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钱学森倡导开展地球表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在1986年11月11日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发表长篇讲话,积极倡导开展地球表层学研究。他说:“‘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具体地讲,上至同温层的底部,下到岩石圈的上部,指陆地往下5—6公里,海洋往下约4公里。地球表层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  相似文献   

2.
对"地球表层概念"的界定与发展和基于新概念的地球表层系统(结构)等进行了综合讨论和阐述;定义了地球表层概念的内涵,提出:地球表层是指地表和近地表各圈层相互作用和渗透的地球部分,是地球上部多态(固、液、气、生物和有机态)物质相互渗透、交融并不断进行物能交换、转化和作用而结合形成的具有内部协同性和一定系统结构的有机整体,是地球生物的生存环境和地表生态系统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基础;进一步确立了地球表层的空间位置和范围(外延),即包括地球表面上下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物理(能量)场及其相关作用在内的地球空间,其下界是软流圈(以软流圈为过渡层),上界为大气圈最外层,至少应包括磁层在内;岩石圈以下的地幔和地核与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均为地球表层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1987年震惊中外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后,中国的特大灾害将要在哪里发生,这是许多灾害学工作者所关心的。中国科协天地生综合研究联络组会同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地学史专业委员会,决定于1988年第四季度召开第二届全国地球表层学学术讨论会,主题是黄河的开发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发刊词     
《灾害学》1986,(1)
在百花竞艳的科学春天里,《灾害学》杂志应运而生。于光远最近在为本刊的题词中指出,灾害是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自然—社会现象。钱学森积极倡导开展地球表层学研究。地球表层不但提供了人们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各种灾害群发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也是征服自然、兴利除害的斗争史。历史一再证明,要最大限度地  相似文献   

5.
地球系统科学提出前我国科学界的某些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增建 《灾害学》2005,20(1):15-17
列举了在1988年美国提出"地球系统科学"前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某些思维: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东亚大陆磁异常与我国人群健康关系的观点,天地生三位一体的观点,地球表层学的观点以及灾害系统的观点等.这些观点虽不如"地球系统科学"着眼于全球整体,但也包括了很大的系统,且不空洞.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自然灾害学国际会议于1986年1月27日~30在古巴拉哈瓦维召开。古巴科学院及其一些地方组织为本次会议的东道主。与会的专家和学者在这次会议上就灾害的预报及其预防等方面的最近科学与技术进展进行了交流。本次会议交流了如下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响应联合国关于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活动的号召,我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经过几个月积极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成立了。会后,大家将分头进行工作。现在我就委员会的工作讲几点意见。第一,要把减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去。自然灾害从古就有,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同灾害进行斗争的历史,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防灾、抗灾、救灾的过程。现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是要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  相似文献   

8.
黄浪  吴超 《灾害学》2016,(4):11-16
为完善安全物质学的理论体系,指导并促进安全物质学研究与应用的开展,提出安全物质学方法论定义,论述其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提出安全物质学研究三阶段:物质安全现象-物质安全规律-物质安全科学,并阐述其一般研究方法。归纳安全物质学方法论特征,建立安全物质学方法论六维结构体系,分别解析各维度内涵。基于此,以“事前-事中-事后”为主线厘清安全物质学研究的实践程序,并提炼具体实践方法。研究结果系统化了安全物质学研究的层次思路,可为安全物质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建筑物塌陷损坏评价的物元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产采掘和地下水资源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是一类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地表的塌陷必然会对依附于地球表层的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建筑物损害的量化评价是地表塌陷损害工程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应用可拓学的理论和方法,基于可拓学中的可拓集合变换和相关函数分析法,给出了受塌陷影响建筑物损害评价的经典域物元和节域物元,并建立了建筑物损害量化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具体的计算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步骤,并对该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为建筑物塌陷损坏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民防苑》2003,(5)
20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是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科学是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阐述的最主要内容就是生态平衡。要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一旦生态失衡,人类将面临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11.
巨灾学与城市防灾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郭增建  秦保燕 《灾害学》1991,6(4):24-25
巨灾学是研究巨大灾害的成因、预报和对策的学科。一次巨灾可破坏一群城市,并使各城市互救困难,因之损失极大。就这个意义来说,巨灾学与城市防灾关系密切。本文拟对巨灾学作一简介,并重点讨论它与城市防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 从《江苏省志·地震事业志》的篇目结构设置,到完成初稿乃至送审稿的全过程的各重要环节,我基本上参与了,初稿和送审稿我也仔细审读过,加上我又参与审定全国十多部地震志书稿,全面情况较熟悉。给《江苏省志·地震事业志》以客观地评价,我想是可以做到的。我总的认为,该志书编篡工作是很成功的。从结构上讲,篇目设置和分类安排是合理的;从资料和内容及其逻辑上讲,是严谨的、科学的;从体例上讲,是符合新志书专业的要求的。  相似文献   

