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2010年被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以重视地球上的生命.8年前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会议上,经190多个国家一致同意,到2010年要完成减少生物多样性流失的任务.2010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会议将在日本名古屋召开,评议进展并将对世界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下一步目标取得一致.在此会议之前,联合国大会将首次提出生物多样性危机.  相似文献   

2.
与其它处理技术相比,废气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成本低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废气生物处理技术的原理是废气中的污染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的物质,其中微生物起关键作用。文章从与废气生物处理相关的主要微生物种类、污染物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筛选与应用、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综述了废气生物处理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美国生物学界有专门研究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科学学会。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的昆虫学会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学会在科学界声望颇高,汇聚了美国许多昆虫学家,专门研究如何将害人虫变为利人虫,化害为利,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4.
生物整治     
生物降解已成为ASM(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的传统议题,1990年的会议着重了生物整治(Bio-remediation)的主题,对生物整治的自然生物学方法感兴趣。 生物整治是应用生物制剂改造有害物质所污染的土壤和水,通过微生物酶降解并转化污染物,使其产物成为无毒或无害化。与其他方法如焚烧法相比,它设备简单,就地处理,费用低廉。用于生物整  相似文献   

5.
李力 《世界环境》2004,(3):32-33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郭夏丽 《环境科技》2006,19(5):53-55
磷酸盐生物还原的发现使人们对微生物磷循环的认识更加全面。在此,从热力学角度对磷酸盐生物还原反应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磷酸盐生物还原反应在废水生物除磷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降解法脱硫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燃烧高硫煤造成大气污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用微生物降解法脱除煤中硫是一项新的生物脱硫技术。本文主要介绍微生物降解脱硫新技术,并从理论及脱硫效果上进行了的叙述。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共代谢在氯代有机物生物降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概述了微生物共代谢的生化机制,研究进展以及在氯化有机物生物降解中的作用,提出了微生物共代谢这种尚未被人们透彻了解的生物过程在氯代有机物等难解化合物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杨珂 《世界环境》2013,(4):22-27
无论你位于地球的哪个点上,你都处在一个生命形态异常丰富的网络之中。从大型动物到最小的微生物,从雨林到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围绕着我们,并触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lsland),中国古称婆罗洲,位于东南亚马来群岛中部,是世界第三大岛。这个岛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曾经感染过疟疾。195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喷洒狄氏剂(类似农药滴滴涕)以杀死携带疟疾的蚊虫,几乎将岛上这一可怕的疾病消灭,还杀死了包括生活在人们房子里的  相似文献   

10.
生物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物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阴极微生物作为催化剂,降低微生物燃料电池成本的同时提高运行稳定性,受到广泛关注。文章根据最终电子受体将微生物燃料电池分为好氧生物阴极型和厌氧生物阴极型两类,分别对其产电机理、产电及污水净化效果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生物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的各种因素,提出生物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一、充氧过程简介在污水生物净化、河道净化、人工养鱼过程中部需要往水中充氧,即用专门的机械设备将空气送入水中。空气中的氧与水接触时溶于水中,使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得到提高,这个过程称为充氧过程。连续的充氧才能满足水中微生物和鱼类生命活动的需要,并保证水体不发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前提下,煤层气作为一类非常规天然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观点认为煤层甲烷多由高温热解产生,但是根据甲烷的同位素特征来判断,世界很多地方(包括我国鄂尔多斯、淮南等地)的煤层气多属生物成因或者生物和热成因混合。同时,越来越多的生物学证据也表明种类多样的产甲烷相关微生物广泛存在于煤层伴生地层水中或者煤层样品中。这也说明生物成因的煤层气仍然在不断地产生,这也为利用生物方法促进煤层气产生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将介绍产甲烷微生物种群构成与功能、产气途径、影响产气速率的因素,探讨我国微生物强化产煤层气并实现产业化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降解污染物的同时能将污染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回收环境友好能源的多学科交叉探索,可以为我国有效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技术途径。水生植物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中已得到了应用,显示出了良好的污水净化效果和生物产电特性。目前利用水生植物构建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一类是将高等植物根区作为电池的阳极系统,目的是利用根区分泌物解决MFC的燃料问题;另一类是直接将低等水生植物藻类构建生物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其实质是利用藻类光合作用产氧构建好氧型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而还原CO2。文章对水生植物在微生物燃料中的作用机制、调控措施、运行条件、工艺参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也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金磊 《环境保护》1996,(6):27-28
生物灾害及其防御对策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金磊生物的特征在于生命,地球由于充满生命而气象万千。生物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现已初步查明世界上动物有120万种,植物25万种。生物学既研究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也研究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今人类...  相似文献   

15.
地球——哺育生命的摇篮,经过60亿年的演化,形成今天具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的生物世界。所有生命的发生、发展和进化,都是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运动的结果。地球上的水、空气、土壤、阳光给生命的存在创造了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各种生物在这里生存、繁殖、死亡,循环往返,繁衍不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系统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16.
《河北环境保护》2009,(12):37-46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了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正> 农业生态系统就是把农业生产中的人和农业生物及周围的其他生物(杂草、害虫和微生物)与其环境条件(太阳能、大气、土壤、水和养分等)联系起来,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就叫做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农业生物的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它们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核心——有生命部分,即农业生物群落来实现的。绿色植物(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  相似文献   

18.
袁钰婷 《环境》2015,(2):69-71
<正>25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Epicurus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没有任何理由,但是我相信,在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存在生命。"2500年过去了,从官方来看,哲学家看似肯定的话题仍然是猜想,外星人存在与否,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生命形式呢?据NASA最新的调查显示,在地球的某些深海热泉处,生活着一些神秘的生物,这种极端环境下的生命或许与外星生命最为接近。随着人类进一步探索外太空,外星生命或将成为人类的最新发现。  相似文献   

19.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什么叫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所有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生物有人类,为什么?因为地球这样的环境适宜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或者说地球提供了生物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离太阳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也比较适度,地壳变迁相对稳定,地球的气候适合生物生存。地球外层有一层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射来很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了生物和人类。地球的形成大约已有45亿年的历史,它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环境。地球开始时是没有生命的,经过漫长的演变才适宜于生物生存,到了大约32亿年前才开始出现生命。5~6亿年前出现大量的生物,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20.
生物反应器是以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为基础的污染控制装置,主要依靠的是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催化作用,然后借助反应器装置为载体,充分发挥微生物的优势。本文介绍了生物反应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特点,指出生物反应器的特征和基本功能。此外,对常见的生物反应器的特征和用途进行介绍,并指出生物反应的应用领域、优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