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兼氧条件下,利用厨余垃圾厌氧发酵液调节反硝化系统的碳氮比(COD/TN,C/N),并考察了其脱氮性能.结果表明,不同C/N条件下,反应系统均未出现有机物的积累,但高C/N条件下的亚硝酸盐最大积累浓度和积累速率高于低C/N;随着进水C/N的增大,反应整体脱氮率和反硝化速率不断增大,当C/N为13时,反硝化速率达到了最大值,为9.79mg/(gVSS·h),其脱氮率超过95%;相同C/N条件下,反硝化速率和最大亚硝酸盐积累浓度均与进水硝酸盐浓度成正比.此外,实验结果表明,兼氧条件下的反硝化过程虽不易出现COD残留,但去除单位氮所需的有机物更多,且整体反硝化速率以及亚硝酸盐还原速率均低于厌氧条件.  相似文献   

2.
实验采用间歇式反应器研究了短程反硝化的影响因素。试验发现:当亚硝酸盐氮(NO2^--N)负荷在0.99kg.(kgMISS.d)^-1时,将C/N控制在2.4左右,pH值在7.0~8.5这个范围内,温度在26~32℃的范围内时,取得了很好的反硝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同碳源和碳氮比对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脱氮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利用间歇培养装置研究了好氧条件下丁二酸盐、乙酸盐和苹果酸盐3种不同碳源对好氧反硝化细菌X31脱氮性能的影响,并就不同碳氮比(C/N)条件下菌株X31的反硝化能力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碳源种类对菌株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明显影响.以丁二酸盐和乙酸盐作为碳源时,其脱氮效果均要明显好于苹果酸盐作为碳源.以乙酸盐作为碳源时菌株的反硝化速率要稍高于丁二酸盐作为碳源,其反硝化速率可以达到11.86 mg·g-1·h-1.不同碳氮比(C/N)条件下,X31菌株的好氧反硝化能力亦不相同.当C/N大于5时,脱氮率能达到90%以上.最适宜的碳氮比是5~6,在此区间能进行完全的反硝化.当C/N在1~14之间变化时,硝酸盐还原基本都发生在菌株生长的第4~10 h,整个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浓度一直保持在极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批式实验研究了不同初始pH值下反硝化包埋颗粒在反应过程中NO_2~--N、NO_3~--N、TN和pH值的变化规律,并探究了反硝化包埋颗粒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进水NO_3~--N为30mg/L,反应温度控制在30℃,C/N比为6,反应周期为5h条件下,反硝化污泥经包埋后经过2周的适应性培养即表现出很好的反硝化性能,不同的初始pH值下,反硝化过程中NO_3~--N的去除主要在0~lh内,NO_2~--N的积累在1h时达到最大,同时pH值出现拐点,在1h达到最大后略有降低,这一拐点可以作为亚氮积累达到最大时的指示参数.动力学研究表明,反硝化最大比反硝化速率K_(den)出现在pH=7.5和8.0时,为2.9mgNO_x~--N/(gMLVSS·h),表明最适宜反硝化包埋颗粒的pH值为7.5~8.0,TN去除率在91.7%以上.通过硝酸盐氮的比反硝化速率和亚硝酸盐氮的比反硝化速率的比较,可知在反硝化过程中硝酸盐氮的还原速率都大于亚硝酸盐氮的还原速率,是造成亚氮积累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移动床生物膜系统SND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魏海娟  张永祥  张粲 《环境科学》2009,30(8):2342-2346
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实现了稳定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实验研究了C/N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N的增加,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率提高,在好氧条件下总氮去除率最高达到92.9%,但当C/N=12时,TN去除率提高并不明显;实验研究了pH对氨氮和TN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去除pH适宜区域为8.03~9.01,TN去除pH适宜区域为8.03~8.55;实验分析了实际生活污水中碱度和pH值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对比研究了理论碱度和实际碱的关系,结果表明碱度和pH在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中对氮素去除的影响不大,不需要额外调节系统pH,也不需要在反硝化过程中补充碱度.单个周期内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pH值和碱度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pH可以指示SND中氮素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杨丽标  雷坤  孟伟  富国  于涛 《海洋环境科学》2016,35(6):868-875, 881
通过室内培养测定泥水界面N2通量,研究了黄河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分析了沉积物反硝化速率与上覆水碳、氮浓度和耗氧速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对照处理(CK)平均反硝化速率为14.81±9.43 μg N/m2/h。碳、氮添加处理中,N1(4.5 mg N/L)和C1(2.4 mg C/L)沉积物反硝化速率最高,均值分别为21.99±12.45和24.33±14.38 μg N/m2/h。理论上,NO3-N和溶解性有机碳添加浓度分别为9.8和4.0 mg/L时沉积物反硝化作用最大,且反硝化作用的最佳碳氮比为2.3。不同碳、氮水平上沉积物反硝化速率与耗氧速率的响应关系并不一致。低碳氮水平下反硝化速率与耗氧速率显著正相关;低碳、高氮水平下反硝化速率与耗氧速率不相关;而高碳、低氮水平下反硝化速率则与耗氧速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普通好氧活性污泥驯化培养启动亚硝化反应器,探索了在实验室条件下,亚硝化反应的最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温度(T)为35℃,pH值为7.5左右,初始污泥浓度0.7g/L时,控制较高的初始进水氨氨浓度和较低的DO浓度,有利于亚硝化反应的启动:驯化后,反应器内氨氮处理效果良好,即使进水氨氮浓度高达2400mg/L时,氨氮去除率也能达到95%以上;在实验中,亚硝化的最适宜条件为,温度:29~35℃.pH值:7.0~8.0。同时.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溶解氧浓度越高,亚硝化反应速率越快:C/N比过高会严重抑制亚硝化反应。  相似文献   