13.
野菜飘香     
当下流行歌曲很多,歌词听不明白的也真不少。因为听不懂,自然减少了听歌的兴致。我想,这肯定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或错觉。不像我儿时听的、唱的一些民歌,哪怕是山歌抑或民谣,上口,一学就会;朴实,令人难忘。挖野菜歌便是我记忆最深  相似文献   

14.
喜马拉雅学研究计划是美国基金会支持的永久性项目,其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的观测进行测图和分析,了解这座跨越印度次大陆北部、延伸2400公里满是积雪的巨大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抬升过程及其影响是怎样的,进而也许是更紧迫的未知难题是,这一山脉中蕴藏着多少未开发的矿产资源(铀、油气、稀有金属、锰等)。  相似文献   

15.
周鸿 《防灾博览》2005,(5):35-35
来到丽江,朋友们给我讲了很多丽江的故事和传说,还给我谈了玉龙雪山下这个历史悠远、小巧别致的纳西古镇 ——束河,不由让我想到束河去走一走。  相似文献   

16.
《民防苑》2006,(5)
炒菜没有猪油了,放点菜油也可;遮阳忘了带伞,戴顶草帽也行……类似的行为谓之替代。替代法是人类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所谓“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过,替代要讲科学,不合理的替代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于健康。以下种种就值得人们反省:游泳裤当内裤:游泳裤紧  相似文献   

17.
李强 《灾害学》1990,(1):92-96
在朔、望月期间,灾异事件具几率高、来势猛、强度大的特点,通过贝纳德格子可认识到灾异事件是地球表层系统远离平衡态所必然发生的一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灾异事件的发生与地球引力场的变化密切相关,日、月引力是地球引力场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许发灾异事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我国正在大规模推进地震预警(日本称为"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建设。公众对建成地震预警系统充满期待。许多媒体高度关注并大力宣传地震预警知识和地震预警成效,引导公众科学认知地震预警的原理、作用和局限性。但也有一些媒体未能讲好地震预警故事,造成部分公众难以全面、科学、正确、真实地理解地震预警的作用和意义。地震预警重在实效,为此,应当理清地震预警的一些基本知识,避免社会公众"误读"。  相似文献   

19.
<正> 一、问题的提出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以下事实: 1.地震构造与现代构造研究的重大进展灾害对科学的挑战,往往导致科学的进步。例如1966—1976年期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事件,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人们向地震科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一般讲,地震是活动断裂的产物。然而,经历了上述大地震事件之后,我国著名地震构造专家丁国瑜教授作出了新的回答,地震断层有两类,一类是与已有的老断裂一致的,即各种活动断层,它  相似文献   

20.
并不是想再一次拥有它,我却非常地怀恋它。在废墟上小屋生活的岁月,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点点滴滴的事情都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废墟上的小屋叫简易房,又称地震棚。震憾全球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几乎使所有的唐山人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时值酷署盛夏,幸存者擦干了身上的血迹,葬埋了震亡的亲人,搭起形态各异的窝棚栖身。就在那时,西方某通讯社说:“唐山从地球上抹掉了”。 不管西方怎么讲,唐山该恢复还是要恢复的,中国有志气有能力恢复唐山。残垣断壁,废墟茫茫。一座拥有百万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