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蒋瑜阳  唐川  杨泰平 《灾害学》2010,25(1):78-83
鲜水河地震带是我国8大地震带之一,其附近区域地质灾害活动强烈。鲜水河地震带炉霍段是泥石流多发段,该地带的泥石流发育特征与活动断裂分布、地形地貌和水文气象因子密切相关。结合GIS技术,分别从地质构造、地理位势、地层岩性、水文气象和人类活动5个方面揭示了该区域泥石流的成因和分布特征。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泥石流发育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其发育程度与距离鲜水河断裂带的远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架空直立式码头结构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化内河港口建设,码头中所使用的大直径钢护筒嵌岩桩与桩周回填土形成钢?土界面,在船舶系靠等重复荷载作用下,界面的往复剪切行为影响桩基的承载性能。使用颗粒流软件及离散元方法,通过改变接触面的运动方式模拟了钢?土界面往复剪切特性,研究了接触面类型、剪切频率和剪切振幅等对往复剪切特性和界面能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样的剪切区域面积、剪切应力分布受接触面类型及粗糙度影响较大;同种类型的接触面,法向应力越大剪切区域面积会随之增大,但剪切区域面积的增加存在上限;剪切应力的主要作用范围在接触面中部,作用范围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剪切效果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往复剪切运动中,各界面接触面附近孔隙率随时间步长增大不断减小,部分接触面孔隙率呈周期性波动;剪切频率、振幅对接触面附近孔隙率影响不大;边界能中大部分转化为应变能,小部分转化为摩擦能并受界面类型、界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青藏铁路未来地震灾害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青藏高原地震带、活动构造、活动断裂人手,讨论了该区大地震活动规律,指出东昆仑山断裂带东-西大滩段可能是未来发生大地震的最危险地段;提出了应对地震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天池火山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较详细地介绍了近年来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历史、火山形成机制、火山系统的探测和火山灾害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建议今后应加强火山活动历史研究;探测岩浆作用及其动态变化,限定火山失稳条件;研究岩浆作用和火山触发机制;开展火山作用的试验模拟和火山灾害区划的定量模拟研究;建立火山灾害预警系统,制定火山灾害应急预案,以达到减轻火山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1901~1993年内华东地区(N29°~35°,λE113°~122°)Ms≥4.5地震活动与天体运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华东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天体运动的关系比较密切。其中,太阳活动强弱对于该区地震的调制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月球引力的影响约占地震总数的41%;其它天体由于距离遥远,引力微弱,难以对该区地震形成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原型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萎缩成因,并提出了河道萎缩的含义,以及表征河道萎缩的因素及其判别因子。研究表明,河道萎缩的根本原因是水沙过程变异与河道边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河槽过水断面面积变化量、同流量水位变化量、河底平均高程抬升速率和横断面形态等可作为河道萎缩的表征因子。  相似文献   

7.
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及其产生的灾害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唐晓春  梁梅青 《灾害学》2006,21(3):47-53
根据广东省1949~2000年52年的热带气旋统计资料和减灾防灾年鉴,对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灾害特征及其形成的灾害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灾害发生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突发性、并发性强;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并有集中于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特征。由于热带气旋各致灾因子的连锁反应,次生灾害常形成多种灾害链。本文根据灾害链成因对其进行了分类分析。  相似文献   

8.
根据长江三峡地区的阶地和夷平面的调查研究,该地区自新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具有缓慢抬升的特点。各个地震带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中等强度的浅源地震是由于长期的抬升、强烈的侵蚀切割、以及由剥移所造成的均衡调整和不同地块体之间均衡运动的差别所致。估计未来本地区不会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但对秭归盆地的深部结构和新构造运动特征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地震时滑坡崩塌的发育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作者研究了我国历史地震是崩滑坡的分布规律。发现我国历史地震时引起的崩塌滑坡等山坡失稳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强震多发,地形复杂的地带,其中尤以南北地震带上最为集中。  相似文献   

10.
查明樟木滑坡的特征及成因是该滑坡防治工程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樟木滑坡的现场调查,结合钻探资料对樟木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堆积体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滑坡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樟木滑坡是一个多期次滑坡构成的复杂滑坡;滑坡演化过程为岩质古滑坡→崩坡积层滑坡→浅表层堆积层滑坡;各期次滑坡的主控因素不同,形成机理差异较大;滑坡运动方式主要有牵引式和推移式两种,混合式少见。研究成果可供认识大型复杂滑坡和樟木口岸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这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随时间呈波浪式起伏,形成了小震条带,出现了小震群;地下水(水位、水温)异常非常强烈;地形变和地磁异常也观测到了.分析发现:前兆不是沿断裂带分布,而主要是位于近震中(≤50km)的破裂面法线方向;震中附近的断裂没有穿过震中.这次地震看来不是沿原有断裂的错动,而是块体内产生新的错动,属于块断型地震,似可用IPE模式解释一些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中长期地震趋势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志祥 《灾害学》1992,7(3):32-37
本文基于一定的地震资料,分别应用最大熵原理、贝努里概型以及计算地震复发周期的经验关系式,对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进行了中强地震的中长期地震趋势估计。  相似文献   

