著增多,而细颗粒显著减少,这与部分研究发现的沙尘天气过程中粗颗粒与细颗粒共同显著增多的结论有所不同。粒径谱仪分析显示,大于PM5颗粒的增多对粗颗粒浓度增加有显著贡献,而小于PM0.5颗粒的减少则对细颗粒浓度降低有主要贡献,这可能是武汉地区沙尘天气过程颗粒物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18.
权重的确定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CRITIC方法对地下水指标进行权重修正,探究该方法对地下水质量评价的适用性。笔者选取代表性指标后,按照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2个层次构建地下水污染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建立基于AHP-CRITIC综合权重的改进物元可拓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开展质量评价。将开发的评价方法应用于工业园区地下水质量评价发现,该方法能够反映地下水质量状况。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在地下水质量评价过程中,能够兼顾不同指标重要程度差异和水质等级的模糊性,研究区5#点位和10#点位有毒有害重金属超标,应进一步查明原因,提出地下水污染阻断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四城市空气粗、细颗粒物元素质量谱及富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武汉市 X荧光光谱分析数据为例 ,介绍了粗、细颗粒物中元素的质量谱及富集特征。并且 ,比较了广州、武汉、兰州、重庆四城市的污染元素及可能污染元素的某些富集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