8.
接种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NO_2~--N)积累效果稳定的短程反硝化污泥,以甲醇为碳源,通过批次试验研究了不同碳氮比(C/N)、硝态氮(NO_3~--N)浓度及p H条件下短程反硝化过程中NO_2~--N积累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C/N为2.5时,NO_2~--N积累率最高为89%,且NO_2~--N不会被还原;当C/N为3~5时,NO_2~--N积累到最大值后开始降低,但NO_2~--N最大积累量和比反硝化速率没有明显差异.当NO_3~--N浓度在14.91~82.58mg/L范围内,NO_3~--N浓度越高,达到NO_2~--N最大积累率理论所需C/N越低.且当NO_3~--N浓度小于58.71mg/L时,比NO_3~--N还原速率、比NO_2~--N积累速率随NO_3~--N浓度增加而上升.当p H=7时,NO_2~--N积累量、比NO_3~--N还原速率和比NO_2~--N积累速率最高,分别为24.49mg/L、18.96(mg/(g VSS·h))、18.91(mg/(g VSS·h)),然后依次是p H=6、8、9.p H=5和10时,短程反硝化基本不能进行.本研究可以为短程反硝化的实现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含氮杂环化合物吡啶缺氧降解过程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中,采用摇床试验,在保证缺氧的条件下。研究了含氮杂环化合物吡啶缺氧反硝化降解过程中,硝酸还原酶的适宜作用条件、吡啶降解过程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情况及吡啶和硝态氮等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C/N对吡啶缺氧反硝化降解具有重要意义,pH和温度均对硝黧还原酶活性具有一定影响。硝酸还原酶的适宜作用条件为:温度25—30℃,pH7.5。吡啶降解过程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由低到高逐渐提高,最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在适宜的碳氮比条件下,吡啶起始浓度越高,硝酸还原酶最后稳定活性越高。  相似文献   

10.
生物膜系统同时硝化和反硝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实验采用人工配水,对生物膜系统中COD和氮的去除进行了研究。实验中pH控制在7.0~7.5左右,温度为20℃~28℃。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和碳氮比对总氮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系统中同时硝化和反硝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C/N比为8∶1,水力停留时间6h时,溶解氧为0.5~1.0mg/L时,总氮的去除率达53.6%。  相似文献   

11.
不同进水条件对SBR工艺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人工配水,研究进水在不同pH值,碳源类型,碳氮比条件下,厌氧/好氧/缺氧(A/O/A)sBR工艺对生物法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进水条件对反应器的影响较大,当pH值为7.5,乙酸钠为碳源,碳氮比为1.4时,反应器运行效果最佳,系统对PO43--P,NH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28%,99.5%.N...  相似文献   

12.
HCO3-在部分亚硝化中功能及对亚硝化效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接种成熟的亚硝化生物膜研究了HCO3-在部分亚硝化过程的主要功能,为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处理高氨氮低碳废水时亚硝化段碳源需求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维持进水氨氮浓度不变,通过降低HCO3-浓度将进水C/N比维持在1.8时,反应器内亚硝化效能达到0.99kg/(m3·d);逐步降低C/N比至0.5时,因HCO3-不够维持亚硝化体系pH值环境,导致亚硝化效能下降至0.67kg/(m3·d).C/N比维持在0.75时,基本能够维持亚硝化过程所需要pH值为8的环境.亚硝化过程中HCO3-的消耗量与亚硝化效能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当利用低浓度强碱将反应器内pH值维持在8时,空气和水中微量碳源就能够满足亚硝化过程的碳源需求,亚硝化效能最高达到1.28kg/(m3·d).说明HCO3-在部分亚硝化过程中主要功能是中和亚硝化过程产生的H+,维持亚硝化菌所需要的pH值环境.  相似文献   