13.
当地震来临时,快速及时地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能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因此,在地震频发、城市人口不断集中的今天,各城市应事先建设好避震疏散场所。通过对影响避震疏散场所选择的中山市城区地质构造背景与场地条件、以区为单位需安置人口数量、医疗救护点、易燃易爆危险源、避震疏散通道分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参照关于建设避震疏散场所的规范和标准,对中山市城区避震疏散场所进行了规划。所规划的避震疏散场所安全可靠、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中山市城区的应急疏散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土工建筑物地震永久滑移变形计算方法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地震动作用下,土石坝等土工建筑物与地基将产生不可恢复的瞬时失稳滑移或永久变形。从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近期发展动向等角度,对土工建筑物地震永久滑移变形的各种简化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总结,进而对各种分析方法及其适用条件进行了评述,最后对今后关于这一专题所应开展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谢振乾 《灾害学》2011,26(3):18-21,60
依据拉伸型渭河盆地块体周边断裂活动特征和块体运动特征,建立了盆地地震孕育发生的构造模型,旨在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机制,为研究类似盆地地震孕育、发生及其分布规律和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等各项防震减灾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按照文献 [1]提出的分析方法 ,对华东地区地震发生率进行了统计修补 ,由此得到华东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密度分布。其结果对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区的划分具有一定意义。在地震目录分段分析研究中 ,引入了Fisher的时序分割法  相似文献   

17.
地震灾区河谷滑坡检测的遥感分析——以北川县滑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区滑坡易堵塞河道形成高危型堰塞湖,一旦坝堤溃决,将释放巨大能量,造成严重的地震次生水灾。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旨在研究一种检测河道滑坡的快速有效的方法,迅速判断出滑坡位置,为救援减灾提供重要信息。首先,对于灾前CBERS-02B星CCD数据,通过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来提取灾前水体信息主要为河道;由于灾后震区天气状况恶劣,故采用Radarsat-1SAR数据。利用水体在SAR影像上的特性,经过多次试验后使用阈值法来提取河道范围。再对两幅影像提取结果中的河道区域进行交集运算,检测出河道范围内的变化部分。通过上述方法提取的河道信息较为模糊、零散,这些模糊、零散并非都由滑坡堵塞河道造成,而是受噪声影响,在此对河道交集影像做膨胀处理,达到突出滑坡信息的目的,进而得以提取河道真实堵塞范围。最后进行人机交互判读,提取滑坡区域。实验以四川省北川县滑坡灾害为例,证明了本文方法的高效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卸荷带的判别与计算,直接关系到岩体边坡的长期稳定性及致灾安全性.针对均质岩体边坡,采用弹性理论楔形体力学模型,提出了开挖岩体边坡力学模型,建立了开挖岩体边坡应力的计算方法;从开挖高度、开挖坡度、台阶宽度、岩体粘聚力、内摩擦角及岩体容重等方面,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了开挖岩体边坡卸荷带宽度的变化规律,据此采用量纲分析法,建...  相似文献   

19.
地震块体模型的共轭剪切破裂带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地震块体模型的应变率场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地震块体模型 ,尤其是当界面法向和切向刚度较大时 ,能产生明显的共轭剪切破裂带。地震块体模型存在老断层 ,呈现各向异性 ,因而 ,促进了某一方向上的主条带充分发展 ,与主条带共轭的次条带被抑制。存在复杂地质构造可能是地震带的间隔距离并不严格相等的原因。地震发生在剪切破裂带交叉部位的原因是这一位置剪切应变率较高。考察应变率场能揭示出地震块体模型的应变局部化特征。在构造运动作用下 ,新生构造与老构造并不重叠是可能的 ,因而 ,新生构造的交汇点就不一定出现在老断层上。地震块体模型的中心块体的尺寸越大 ,中心块体越稳定  相似文献   

20.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科学、有效地评估地震压埋人员压埋情况,是有序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人员在室率作为压埋率评估模型的主要参数之一,目前主要以作息时间区为基础以省或市为基础单元进行计算,这难以体现基础单元之下的不同市或县人员在室率之间的差异性。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人类动力学相关原理,运用极大似然法估算人员在室率,进而形成基于人类动力学的地震压埋人员压埋率预估模型。最后以汶川8.0级地震部分受灾学校为例,进行压埋率实际评估和模型误差分析。研究表明:提出的微观在室率能更准确地反映人员在室情况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在实际评估中模型精度达到±0.13,表明模型能达到较好的预估效果,能为震后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