13.
C/N比对厌氧颗粒污泥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进水的初始C/N对厌氧颗粒污泥发酵类型及产甲烷活性的影响.投加钼酸钠抑制产甲烷菌的一组实验主要研究产酸阶段C/N比对厌氧颗粒污泥的作用,发现初始C/N为12、56、156时,形成的是丁酸型发酵;当初始C/N为200时,可实现乙醇型发酵.不同的C/N比对产酸阶段微生物的胞外聚合物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C/N比的减少,胞外聚合物的总量、胞外多糖以及胞外蛋白质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C/N比为56时达到最大值.未加钼酸钠的一组实验研究了C/N比对产甲烷活性的影响,发现C/N比为200时有最高的COD去除率和产甲烷活性;随着C/N比的减小胞外聚合物的总量先减少后增加,厌氧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在C/N比为200时总量达到最大值.在C/N比为156时胞外蛋白质达到最大值.通过红外光谱发现,C/N比对厌氧颗粒污泥表面基团也有一定的影响,C/N比为200时,出现1350~1260cm-1波段的峰.其他3种C/N比下无该波段的峰.  相似文献   

14.
The denitrification for the coking wastewater was conducted by means of original battery principle with Fe-C micro-electrolysis. Fe-C serves 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by which N02?-N and TN were reduced to nitrogen, and then the purpose of denitrifieation for coking wastewater was realized. The influences of pH value, carbon particle size, Fe/C ratio (mass ratio), reaction time and coagulation pH value on removal rate of N02?-N and TN were investigated. Coking wastewater originated from Jiamusi Coal Chemistry Engineering Company.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treatment were as follows: the initial pH was 3.0, the dosage of Fe 73.5 g/L, reaction time 70 min, mass ratio of Fe/C ratio 1.0:1.3, coagulation pH 9.0 and sedimentation time 40 min. Under those conditions,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N02?-N and TN were beyond 50% and 4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土壤碳氮比(C/N)是土壤质量的敏感指标,是衡量土壤C、N营养平衡状况的指标,它的演变趋势对土壤碳、氮循环有重要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探讨1980~2005年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C/N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0年和2005年土壤C/N的平均值分别为10.56和12.30.2...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地区是林火多发区,论文比较了未火烧兴安落叶松林与火烧20 a后兴安落叶松(轻度、中度、重度火烧兴安落叶松林)土壤pH值、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养分比值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重度、中度、轻度火烧森林土壤的pH值为4.79、4.76、4.63,高于对照森林土壤的pH值(4.53);重度、中度、轻度火烧森林土壤的C含量(55.19、84.63、127.91 g.kg-1)、N含量(2.32、3.97、5.27 g.kg-1)、P含量(0.22、0.21、0.25g.kg-1)和K含量(31.97、32.56、34.65g.kg-1)都低于对照森林土壤(137.67、5.61、0.27、37.96g.kg-1);重度、中度、轻度火烧森林土壤的C/N值(23.68、21.54、24.27)也低于对照土壤(24.63);轻度火烧土壤的C、N含量与中度、重度火烧土壤的C、N含量差异明显。说明了火烧20 a后,其森林土壤与对照森林土壤之间仍然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粒状滤床生化反应柱对NO_3~-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当容积负荷范围为每日1.92~3.84kg(NO_3~--N)/m~3时,反硝化率为95.7%~100%,相应CH_3OH消耗量为每日4.9~9.8kg/m~3;COD_(Cr)去除负荷为每日7.3~14.6kg/m~3。进水NO_3~-浓度越低,达到完全反硝化所需的C/N值越高;投加的C/N值越高,实际消耗的C/N值越高;当投加的C/N值低时,其消耗的C/N值也低,越接近于理论值(CH_3OH:NO_3~--N=2.47),相应的出水残留有机物也低(COD_(Cr)<10mL);投加的C/N值低于一定值时,NO_3~-将不能全部转化成氮气,此时水中的NO_2~-浓度<1mg/L;反硝化过程导致pH提高,当NO_3~-浓度<40mg/L时,pH<8.5。  相似文献   

18.
碳氮比对厨余垃圾堆肥腐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红玉 《环境工程》2013,31(2):87-91
以厨余垃圾和玉米秸秆作为堆肥原料,采用好氧堆肥的方法,探讨了不同C/N比对堆肥腐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温度、pH、电导率(EC)、腐植酸光学特性(E4/E6)、固相C/N和发芽率指数(GI)来看,只有C/N为21(T4)的处理没有达到无害化和腐熟的要求,其余3个处理均达到腐熟;建议采用C/N为17的方案,厨余垃圾和秸秆按照湿基质量9∶1的比例进行堆肥;如果秸秆资源比较丰富,可采用C/N为19的方案,此时厨余垃圾和秸秆湿基比例为5.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